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荊棘阿甘:法國擋不住俄羅斯

2024-12-15軍情

俄羅斯現在的競爭,繞不開法國。

二戰以後,德國軍事一直被束縛,歐洲唯一的軍事強國就是法國,至於英國,那已經和中美俄相差太遠了,英國海軍現在有119名將軍,而英國只有46艘軍艦,其中一些軍艦還沒有中國海警船大,從這個數量對比就能發現英國海軍已經成了一個吉祥物。

英國海軍不需要很強大,它只需要依附於美國就行了,美國強大就是英國強大,所以英國人寧願養119名將軍,也不願意多養幾條船。

歐洲大陸,英法德,英國和德國都不行,就只有法國能有一些抵抗能力,所以北約派往烏克蘭的僱用軍說的是法語。這也是為什麽馬克龍充當川普和澤連斯基會談中間人角色的原因。

現在的歐洲,對於俄羅斯來說,就是一塊大肥肉

對普亭來說,俄羅斯國力有限,以前沒有在烏克蘭發起戰爭,普亭可以在敘利亞投入很多資源,現在在烏克蘭方向對抗北約,所以放棄敘利亞可以理解。

因為 中東不是俄羅斯能拿得住的,中東只能是中美的地盤 。中東就好像是洛陽,只有大一統的帝國才能拿下洛陽,洛陽和中東一樣,都是四戰之地。當年李淵起兵是先打長安,他覺得長安好拿,而洛陽不容易攻下,當李世民把洛陽拿下,李淵的皇位就坐得安穩了。

現在的普亭,就好像太原起兵時期的李淵,他的首要目標是拿下歐洲,只要能拿下歐洲,可以讓歐洲變窮,可以讓歐洲去工業化,那都沒有關系,越是貧窮的歐洲,對俄羅斯來說越是有利。

2023年俄羅斯的軍費開支占GDP的比重超過6%,就算是平穩時期的2019年,俄羅斯軍費占GDP比重也高達3.9%,而同時期德國的這個比例只有1.39%,法國只有2.2%。

只要能拿下歐洲,俄羅斯每年至少節省500億美元的開支,不必維持規模龐大的軍隊開支,還能讓俄羅斯的能源占領歐洲市場,把美國能源擠出去,這個收益更加龐大。

2021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了1640億歐元, 2023年, 這個數位只有 5 1 0億歐 元,巨大的貿易下滑讓俄羅斯不得不全力轉向中國,畢竟油井不是輕易能夠關閉的。當然,還有為了賣石油給印度,要了一堆廢紙般的印度盧比。

俄羅斯現在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拿下歐洲之後得到徹底的解決,不僅僅是解決,更是俄羅斯崛起的關鍵。

俄羅斯只有1.44億人口,如果能讓出口增加1000億美元,俄羅斯民眾的生活品質會提高很多,關鍵就是要讓歐洲成為俄羅斯礦產資源的傾銷地。

贏得了烏克蘭戰爭,就是打敗了北約,如果北約被俄羅斯擊敗,那美國的勢力就要從歐洲敗退,歐洲國家的親美政權要大面積下台被清算,親俄或者中立政黨會上台。

只要歐洲國家的執政黨不親美,就會選擇俄羅斯的能源,因為價格便宜,現在美國賣到歐洲的能源貴,完全是因為政治正確,只要拋棄政治正確,他們就會選擇俄羅斯的能源。

德國選擇黨的那個女黨首為什麽會受到歡迎,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發言,而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如果 選了她,就是選了俄羅斯的能 源,就是會降低生活成本。

如果北約失敗了,那北約存在的意義是什麽?

北約是為了對抗蘇聯,蘇聯解體之後又把目標瞄向俄羅斯,如果沒有美國參與,只靠德法是沒有辦法取勝的,現在的情況和19世紀的歐洲完全不同。

19世紀,中國非常弱小,美國還在解決內部矛盾。所以俄羅斯和歐洲其他國家打仗沒有顧忌,但是現在不同,隨著俄羅斯的緊逼,整個歐洲的制造業成本堆高,工業開始衰敗, 歐洲工業在全世界的份額要被中國取代

在19世紀,英法在凱瑞米亞和俄羅斯大戰,當時英法軍隊能打贏的主要原因是技術優勢,如果沒有技術優勢,英國法國就要完蛋。當時的歐洲人認為歐洲的戰爭就是決定世界的戰爭,根本不用考慮美國和中國是否會乘虛而入。

現在則不同,現在的世界是中美的世界,歐洲已經不是一個層級的,一旦中國制造業在全世界擠占法國和德國的制造業,那德法對俄羅斯還有什麽技術優勢呢?

19世紀農奴制的沙俄要南下,工業化的法國和英國制止;

20世紀英法德擋不住工業化的蘇聯,所以要傍著美國;

21世紀歐盟一旦去工業化,英法德拿什麽抵抗俄羅斯?

現在的美國就有點像20世紀初的英國,在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同時,英國人在南非打了第二次波耳戰爭,這場仗把英國的國庫徹底掏空了,英國再也沒有財力進行大規模的擴張。

現在美國的財力比當年的英國更加糟糕,當年英國是沒錢,現在美國不僅沒錢,還有還不清的巨額債務,根本就拿不出錢來維持現狀。所以在歐洲,美國想把鍋甩給法國。

但是法國肯定撐不了這種場面,烏克蘭戰爭拖得越久,最後俄羅斯拿到的勝利果實越大。

時間拖得越久,歐洲內部問題發酵得越完全 ,反對派的勝利就會越徹底,北約的解體就越徹底。

在歷史上,投降或者妥協,其實也是很有技巧的,投降的時機早,就好比張學良對於蔣介石,可以談很多條件。

現在的法國是歐洲的核心,主戰力量,法國一方面要帶領歐洲抵抗中國制造業的入侵,特別是在汽車領域,另一方面又要帶領歐洲在烏克蘭和俄羅斯鬥爭,兩條戰線同時作戰,對法國來說壓力山大。

法國帶頭領導歐盟對中國汽車加征關稅,中國立刻反制,對法國的奢侈品和白蘭地進行打擊,所以法國股市和歐美其他國家的股市走勢不同。

全世界大部份國家的股市都是幾個或者十幾個公司決定的 ,只有中國股市是例外。

美國是如此,德國英國法國印度都是如此,法國股市前五大市值公司分別是LV,歐萊雅,愛馬仕,迪奧和道達爾,除了石油行業的道達爾,其他四個奢侈品公司都非常看重中國市場,只要中國限制它們,法國股市就很難上去。

在這種情況下, 馬克龍可能又要來華存取了,他想來解決問題

又想對中國汽車加征關稅,又想要中國施壓俄羅斯,還不讓我們反制裁,法國人只想要權利,不想承擔義務。馬克龍是高估了我們的容忍力,或者說法國人還沒有搞清楚現在世界的權力變化。

這兩年,日本的衰落是肉眼可見的,現在日本消費的旺盛無法掩蓋整個日本制造業墜崖下滑的窮途末路,南韓的經濟暫時還有半導體支撐,但是除了半導體,其他行業已經不行了。德國的制造業撐了幾年,今年開始大規模裁員。

法國的優勢產業除了類似道達爾和空客以外,很多行業根本沒有壁壘,導致2008年以後法國經濟一直震蕩上不去,遠遠落後德國。

世界已經不是20年前的世界了,作為個體,我們要調整後心態,作為國家,也要重新調整戰略。德國人比法國人聰明,大眾知道燃油車的時代過去了,要關閉德國工廠,增加在中國的投資,要把大眾嵌入中國的工業體系,這是德國企業戰略調整的一個縮影,巴斯夫停止其他國家投資,反而在湛江投資100億歐元,也是這個原因。

德國已經在轉向,法國還在猶豫,假以時日,德國可能還能保住世界前五的位置,法國可能要滑出前十。

還有一種可能,馬克龍政府倒台,法國政策大轉向,這就好像做期貨,一開始做多,發現趨勢不對,反過來做空,打不過就加入,也就是從強力反俄親美,變成強力反美親俄親中,這其實挺正常的,歷史上也發生了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