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深層次的糟糕之處,莫過於對自己民族的定義一直都不符合實際,說得難聽點就是民族政策很虛偽。我說的聽上去挺復雜,舉個例子就好理解些了:一個黑非洲移民的兒子,有法國籍,從小就受到法國教育系統的培養,一切都和傳統法國人一樣, 除了長得是非洲的面孔,那他算不演算法國人?
按照法國教育系統從小對法國人灌輸的思想,這個黑人小夥絕對是法國人。因為法國人對「法國人」的定義是文化性的,即,一個人只要繼承了上一代的法國文化,那就是法國人。頗似中國歷史上的華夷之辨,子曰,「夷狄用諸夏禮,則諸夏之。」 法國歷史上從亨利四世基本就一直遵循這個規律。
也是這個原因法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大堆外國裔的標準法國人。古代到近代的名人有:馬紮然(義大利人,路易十四宰相),拿破侖(科西嘉人,父輩時不是法國), 居禮夫人(波蘭人),皮爾卡丹(義大利人),米蘭昆德拉(捷克人)等等。現代就更多了,中國人知道的有薩克奇(匈牙利人),阿佳妮(艾爾及利亞-德國裔),席丹(艾爾及利亞人),東尼帕克(美國黑人混血)等等。
在法國,一兩代移民以後就可以被視作標準法國人,這個現象是世界罕見的。法國人自己很自豪,稱這個模式Assimilation (直譯為同化)是成功的。法國官方一直拒絕使用類似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或美國的黑白墨種族來給居民或公民分類。不按種族和宗教分類,這是一個政治正確,被視為是法蘭西共和國的基石之一。前段時間,法國一南方城市市長R. Menard試圖統計他的城市裏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數量,掀起軒然大波,被媒體罵得體無完膚。法國政府一直沒有對黑人阿拉伯人亞洲人穆斯林人數的官方統計。對黑人阿拉伯人小流氓的警方管制也很不到位,動不動被罵種族主義。
現實是殘酷的。隨著最近幾年大量北非、黑非、亞洲移民的湧入,法國人終於意識到Assimilation是和面部可辨識種族、宗教密切相關的。原來的Assimilation似乎只能在白人移民身上成功(東歐移民、南歐移民和部份北非人)。一個黑人小夥子,一輩子都生活在法國,走在街上,還是要被別人當作非洲人看待的。其實只有他的熟人才把他當標準的法國人,但還免不了開些種族玩笑。也就是說,和官方態度恰恰相反,法國民間是預設了種族宗教分類的。
這個民間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被另一個事實加強了,即大多北黑亞移民或後裔都沒有完全被法國文化同化,沒有完全接受法國文化,他們文化上就不是法國人,所以,除了身份證上,他們其實不是法國人。而他們的人數越來越多。由於沒有官方統計,估算是超過了百分之十。這裏面有宗教問題(猶太人不吃豬肉仍然普遍被視作是法國人,穆斯林不是),要追溯到Décret Crémieux, Affaire Dreyfus等歷史事件,太復雜,我就不細說了,簡而言之宗教不是最主要的分類原則。很多小流氓都屬於這種人,不僅不被同化,還蠻橫地去破壞法國傳統文化所建立的秩序。
這些未被法國化的移民或後裔數量遠遠大於被法國化了的人的數量,他們的行為塑造了其他法國人對他們的固有印象。這導致那些被法國化了的人遲遲不能被社會認可他們的法國化。他們的處境很尷尬,有的人毅然放棄法國化,心說媽的我做了這麽多努力還是被視為外人,不如我去學學我祖先的那套。比如一些去聖戰的人就是這樣。再比如最近出現的一個叫Kemi Seba的社會運動家所代表泛黑非洲主義。
歷史上,法國從殖民時期就一直奉行同化主義(Assimilationnisme),所有殖民地的小朋友都使用同樣的教材,寫著「我們的祖先高盧人」(Nos ancêtres les Gaulois)。這和英美大相徑庭。他們奉行社群主義(Communautarisme),即把不同的人分開來生活、教育。典型的例子就是南非和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美國的大城市都有中國城、黑人區、老墨區、小義大利之類的, 他們覺得習以為常,把大家喚作Asian American, African American, Hispanic American等。英國在街上一個印度人穿印度服裝沒人指指點點。這些在法國是比較難接受的,他們覺得你在我這就得入鄉隨俗 (A Rome on fait comme les Romains),因為歷史上官方只承認一個社群,那就是國家社群(Communauté Nationale)。法國也會說 Français d'origine asiatique, africaine (亞裔、非裔法國人),但是竟然他們會說,Français d'origine française(法裔法國人,就是白人),讓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
雖然沒有英美那麽嚴重,法國的社會是趨向社群分離的,特別是有色人種的聚居現象,比如93省。而官方口徑一直是「種族不存在,大家都一樣」,不食人間煙火,這就是我所說的虛偽。特別是廣大法國大學生,很多人一方面說自己完全沒有種族概念、種族問題根本不存在,另一方面又會以種族外貌取人、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一方面說法國需要移民、移民給法國帶來多元化是比財富雲雲,一方面又說,法國傳統文化不行了、要從伊斯蘭化中拯救出來啊雲雲。完全是自相矛盾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不能直視種族問題、移民問題,不能承認人和人就是不一樣的、量變引起質變。
面對社群化,法國的政治家們於是退而求其次,說Assimilation(同化)不行,那就Integration(融入)吧。所謂融入,其實就是融入勞動市場,有活幹就不會出岔子。其實一開始還在喊同化時(六七十年代),進入法國的阿拉伯人黑人大多都是有工作的,他們其實都是融入的。現在大部份年輕的黑人阿拉伯人失業了,社會上又出現了「融入」勞動市場的論調,真是缺什麽吆喝什麽。這些失業的人接受法國文化當然更加難,而且他們經常很反感法國。有趣的是,他們拿法國的社保很積極。去一趟93省拿房屋補貼的地方,排隊的都是非裔。當然,官方是不告訴你這些的,他們的統計只按國籍算,不按種族算。
這些政治正確的東西其實束縛了法國文化的發展,戴高樂說過,法國文化本來就是白人的文化。現在很多倡導多元化的組織強加給法國文化很多非洲文化的元素,比如時裝什麽的,必須要有黑人模特。政府裏也必須有多少外裔官員。法國的電影也是有主旋律的,就是「種族不存在,大家都一樣」(比如Intouchable, 無法碰觸),「黑人阿拉伯小流氓其實都是好人,白人高傲地歧視他們」(呂克貝松Taxi 出租車系列,Banlieue13 十三街區等)。都是理想化的內容,而真正反映法國種族問題嚴峻性的東西都很難被宣傳,即使宣傳了,也都是負面宣傳,比如去年出版的書 France Orange Mecanique 法國發條桔子, Suicide Français 法國的自殺等,在電視上都被視作種族歧視的反面教材,其實那幾個作者只是對法國社會、文化擔憂,並沒有說問題是外國人的基因引起的之類的言論。
那麽法國人自己對法國文化的認同感高嗎?其實也不高。法國的美國化很嚴重。法國人對自己的文化藝術、歷史也所知甚少,即使受到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普遍缺乏歷史感。現在美國文化橫行西方,法國人對其趨之若鶩。雖然嘴上說美國都是粗人,實際上處處模仿美國。年輕人以會用一些英語成語術語為榮,比如現在流行的9gag的笑話。麥當勞在法國的營業額是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巴黎第一家Burger King開張以來,一直門庭若市。了解法國歷史的人知道,法國一開始是一幫被羅馬化的塞爾提克,叫高盧人,然後被一幫蠻族法蘭克人統治。文化上法蘭克人繼續羅馬的那一套,卻把凱爾特的文化逐漸削去,把國家稱為法蘭西。法國白人普遍不知道自己是哪個民族來的。現在他們也面臨同樣的危機。
總之,法國人不知道如何準確定義自己的民族,所以也不知道如何正確包容、吸取別的民族。這是許多表面問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