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之後,很長時間都沒再騎過腳踏車,但現在隨便拿來一輛自由車我仍然能騎行。
這種 類似條件反射式的自動化技能的穩固程度同樣會出現在認知和情緒上。
你從那種情緒中抽離出來,就以為這段經歷和這種情緒的關聯消失了嗎?其實不是。
當某段經歷和情緒關聯上了,這個關聯就永遠存在,區別只在於關聯強和弱而已,而且 經歷越特殊和情緒體驗越深刻性會讓這個連結會更加的穩固。
你可以給這段經歷建立新的關聯情緒,例如更積極地看待,更有效的行為,然後透過反復的認知體驗和實踐行動來強化這個關聯。你以為這個積極的關聯會取代那個曾經的消極的關聯,其實不是,它們是同時並列存在的。
就好比你曾經走過的路,你現在不再走了,不代表路就消失了,你偶爾可能會誤入這條小道(消極思維情緒)。
而你為了早點擺脫這種惡劣心境的影響,你可能會反復「檢點」自我和環境中消極的方面,並希望能茅塞頓開。事實上,這種對消極自我的苦思冥想反而讓你遷延不愈。
這就好比,你很好奇自己為什麽會誤入這條曾經走過的小道,為了知道其中原因,反而花了很多時間去這條小道上探索。
圖例:
你以為你認知行為模式是這樣:積極的模式取代了消極的模式。
![](https://img.jasve.com/2024-3/3da899cb99d7a3a06674811e1a4a444a.webp)
其實,真相是這樣:積極模式和消極模式同時存在。
![](https://img.jasve.com/2024-3/747fe0ac9c53b68174677d63f3b4b510.webp)
------------------------------------------補充於2014年12.07下午--------------------------------------------------
我只回答了「為什麽」,有人留言問「怎麽辦」。我在評論區有簡略的回答。
1.如果你還記得積極的那條路怎麽走,就繼續走那條路。(認知調整、應對方式)
2.每次又迷路的時候要能夠及時覺察到並走回正路。(自我覺察能力)
3.不要癡纏於自己的消極情緒中,與它共處。(帶著痛苦做出有意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