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二戰歷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八次大型戰役(下)

2025-01-03軍情

二戰作為人類戰爭史上的最高峰,長期獲得了大量的關註,很多場戰役都被後世學者深度剖析。上一篇,我們講了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海戰、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庫爾斯克會戰這四次含金量十足的戰役。接下來,繼續聊後面的四次大型戰役。

勒熱夫戰役

1 勒熱夫 瑟喬夫卡戰役

勒熱夫 瑟喬夫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一場至關重要的戰役,其慘烈程度和戰略意義往往被同期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所掩蓋。然而,對於整個東線戰場而言,勒熱夫 瑟喬夫卡戰役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它不僅牽制了德軍大量兵力,還間接導致了德軍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對戰爭的行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一定程度上,勒熱夫戰役和史達林格勒戰役可以說是一場連貫性的蘇德賽局。兩場戰役的結局也很有意思,在史達林格勒蘇聯慘勝,在勒熱夫德軍慘勝,在一定程度上,雙方只是打了個平手,真正決定蘇德戰場走向的還是小半年後的庫爾斯克大會戰。

勒熱夫 瑟喬夫卡戰役發生在 1942 1 8 日至 1943 3 22 日之間,地點位於前蘇聯的勒熱夫、瑟喬夫卡和維亞濟馬一線。參戰雙方為蘇聯紅軍的西方面軍和蓋瑞寧方面軍,對陣的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這場戰役是一連串進攻與防禦戰役的組合,德國稱之為勒熱夫重點防禦,而蘇聯則稱之為勒熱夫 瑟喬夫卡戰役。 這是自莫斯科戰役德軍戰敗之後,蘇德雙方在 勒熱夫 一線拉鋸一年多,雙方打打停停,分階段展開。

1942 1 8 日至 4 30 日,蘇聯紅軍發起了第一次勒熱夫 - 維亞濟馬進攻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紅軍投入了 1059200 人,但最終陣亡 272320 人,受傷 504569 人,未能取得預期戰果。同年 5 月至 6 月,蘇軍又進行了別廖夫防禦戰役,試圖抵擋德軍的進攻,但同樣未能成功。

1942 5 24 日至 6 21 日,德軍第 4 集團軍與裝甲第 3 集團軍聯合發起了 漢諾威作戰 ,意圖清除在維亞濟馬 —— 斯摩棱斯克交通線以南活動的蘇軍部隊。這場戰役中,德軍成功重創了蘇軍第 33 集團軍、近衛騎兵第 1 軍和空降第 4 軍,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勒熱夫突出部的地位。

1942 7 2 日至 27 日,德軍第 9 集團軍又發起了 塞德利茨作戰 ,即蘇軍所稱的蓋瑞寧方面軍別雷防禦戰役。德軍試圖殲滅位於別雷 奧列尼諾 勒熱夫 維亞濟馬 斯摩棱斯克之間突出部的蘇軍部隊。在這場戰役中,德軍再次取得了重大勝利,重創了蘇軍第 39 集團軍與騎兵第 11 軍。

勒熱夫戰役

1942 7 30 日至 8 23 日,紅軍發起了第一次勒熱夫 - 瑟喬夫卡進攻戰役,試圖奪回失地。然而,盡管紅軍投入了 345100 人,但最終陣亡 51482 人,受傷 142201 人,未能如願以償。 1942 8 12 日至 9 8 日,德軍裝甲第 2 集團軍又向西方面軍左翼的第 61 集團軍和第 16 集團軍結合部發起了進攻,在這場戰役中,德軍再次重創了蘇軍部隊,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勒熱夫突出部的防線。

1942 11 24 日至 12 16 日,紅軍發起了第二次勒熱夫 - 瑟喬夫卡進攻戰役(行動代號為火星行動)。在這次戰役中,紅軍投入了 140 人,但最終陣亡 26 人,受傷 50 人,仍然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 蘇聯紅軍並未就此罷休 1943 2 月至 3 31 日,紅軍又發起了第二次勒熱夫 - 維亞濟馬進攻戰役和日茲德拉進攻戰役。盡管這些戰役仍然伴隨著巨大的傷亡, 但在戰術上成功牽制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主力,為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根據統計,紅軍在四次進攻戰役中累計陣亡 62 萬余 人,受傷 11 6 人。而德軍的傷亡數位雖然不詳,但根據西方史學界的估計,德軍陣亡、病亡人數在 16 33 人之間,受傷人數在 4 6 左右

勒熱夫 瑟喬夫卡戰役之所以重要,不僅在於其慘烈的傷亡數位,更在於其戰略意義。勒熱夫突出部是德軍在東線戰場上的一個重要據點,它距離莫斯科僅有 150 公裏,對德軍來說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正是這個突出部牽制了德軍的大量兵力,使得德軍在其他戰場上無法集中優勢兵力進行進攻。特別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因為兵力分散而遭受了重大挫敗,最終導致了第六集團軍的覆滅 ,戰爭都是以士兵的傷亡為代價創造的成果。

雷伊泰灣海戰

2、 雷伊泰灣海戰

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海戰,來自於 1944 年的雷伊泰灣海戰,日本連續在塞班島和馬利安納海戰中慘敗之後,在菲律賓來了一場困獸猶鬥似的大決戰,日本和美國基本把能拉來的艦船都梭哈了,本就處於劣勢的日本在此戰中 13 艘大型艦艇被擊沈,自此徹底奠定了美軍在太平洋上的優勢。

雷伊泰灣海戰,這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雷伊泰島附近爆發的海戰,無疑是海戰史上的一座巍峨豐碑。它不僅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更標誌著日本航母力量的徹底覆滅 ,失去了在太平洋上的影響力 也標誌著美軍將一路平推,直到進攻日本本土

1944 年,隨著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節節勝利,日本的 絕對國防圈 已岌岌可危。為了阻止美軍切斷海上運輸線並奪回菲律賓,日本制定了 捷號作戰計劃 ,企圖以海軍輔助陸軍防守,擊退美軍登陸部隊。然而,這一計劃卻在雷伊泰灣海戰中遭遇了淪陷性的打擊。

雷伊泰灣海戰

海戰從 1944 10 20 日持續至 10 26 日,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的船艦總噸位超過了兩百萬噸,其中盟軍艦隊多達 133 萬噸,日本海軍則達 73 萬噸。 21 艘航空母艦、 21 艘戰列艦、 170 艘驅逐艦與近 2000 架軍機在這場戰役中展開了殊死搏鬥。

在這場戰役中,日軍聯合艦隊的海上力量被消滅殆盡。錫布延海戰中,美軍重創了日軍栗田艦隊,蘇裏高海戰中,西村艦隊全軍覆沒,恩加尼奧角海戰中,小澤艦隊的四艘航母全部沈沒。而薩馬島海戰更是驚心動魄,美軍在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意誌和出色的戰術指揮,取得了幾乎不可能的海戰勝利。

雷伊泰灣海戰的勝利,不僅為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宣告了日本聯合艦隊在太平洋戰爭中戰略力量的終結。此役之後,日本海軍再也無法對美軍構成有效的威脅,為二戰的最終勝利鋪平了道路。

法國戰役

3、 法國戰役

沒有人能夠想到,納粹德國會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就滅亡了看似無比強大,且號稱歐陸第一的法國陸軍,所以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戰役,是戰爭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它不僅決定了歐洲戰場的格局,也對全球 歷史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法國戰役,又稱法蘭西戰役,發生在 1940 5 10 日至 6 22 日之間,是納粹德國為征服法國及低地三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而發動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受到了凡爾賽和約的嚴厲制裁,這不僅削弱了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更在德國民眾心中埋下了復仇的種子。隨著納粹黨的崛起和希特勒的上台,德國開始秘密重整軍備,意圖透過武力手段重新劃分歐洲版圖。 在入侵波蘭之後,隨即揮軍向西。

法國為了防禦德國的入侵, 花費重金 修建了著名的馬奇諾防線,這是一條堅固的防禦工事,從法國東北部一直延伸到瑞士邊境。然而,這條防線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忽略了阿登 森林和比利時邊境 等薄弱地帶,為德軍的進攻提供了可乘之機。

而德國抓住了這點, 希特勒采納了曼施坦因的建議,將德軍主攻方向換到了南方的阿登地區。曼施坦因認為,透過阿登山區可以出奇制勝,直插盟軍防守薄弱地帶,切斷南北盟軍之間的聯系,分割合圍英法盟軍,迅速滅亡法國。

德軍進占巴黎

1940 5 10 日,德國軍隊正式發動進攻,戰役正式打響。德軍 B 集團軍群迅速占領荷蘭,而 A 集團軍群則穿越阿登山區,繞過馬奇諾防線,向法國腹地推進。 5 14 日,德軍占領色當,突破法國第 9 、第 2 集團軍防禦,向英吉利海峽推進。同日,荷軍投降。 5 20 日,德軍占領阿布維爾,切斷聯軍第 1 集團軍群與索姆河以南法軍的聯系。

面對德軍的淩厲攻勢,英法聯軍被迫撤退至敦克爾克。 5 26 ,英國展開了 敦克爾克大撤退。 隨著英法聯軍的崩潰, 5 28 日,比利時投降 6 5 日,德軍開始第二階段進攻,德軍從法軍的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法軍剩余的 60 個師奮力抵抗,但無法克服德軍的制空權優勢和德國裝甲部隊的機動性。 6 14 日,德軍占領巴黎,同日,法國政府請求停戰。

1940 6 22 日,法國與德國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同意德國占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並宣布結束戰爭和解除法國艦隊武裝。 6 25 日,法國全面停火,法蘭西戰役結束。法國全境被德國占領,形成了法國第三共和國的南部傀儡政權(維希法國),並在北部設定了德國軍事占領區。

法國的 淪陷使得英國成為西歐唯一對抗德國的國家,處境更加孤立。法國戰役的深遠影響不僅改變了法國本身的地位和面貌,還影響了整個歐洲和全球的政治格局。

諾曼第登陸戰役

4 、諾曼第登陸

搶灘登陸,無異於是世界性的戰役難點,因為攻守之間太不均衡,防禦方占據著絕對的優勢,進攻一方只能靠著血肉去贏取時間,而世界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登陸作戰,無疑就是諾曼第登陸。

諾曼第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規模攻勢。 1944 6 6 日早 6 30 分,盟軍先頭部隊總計 17.6 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第,攻下了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隨後近三百萬士兵陸續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第, 成功 開辟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 ,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德國法西斯迅速占領了大片西歐地區,包括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隨著戰爭的推進,蘇聯多次要求美國和英國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以分散德軍的註意力,減輕蘇軍在東線的壓力。 1943 年,在蘇德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分別取得一定進展後,史達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上正式商定,盟軍將於 1944 5 月在法國北部地區登陸,行動代號為 霸王

盟軍為了這次登陸行動進行了長達數月的周密籌備。首先,盟軍決定在法國諾曼第地區的奧恩河口到科塘坦半島南端的地域作為登陸地域。這個地區地勢平坦,適合大規模機械化部隊展開,同時遠離德國的重要防線。盟軍集結了龐大的兵力,包括第 21 集團軍群的 86 個師,以及海軍兩個特混艦隊,共 5000 多艘艦船和 1.5 萬多架飛機。此外,美軍第 3 集團軍等部隊也到英國本土集結待命。

諾曼第登陸戰役

1944 6 6 日清晨,盟軍的轟炸機對諾曼第地區的德軍防線進行了猛烈的轟炸,為登陸部隊掃清障礙。隨後,盟軍的海軍艦隊護送著大量的登陸艇和運輸船,向諾曼第海岸進發。在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上,盟軍士兵冒著德軍的炮火,勇敢地進行搶灘登陸。

猶他海灘是五個登陸點中最為順利的一個。由於登陸前夜的一場風暴和潮汐的變化,德軍布置的障礙物被沖散,盟軍士兵得以順利上岸,並建立了穩固的灘頭陣地。相比之下,奧馬哈海灘的登陸則異常艱難。德軍在此處布置了密集的火力網,盟軍士兵在登陸過程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然而,在海軍艦炮和空軍的支援下,盟軍士兵最終突破了德軍的防線,並成功建立了橋頭堡。

金灘、朱諾和劍灘的登陸行動也各具特色。金灘的登陸部隊在德軍的頑強抵抗下,經過激烈的戰鬥,成功建立了灘頭陣地。朱諾海灘的登陸則是由加拿大軍隊主導,他們在德軍的炮火下英勇奮戰,最終取得了勝利。劍灘的登陸行動則是由英國軍隊負責,他們在德軍的猛烈反擊下,艱難地推進,最終與金灘和朱諾海灘的登陸部隊會合。

在登陸成功後,盟軍迅速擴大了登陸區域,並逐步向內陸推進。經過數月的激戰,盟軍成功地將德軍逐出法國,並解放了大片領土。在 8 19 日渡過塞納 - 馬恩省河後,諾曼地戰役宣告結束。此次戰役中,盟軍共投入了 288 萬大軍,成功開辟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使納粹德國陷入了兩面作戰的困境。諾曼第登陸的勝利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它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大大減輕了蘇軍在東線的壓力, 更是 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