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現在還有必要教孩子查字典嗎?

2020-04-12知識

關於還有沒有必要教孩子查字典我今天從兩個方面談一下:

1.教孩子查字典很有必要

首先,字典是一本工具書,角色就相當一一個老師。

我前幾天為我5歲的兒子買了一本新華字典,一本成語詞典。

我堅信在任何時候學會查字典是一個孩子從陪伴是學習到自主學習的轉變。

這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們的語言習的過程是先會說話,然後學習識字。

【新華字典】裏大概收錄了13000個漢字,其中常用的大概有3500個。

這3500個漢字並不都是我們在課堂上學會的,更多的是透過字典、場景等途徑學到的。

所以當一個人從開始識字之初學會使用字典查生字,必將提高他字詞的儲量。

其次,使用詞典大大提高了閱讀體驗

孩子大了,識字的我們通常都會很開心,因為他們終於踏上了自主閱讀的道路,不用整天纏著我們抱著書,讀讀讀了。

很多人小時候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很喜歡看書,在剛開始識字的階段,大多數時候都是抱著一本大部頭的書,一遍拿著一本新華字典,遇到不認識的字詞,隨手查一下字典。

這個時候我們也應該意識到,當孩子自主閱讀之初必定會遇到很多的生字生詞,不認識,不理解。

所以教會他們使用字典是提高他們閱讀體驗的必經之路。

最後,經常查字典是有有主題提升寫作能力

開什麽玩笑,查字典還能提升寫作能力?

沒錯,舉一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歐陽修在【新五代史】裏,用了7個詞語來形容戰爭的性質。

攻打一座城池或某個地方,是「伐」;

如果對方有罪,比如是叛亂等行為,這樣的攻打行為稱之為「討」,討,體現了自己是正義的一方。

天子禦駕親征叫作「征」,出征、陣容浩大,也體現皇帝的威嚴;

戰爭獲勝、占領了土地,叫作「取」;

如果戰爭艱難獲勝,叫作「克」。
鄭伯克段於鄢,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段故事,鄭莊公與共叔段的政治鬥爭,鄭莊公艱難取勝,所以叫作「克」;

如果敵方有人投降,就是「降」;
如果這個人,帶著土地來投降,那就是「附」。這個意思就相當於某個領地或小國,歸附於大國。

每個詞語,代表著不同的意思,也表達了戰爭不同的性質。

所以,同一件事會有許多不同的詞語來描述。雖然字面上的意思大同小異,但傳達給讀者的情緒卻是迥異的。

我們不是做孔乙己似的學究,每天研究回字有多少種寫法,但透過查字典我們鍛煉的是孩子遣詞造句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可以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的。

在我們家,我與兒子約定每周二四六晚飯後做一件事:組詞。

每天由蝦米指定一個字,比如:灑。

他喜歡灑水車,所以孩子一般從身邊的事物開始。

我們搜腸刮肚的去想關於這個字的詞,灑水車、噴灑,灑落......等等,直到想不出來為止。

然後在拿出字典、詞典去查,看看還有哪些遺漏的詞,還有哪些我們常用卻一時想不起來的詞。

找出來常用的,統統寫在紙上。

一次組詞遊戲,通常我們會玩3-4個字,寫滿滿的一紙才會結束。

這個過程不是雞娃,而是希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對字詞的敏感度,在不知不覺中豐富他的詞匯。

我相信在不就得將來這一點肯定能給他帶來幫助。

2.電子詞典永遠取代不了紙質字典

這個問題的討論其實就有點像:現在電子書的數位資源放開了,會不會很多人不讀紙質書了呢?

首先,紙質詞典的觸覺體驗超過電子詞典

道理很簡單,人在心理上喜歡有觸覺,甚至是調動多種感官的載體。

比如說讀紙質書,一本書拿在手上,我們的觸覺能感受到的資訊是很豐富的。

紙質圖書有重量感,有厚度,紙張觸感不一樣,在翻閱過程中你會感覺到紙張的質感。

其次,讀紙質書,更容易產生記憶。

因為 記起一件事是對某個資訊的回憶,往往也包括你記住這個資訊的場景 ——你當時所處的地方,你閱讀資訊的來源,你閱讀停留的位置,思考的念頭,這種「場景式」記憶在閱讀電子書時很難產生,但是讓我們印象更深刻。

最後,從價格上來講,一本電子版的新華字典與紙質版的差不多,所以還不如買一本紙質的放在家裏。

那我們就應該拋棄電子版的嗎?

不是,它是一個補充,我們不能每天抱著紙質版的到處跑,而是要將二者有效的結合起來使用。我們不反對電子版的東西,但要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