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何向戀愛中的對方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2020-07-25知識

原文:什麽是「正確」的吵架方式?|沖突的本質和解決方案


這個問題是關於親密關系中的沖突的。 用另一種方式來問,就是:什麽是「正確」的吵架方式?


親密關系之間不可能沒有摩擦和矛盾,越是相互依賴,在一起的時間越長,要協調的活動和任務種類會越來越廣泛,沖突就越可能發生。年幼的兒童就會開始與父母爭吵,戀愛中的伴侶亦然。


但吵架其實也是一種溝通的時機。正確的應對沖突是長久發展親密關系不可缺少的能力。今天我們一起來理解「沖突」,並討論什麽才是好的應對「沖突」的方式。


首先, 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這一方面是因為,任何兩個人在情緒和偏好上都會存在差別;另一方面是因為,親密關系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它們遲早會引起一些緊張,我們將在後文中進一步解釋這一點。


調查顯示,以下4對矛盾能夠解釋夫妻三分之一以上的打鬥和爭吵,而這些矛盾帶來的緊張會在一生的親密關系中持續存在。


1. 個體的自主性和與他人的聯系性


你更想追求什麽, 親密還是自由,獨立還是歸屬? 一旦接受一種,就意味著或多或少要拒絕另外一種。


人們希望能按自己的意願自由行事,珍視自身的獨立和自主。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尋求與他人溫暖而又親密的聯系,希望能長久依萊特定的伴侶。


我們無法一方面保持高度的獨立,另一方面又與伴侶保持緊密的相互依賴,因此總有一些時候,我們要有所取舍。在面臨選擇時, 人們會更多地受到最近沒有得到滿足的需要和動機的影響,偏好則也會隨之來回搖擺。


2. 開放和封閉


親密包含著自我表露,親密伴侶們希望能相互分享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然而,人們也希望有自己的私密,保守一些自己才知道的秘密。 一方面是坦率和真誠,另一方面是慎重和克制, 二者必然產生矛盾。


3. 穩定和變化


有伴侶的人希望能維持和保護親密關系,但人性也喜好新奇和刺激,過於呆板、規律化和可預測,將會使愛情變得平庸而單調。因此, 「熟悉的安全感」與「陌生事物產生的吸重力」之間的張力會讓人產生猶豫和沖突。


4. 聚合和分離


節日的夜晚,你是願意和朋友一起參加聚會,還是在家裏依偎在愛人身邊? 個體渴望「與更多他人待在一起」的動機,和「待在浪漫的伴侶關系中」的動機是相矛盾的。 有時候,當我們陷入愛情時,就會較少探望朋友,與伴侶之外的人相處的時間比例往往很難令雙方都滿意。


另一個研究中,Peterson將激發沖突的事件分成4個常見類別(批評、無理要求、拒絕、累積的煩惱)。不過,激發沖突的事件往往是特異性的,在不同的伴侶關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激發事件。


但從根源上說, 歸因 是引起憤怒爭執的一大原因。任何兩個人在社會交往中都會持有不同視角, 對自己行為的解釋與他人相比總會存在差異(行動者-觀察者效應actor-observer effect ),當事人容易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比他人更好的評價(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 ,在他們的感受中,自己(事實上)帶偏見的知覺是公正、公平的。


因此, 兩個人歸因方式的不一致就會造成沖突,為彼此行為原因的孰是孰非而爭鬥。這樣的歸因式沖突是很難解決的,因為對事件的解釋並不存在最終客觀正確的單一解釋。


當沖突發生時,由於解釋不同,苦惱和憤怒的程度也不同。 如果把伴侶的行為解釋為無心之過,歸因為外部的、不穩定的原因,就相對無可指責;而如果歸因於內部和穩定的根源,惡劣行為是故意的,有著不可告人的行動目的,伴侶就顯得惡毒、自私、猥褻、愚蠢,憤怒顯得順理成章。


我們對伴侶的判斷也會影響我們的態度。 如果我們判斷伴侶能夠改變有害的行為,我們解決沖突的努力能夠得到報償,就更可能宣告不滿並建設性地尋求解決辦法。 而認為問題不可改變時,我們則會束手無策,焦躁不安。


哪些人更容易發生沖突?


從個體來說,有些人本身的特質決定了ta更容易與人發生沖突。具有以下一些特質的人最容易和伴侶產生沖突: 高神經質水平、隨和性低的人,經常憂慮被棄的人,較為年輕的人(25歲以下)。


人格上: 高神經質 的人更易與人產生爭執,隨和性高的人則少沖突,並在面對沖突時更能作出建設性的反應。


依戀型別上 憂慮被棄(anxiety about abandonment,癡迷型、恐懼型) 的人由於過度擔憂伴侶離開自己,並緊張地預期最壞的結果,他們會在親密關系中有更多的沖突(他們自己也這麽認為), 並且認為沖突對親密關系造成的損害要比對方所認為的更嚴重。而他們的憂慮,反而會制造出令他們恐懼的爭執和緊張。


生命階段上 :年輕人與伴侶的沖突更多。根據對美國紐約州年輕人的研究,從 18歲到25歲,人們與伴侶的沖突穩步增加 ,而在25歲左右,人們會建立持久的愛情關系,開始職業生涯,沖突此後會變得平緩。對於中年夫妻來說,最大的兩個沖突來源是孩子和金錢。在老年期,親密關系則變得更加平靜。


相似性 戀人的相似性越低,沖突越多 ——你所以為的「相異相吸」可能並非如此。結婚後,有類似品味和期望的夫妻,比那些共同點很少的夫妻遭遇的沖突更少。 事實上,研究認為,相似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彼此吸引,也越合適。


酒精 :醉酒對沖突的加劇可能超乎你的意料。醉酒時,你會比清醒時更有敵意,怨言更多。


如何應對憤怒和沖突?


當激發事件出現時,我們會有 兩種選擇


一種是 介入沖突 :介入有兩種結果, 有可能雙方進入談判協商階段,透過理性方式來解決;也有可能沖突升級和加劇。


另一種則是接近/退避模式,這是非常危險的: 一方不斷批評、嘮叨和向對方提出要求,另一方則逃避正面接觸,退避和采取守勢。 最可怕的是, 這種模式是能夠自我延續的(self-perpetuating) ,在退避者不斷消極退縮時,接近者將更加執著於解決爭端;這種增加的壓力則使退避的一方更加抵觸、寡言,又使得接近的一方更加忽視和誤解;從而一直持續下去。久而久之,這種模式對夫妻雙方親密關系的損害巨大。在這種模式下,往往是一方尋求親近、希望修復關系,另一方則希望保護自身的獨立自主,抵抗表達的要求。


盡管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沖突研究的主流觀點認為,沖突本身就是促進親密感必不可少的工具。因為沖突能夠暴露出業已存在的爭端和矛盾,這樣才有可能尋求解決方法。 如果處理的好,沖突能夠避免困難的惡化,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研究證明,那些爭吵嚴重的伴侶的確是能夠改變的,當伴侶的沖突方式具有建設性時,雙方經歷了一種處理沖突的風格,就可能持續下去。


避免罪責歸因 是問題的關鍵 。當你認為伴侶疏忽或惡意對待你,憤怒馬上就要發生時,可以自我對話,告訴自己伴侶是不想故意傷害你的,然後再去思考,伴侶在不想故意傷害你的情況下為什麽會那麽做。


Dana Caspersen總結了一些解決沖突的方法,是以談話為核心的:


1. 在傾聽時,不要總是聽到那些攻擊型的內容,而是接受情緒背後的資訊。當你認為自己在被攻擊,你就會從對方的話語中聽到攻擊性。


2. 改變你對話的方式,傳遞你真正想說的資訊,而不是表達攻擊。比如,用「我」而不是「你」來表達:「我覺得很累,不想洗碗了。」而不是攻擊性地表達,「你真懶。」


3. 當你在傾聽時,不要急著提出建議。不管你覺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多明顯,你都應該首先聽完ta在說什麽。你的伴侶也許會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意見。


4. 檢查你的猜測,如果是錯的,就放棄這些猜測。


5. 假設建設性的對話是有可能的,即便看起來不是這樣。如果你始終覺得,最好的將會發生,很有可能就真的會。


6. 當你意識到你自己在將事情變得更糟時,停止爭吵。保持開放的心態,認識到你可以是阻止事情向更壞的方向發展的那個人,並可以導致一個更積極的結局。

7. 認識到沖突雙方都有責任,而不是某一個人的錯。不要彼此責備,學會用「我們」而不是「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8. 假設有還沒背被考慮到的更多選擇存在。以積極的心態跳出來(比如停下來休息一會,給彼此一些空間和時間),你會創造性地找到解決沖突的好辦法。


9. 考慮到未來可能的沖突。我們很有可能會為了相似的主題爭吵,所以這一次你們彼此對沖突的交談、傾聽、探究越多,就越可能解決沖突,達成一致。



----------------------------------------

「KY 教主 將於近期停止更新 我們已經搬家到機構帳號 KnowYourself - 知乎。 歡迎關註新號 KnowYourself - 知乎檢視更多相關文章及回答


歡迎關註微信公號knowyourself2015,檢視更多親密關系文章:

心理學領域逼格最高的公號,做有審美、有態度的先鋒學術ICON.


Reference:

Miller, R. (2007). Intimate relationships.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Chen, H., Cohen, P., Kasen, S., Johnson, J. G., Ehrensaft, M., & Gordon, K. (2006). Predicting conflict with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3(4), 411-427.

Dana Caspersen(2015). Changing the Conversation: The 17 Principles of Conflict Resolution: Joost Ellfers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