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間的戰事已經持續了2年零8個月之久,至今依然沒有分出勝負,呈現出了難以突破的僵局。
對於俄軍來說,他們在2022年初試圖快速摧毀烏克蘭中樞,迅速結束戰鬥的希望破滅了,其後試圖全面控制烏東的計劃也宣告失敗。
俄羅斯只能以大量的人力物力損失慢慢的在烏東一個城鎮,一個村莊的慢慢前推,並竭力維持聶伯河下遊左岸的防線。
而對於烏軍來說,形勢也並不樂觀。
烏克蘭籌備日久的2023年夏秋攻勢被俄羅斯擋住了,烏克蘭遺失了烏東北線的大量定居點。
北約支援的武器裝備,不論是M1A2主力戰車,「弓箭手」卡車炮都沒有成為能扭轉乾坤的「決戰兵器」,就連F-16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形成數量上,品質上達到預期的戰鬥力。
未來俄烏前線的局勢依然會持續膠著。
對於長期關註俄烏戰事的許多人而言,這場戰爭不僅是無人武器,精確打擊武器大放異彩的舞台,也是檢驗工業化國家生產力,動員力的舞台。
以往並不為人看重的彈藥也被證明是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考慮到目前中國與美國,日本,以及海峽兩岸之間的形勢不好,摩擦日漸增多,一部份網友提出了應該在西部地區囤積大量彈藥,以備不時之需的建議。
那麽,這些建議有沒有可行性和道理可言呢?
1,囤積彈藥的重要性
先來看看俄烏大戰中彈藥問題究竟有多重要。
俄羅斯在戰事發生前,被認為繼承了蘇聯的大量遺產,理論上有大量的彈藥可用,根本不用擔心彈藥緊缺。
然而,在戰事發生後,戰場上的情況卻並不樂觀。
因為缺乏精確制飛彈藥,承擔對地打擊任務的俄軍的蘇-34戰鬥轟炸機需要經常帶著鐵炸彈低空飛行,結果導致這些造價昂貴的戰機頻頻出現了被廉價的個人防空飛彈擊落的記錄。
還讓俄軍一開始發起的攻勢效果大打折扣,無法壓制烏軍的抵抗。
俄軍的「口徑」巡航飛彈,「伊斯坎德爾」彈道飛彈也是越打越少。
就連前線供應部隊的的基礎炮彈也一度出現短缺,而且,俄羅斯還需要為軍隊低下的物流效率,以及烏軍時不時對交通,彈藥儲藏點攻擊而發愁。
至於蘇聯時代遺留的那些彈藥,要麽很快被戰事消耗一空,要麽就因為長期缺乏保養而失效,難以為繼。
以至於俄羅斯不得不求助伊朗,北韓等國提供彈藥。 這也是為什麽俄軍頻頻在戰場上使用伊朗無人機,伊朗炮彈和北韓炮彈的原因。
所幸的是,在2023年加大軍費支出,調整軍工生產之後,俄羅斯的軍工產能大振幅提高,彈藥供給有所緩解。
但即便如此,俄羅斯依然有大量的彈藥缺口需要由其它國家幫助解決。
烏克蘭的情況要更加糟糕。
烏克蘭戰前的彈藥儲藏,損管問題就很嚴重,自2014年到2022年間發生的一系列彈藥庫爆炸事故導致大量彈藥受損。
開戰後,烏軍的彈藥消耗速度也遠超平時。
以至於烏克蘭在2022年夏季便出現了嚴重的彈藥短缺情況,導致烏軍不得不面臨俄軍更占優勢的火力挨打。
以至於烏克蘭在2023年以後防守陣地,襲擊俄軍時明顯減少了使用飛彈,火炮的頻率,而是轉而使用耗彈量更小的無人機。
而為烏克蘭提供軍火的西方國家也因為軍工產能不足,難以滿足烏克蘭的彈藥需求。
他們不得不從全球各地搜集烏克蘭所需的彈藥,一時之間,南韓,巴基史坦,法國,捷克,英國都成為了烏克蘭的彈藥來源。
這些國家想要將彈藥產能提升到戰時狀態,甚至還需要等到2027年以後。
由此可見, 彈藥的產量和供給對於長期性,大規模戰事有多麽重要。
解放軍潛在的對手,無論美國,日本,還是台灣當局,工業實力都要強於俄烏,制造業基礎都不簡單,也都很難對付,一打就很有可能是長期性,大規模的戰事。
正因為如此,中國應該高度重視彈藥的生產和儲存能力。
在生產端,得益於良好的工業基礎和需求量大的背景,中國各地的軍工廠開動起來產能不會低,甚至還可以拉低彈藥的生產成本。
而從儲存方面來看, 中國廣袤的西部地區則是最好的儲藏地帶,至少要囤積300萬人的武器彈藥。
2,為什麽選擇西部
選擇在西部地區儲藏大量彈藥,主要有這麽幾個好處。
第一,彈藥儲存要避開人口稠密的地帶,防止造成意外傷害,影響正常的生活生產。
中國東部和中部地區人口稠密,在這些地方儲藏大量彈藥,不夠安全,對平民生活影響太大了。
而中國西部地區的新疆,青海,甘肅,四川,雲南,西藏等地除開重慶,成都,西安,昆明等大城市和一系列中小城市外,人口密度都很稀少,而且遍布廣袤的高山,沙漠,戈壁灘,地形復雜,在這些地方儲藏彈藥, 可以將對民眾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第二個好處,是中國西部地區遠離沿海地帶,處於大縱深的內部, 地理位置上比較安全。
眾所周知,中國的地理條件自東向西呈現出三級階梯的形狀。
第三階梯,是以中國東部沿海和東北地區的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然後沿著大興安嶺-太行山脈-秦嶺東緣-巫山-雪峰山一線邁入第二階梯以高原,盆地與河谷構成的地塊。
而第二階梯和以青藏高原為主的第一階梯就是中國廣袤的西部地帶。
而這其中,第三階梯所在的沿海地帶,需要直麵包括北韓半島,台海,南海三大熱點地帶,這些地段是目前中國發生戰事風險率最高的地方。
一旦出現戰事,最容易遭受攻擊的也是這裏。
敵人只需要在沿海部署F-16這樣的輕型戰機,理論上就可以將所有沿海地帶納入打擊範圍。
而如果動用射程超過900公裏的AGM-158長程巡航飛彈或射程可達2500公裏的BGM-109「戰斧」巡航飛彈,或者出動F-15戰機,那麽中國中部各省也處於敵方的打擊範圍內。
而西部各省距離非常遙遠,敵人即便在海岸線附近發射巡航飛彈,部署戰機也很難深入。
屆時能對西部各省構成威脅的也只有航程更遠的戰略轟炸機或者中程飛彈,洲際飛彈。
前者因為距離遙遠,很難在沒有加油機陪伴的情況下獲得預警機,戰鬥機的護航。
這意味著敵人向西深入縱深的難度會加大,付出的護航成本也會增高。
這個時候,在內地防空網的偵測下,解放軍有更充足的時間攔截敵軍的飛機和飛彈空襲。
即便對方發射大航程的彈道飛彈,攔截難度也會比東部地區更低。
第三個好處, 是可以防範印度在背後背刺。
印度與中國一直存在領土爭端,1962年還發生過戰爭。
印度一直將中國視為軍事上最強勁的假想敵,近年來還與中國在邊界附近發生過多次摩擦。
而且,隨著美國近年來將「亞太」的戰略概念進一步延伸成「印太」,美國試圖拉攏印度的背景下,美印之間的確也走的越來越近。
在如今由印度人民民主黨執政,印度民族主義情緒極端狂熱的情況下,一旦中國東部發生戰事,印度在中國西部地區對藏,新二自治區虎視眈眈,讓人不得不防。
解放軍西部戰區無論是技術裝備的數量和品質,兵員素質,現代化水平都要高於印度在北部部署的20多萬「山地打擊部隊」,還擁有可以居高臨下,威脅印度核心地區的戰略優勢。
但中國在邊界上最大的短板,就是中印邊界屬於西部邊陲,遠離核心地段,人力物力調運需要付出比印度更高的成本。
而將大量的彈藥儲存到西部地區,毫無疑問會緩解中印邊界一帶的補給壓力,提升抵禦印度的能力。
畢竟,從青海,四川和新疆深處向拉薩,阿克賽欽,察隅等地供應彈藥要比從中部和東部地區提取彈藥供給來的更快,耗費成本也更低。
第四個好處, 則與軍工產業的布局有關。
中國過去曾經大興三線建設,向西部地區轉移了大量的軍工廠,讓西部地區的軍工產業得到了大力提升。
今天的中國,實際上在中國西部地區已經有了一套完善的彈藥生產鏈,在西部地區的軍工廠造完彈藥,然後就近儲存,也可以降低在東部地區分散儲存的物流成本。
當然,將大量彈藥儲存在西部地區也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以便修建更多的儲存設施,儲存設施的維護費用也要比中部和東部地區更高。
但總體來看,在西部地區大量儲存彈藥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參考資料:
1,2024.7.19-新華網-炮兵仍是俄烏沖突「戰鬥之王」
2,2024.2.1-新華網-歐盟無法按期向烏克蘭交付100萬枚炮彈
3,2022.5.9-新華網-我軍物流什麽樣?彈藥怎麽運?畫面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