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一場普通的防空作戰,預示著2025無人戰場生變?

2025-01-03軍情

進入2025年,世界並未太平。甚至可以說,戰爭規則在悄悄發生著深遠的變化,未來的一角已經被撕開了。事件看似很簡單,「熱度」不太夠。2024年12月31日,烏克蘭武裝部隊聲稱使用無人艇發射的對空飛彈在黑海上空擊落了一架俄羅斯米-8直升機。

有一架直升機被擊落了,發生在已經膠著了近3年的俄烏戰場,不算大新聞。網路時代就是這樣,一有事來,山呼海嘯,大數據各種推播。俄烏剛開戰的時候,各種資訊鋪天蓋地。一年,兩年,快三年……,那塊土地吞噬了萬千人命,大眾卻已然厭倦。沒有了所謂的「熱度」,也就沒有什麽再值得關註的「焦點」,手機螢幕前面的你我,如同一大群綿羊,被「大數據」牽引著,一會兒往東,一會兒往西。

但在世界軍事發展史上,這件事意義可不小。如果沒錯的話,應屬全球首次——無人艇發射防空飛彈把有人機打掉了。設想一下,萬千無人裝置沖鋒陷陣,海陸空天電,無所不包,那一天真的很遙遠嗎?

烏克蘭「鯰魚」無人艇用對空飛彈擊落了一架俄羅斯米-8直升機。

紅外鏡頭下的事主——米-8直升機

根據烏克蘭國防部和國際媒體綜合訊息,這場戰鬥發生在俄占凱瑞米亞的塔爾漢庫特角附近。發射平台是「鯰魚」V5無人艇,所用武器是改裝過的R-73空空飛彈,操縱發射的作戰單位是烏克蘭國防情報局的第13作戰小組。有報道稱,「鯰魚」無人艇還擊傷了另一架俄軍直升機,令該機帶傷返回基地。

蘇制R-73空空飛彈在世界軍火市場上名聲很響,原始設計屬於近程紅外空空格鬥飛彈,重量是105千克,長度是2.9公尺,直徑是0.17公尺,彈頭重量是7.4千克。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方面繼續改進這種飛彈,各種子型號的射程在0.3到20公裏之間。作為空空格鬥飛彈,R-73系列飛彈裝配到各種蘇式作戰飛機上,如米格-29、蘇-27、蘇-34和蘇-35,改進後的R-73還可裝備到米格-21、米格-23、蘇-24、蘇-25等各種老式飛機的新改型上,此外還可以被各種蘇式武裝直升機掛載。上世紀90年代,我們中國從俄羅斯進口蘇-27系列戰鬥機,同時還引進了數千枚R-73。

普通R-73導引頭的離軸發射角為正負40°,改型搭配頭盔瞄準具據說能達到正負75°。早年在驗證第五代戰鬥機的過程中,俄羅斯人甚至計劃將該飛彈反裝,讓彈頭朝後,實作後向攻擊。但是從蘇-57第五代戰鬥機公開的照片上看,這種「倒裝」方案實際沒有落實。估計是操作繁瑣,同時新一代紅外格鬥飛彈的離軸發射角已經大到「越肩發射」打擊側後方敵機的能力,這種「倒裝」除了帶來技術的復雜性,收益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大。

R -73 飛彈本身有改裝為地空和艦空飛彈的方案。除了俄地面部隊自用,像印度空軍的薩瑪爾地空飛彈系統中的 「彈」,就是經由R -73 改裝的。此外,俄羅斯海軍艦載防空飛彈系統中的近程防空飛彈 9M100 ,技術基礎也來自於 R -73

蘇制R-73空空飛彈

幾種R-73的導引頭

可以說,烏克蘭把R-73裝上「鯰魚」無人艇,再經由無人艇擊落俄羅斯米-8直升機,是一個技術發展的邏輯結果。只是這個結果在2024年的最後一天,提前來到了。

無論是從飛機、車輛還是水面艦只上發射,讓一枚空空飛彈打中目標其實是不容易的。飛彈發射出去後,火箭發動機只提供初始速度,之後飛彈就憑著慣性往前飛。像R-73這類紅外制導的飛彈,導引頭相當於眼睛,盯住的是目標的熱放射線,然後把熱放射線變成電訊號,放大、選頻,不斷測量目標與飛彈的相對位置,測出偏差值,形成控制訊號,控制操縱舵面偏轉,一邊飛一邊修正誤差,直到引信起爆,摧毀目標。另有雷達制導的空空飛彈,彈上裝雷達,有自己眼睛的是主動雷達制導,接收載機雷達訊號調整航路的是被動雷達制導。新式的雷達制導方式一般采用復合制導方式,相當於在自己的眼睛之外又開了好幾種外掛,就不多說了。

針對R-73這種紅外近距飛彈,老式的用無線電近炸引信,新改型的用各種雷射近炸引信。能打中目標,這類短距飛彈必須從發射前那一刻起,就穩定捕捉到目標的熱訊號。這其實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烏克蘭人既要控制住海面上起伏移動的「鯰魚」無人艇,又要讓那上邊掛載的防空飛彈能準確地捕捉、跟蹤目標,是怎麽實作的?

空對空飛彈(如R-73)被改造用於水面發射其實有先例。葉門胡塞武裝已經將R-73 改裝為水面發射。作為臨時防空解決方案的一部份,胡塞武裝給水面平台增加了一個商用的前向紅外探測儀(FLIR)。烏克蘭人也會這麽幹嗎?說不準,好像就是這麽幹的。

「鯰魚」是小型無人艇,除了能裝光電/紅外探測頭這樣大小的玩意兒,沒地方放笨重的對空雷達。烏克蘭的地面雷達站,在接近三年的戰爭中,已經被俄軍摧毀得七七八八。加之交戰區域位於海上,凱瑞米亞半島附近岸上都是敵人,烏克蘭除了「鯰魚」,其他大一點的水面中繼平台聊勝於無,借用其他防空單位陸地移動式車載雷達的機率也不高。所以大家還紛紛猜測,是不是烏克蘭方面動用了馬斯克的「星鏈」,地面的特工小組透過它,同時遙控「艇」和「彈」,看準了就來他一發?

可見烏克蘭的「鯰魚」不大,除了充當水面自殺艇,如今又充當了無人防空飛彈艇。

任何作戰,制勝背後都有其復雜的機理。俄烏兩軍目前在陸上膠著,從趨勢上看,俄羅斯正在一點點地尋回優勢,畢竟是資源豐富的大國。但在黑海上,烏克蘭卻打得可圈可點,在連續擊沈俄海軍大型艦艇後,幾乎把俄黑海艦隊封死在港口中,如今又將俄軍直升機擊落,徹底更新了海空作戰的模式。恐怕俄軍低空飛行的固定翼戰鬥機,以後在途經相關海域時,也會量力而行,大國空軍的一部份行動自由被烏克蘭這次小小的攻擊剝奪了。以後這種海面上的飛彈遊擊戰,成本將空前降低。更小型的無人機,會不會在低空變成作戰飛機難以對付的「雷場」?更大型的無人機會不會成為遊弋在空中隨時發起對敵方空中目標致命攻擊的「狙擊手」?

戰爭中,戰術的改變,會不會帶來戰略的改變?這是一個我們一直要思考的問題。

幾年來,我們看到極低成本的穿越機(FPV)徹底改變了陸戰模式,至今被攻擊一方無法給出完善的應對方案。除了針對無人機的無線電訊號實施電磁幹擾,對光纖制導的無人機奈其若何?上雷射?除非地面班組戰士中至少有一位是便攜的雷射槍操作手,否則就靠著移動車輛上笨重的雷射發射機,極可能遠水不解近渴,那還不如用網槍兜,或者用散彈槍「噴子」咣咣來幾發實用。

海陸空天電,烏克蘭的這次無人艇攻擊,也對我們的遠海島嶼的防禦提出了警醒。仗是人打的,裝備永遠是第二位的,「先進」與「落後」,並非只涉及技術的層面,而且此消彼長。我們永遠要思考,對手企圖針對我們獲取哪些「不對稱優勢」,而我們又將透過 什麽將對手的「幻想」「狂想」消滅於萌芽之中,進而建立對他們「不對稱優勢」。

兵法雲,奇正之變,無可窮也 ,矛盾在不斷轉化!對於無人戰場, 2 025 有可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2024年早些時候,一艘烏克蘭無人艇及R-73殘骸曾被俄軍繳獲。到年底這種飛彈就把俄軍直升機打下去了。很神奇的是,俄國人這一整年幹嘛去了?

來源:航空知識 ,作者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