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閑聊一下自己手上的耳機和歷程...

2020-10-16知識

就從頭開始聊聊我是如何開始燒耳機的吧,不會寫很多形容詞,就簡單的說說吧。。

1. 入坑 -- 高中 平頭塞

最早開始慢慢入坑是高中的時候。。。11年左右,借著要學英語聽聽力的借口,家裏給買了一個mp3(忘記牌子了,就記得是很小的一個,上面還有個單色屏)和一副森海mx160好像,當時只知道森海很厲害的樣子233

後來上各種論壇看貼文,當年的imp3論壇好像已經沒了?真唏噓。。然後逐漸知道了當時的平頭塞旗艦是mx980,好像要1000多,想都不敢想,同時還有很多說創新air和A8(不記得牌子了)很好,還有很多鼓吹mx760和mx500的。然後手癢的我背著父母偷偷花了300多同城收了一副二手的mx760...為了收mx760可查了不少貼文如何鑒別真假哈哈哈

mx760拿回去偷偷聽,滿是驚喜,當時就覺得好耳機原來是這樣的,低音澎湃,聲音透明,聲場大。。開心了好一陣子,還在手機上折騰rockbox播放器啥的,玩的可開心了,可惜了mx760上大學後借給同學後就找不著了,要是能一直收藏著該多好,哈哈哈 帶我入坑的塞子

2. 燒隨身 -- 入耳 地外科技

mx760一直陪伴著我到上大學(13年),然後入手了當年小火了一陣子的地外科技jvc的三單元動圈fxz200,當時有活動,1100入了fxz200日版還送了一個小萌SS01(據說是以FXT90為藍本做的一個雙單元動圈,純白色款顏值頗高)fxz200至今還在手上,小萌耳機送人了

jvc fxz200

說說fxz200,包裝很簡陋,配件就只有一個特別小的耳機包和三個大小的耳套。耳機也特別碩大。。畢竟三個動圈單元,分線器上寫的LIVE BEAT,照片上已經看不太清了,滿滿的滄桑感。當年的初聽感是特別的悶,低音轟隆隆的,然後靈敏度很低。。,我就煲了很久,我一直不怎麽相信煲機論,尤其是入耳,不過這個是第一個讓我明顯感受到煲機有效果的耳機。經過幾個月,幾百個小時後,低音量感越來越少了,整個耳塞通透了不少。。現在拿出來偶爾聽聽也覺得挺不錯,屬於潛力很大的塞子

被fxz200圈粉之後,又入了二代木振膜fx700(國內型號為fx800),那時候已經出國了,大約260刀,到現在保養的還是很好,木頭腔體上也沒什麽劃痕,應該是我用過時間最久的入耳了,當年很喜歡這個聲音,但是現在覺得這塞子缺陷還是很明顯,低頻過量,比用到後來的fxz200要多,高頻毛刺多,中頻薄而且凹陷也明顯,不過能感受到的聲場在耳塞裏挺大的了 這塞子也留著做紀念了,不會出掉了,也不值幾個錢了吧

jvc fx700

中途還買過re400,當年還是百元美刀價位。。現在已經是百元rmb價位了。。真的。。嗯。。。聲音的話在我當時被低音量大帶跑偏的聽音觀下,我是感覺下盤殘廢。。沒多久就出掉了,就記得人聲挺好聽的

後來大概15年的時候?記得不是太清楚了,第三代木振膜釋出了,fx1100(國內型號fx1200)我就入了,這玩意低頻量比fx700還要大,但是中頻補上來了,有厚度也不凹,高頻不是特別亮但是也不悶,jvc式的木振膜低頻還是值得一試的哈哈哈。因為當時已經入了大耳,其實使用的並不是特別多,就是去學校的時候用,後來出給我室友了

後來17年左右玩過akg n40,聲音很喜歡但是佩戴我不是很舒服,右耳能聽到心跳聲。。最後也出掉了,當年399刀啊。。。前幾個月100刀不到都賣過。。我的AKG啊你咋這麽能跳水呢

AKG N40

還是17年的時候手癢看到打折的re600,又買了一個。。跟印象中的re400差不太多,頻響很平直,但是我感覺這種平直的頻響在大耳機上會舒服很多,放入耳上就會有沒氣勢的感覺,密度不夠厚度也不夠,就是能顯得比較透明吧

Hifiman re600s

最後說說三星galaxy s8開始手機配的akg佩塞。。這玩意聽感真的還不錯,完全不像手機佩塞該有的表現

3. 大耳 -- 森海-->AKG+拜亞

燒大耳的過程基本是我樹立聽音觀的過程,經過了兩個極端最終來到了中間。。

大耳入坑是從 HD650 開始 (吐槽兩句。。森海是真的保值。。),大約13年,最早是想買個定位直推的hd598就退燒了。。嗯。。結果各種說hd598直推也不行,不如直接上hd600/650。然後hd600又是說偏古典,hd650偏雜食。。那好吧,結果就上了hd650的賊船233 hd650在美國幾乎不怎麽打折,,血貴,,我是收的二手的,聽了有一年多。 剛開始覺得可好聽了,這男聲,好毒,然後因為左右可以拆,當年在宿舍還拆下來當筆記本音箱用過...謎之操作

時間久了後可能一部份原因是聽覺疲勞,也有一部份原因是可能我確實不是很喜歡這種暖厚聲,在入了 k702 後(奧產1w5號),就被開闊的聲場和清亮的高頻給驚艷了,當時就覺得hd650這是個啥。。然後就把hd650出掉了(也許我當年入了600的話可能就不會出了吧233,現在可想再搞只600玩玩)

AKG K702

讓我現在評價K702的話,就是聲音線條很細,聲場無邊,高頻亮,低頻少,聲音很素,不像akg,音色上很像hd800,在朋友家對比過,現在的我不是很喜歡他的聲音,偏薄,偏冷,偏亮

然後收了一只成色一般的晚期 K240M , 黑紙小孔版,腔體海綿全爛了,掉渣,後來改造,把240M的前腔+單元換進了240s的殼子裏,造就了我現在手上這只K240S外殼的K240M。雖然這是一只晚期的K240M,但是還是有K240M的味道,高低頻延申很一般,中頻暖並且有一定的厚度,(所謂的黃昏感),聽人聲相當的喜歡,是我現在還留在手上的耳機裏最早買的一個

AKG K240M 黑紙小孔版

T1 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麽叫做高密度的聲音,線條不厚但是又有肉感的那種感覺,聲場不大不小但是很規整,聲音很滿的感覺,但是很細膩,經歷了暖厚和薄亮後,認識到了這種不薄不厚不冷微暖的聲音,被拜亞圈粉

K812 (4k+號奧產),聲場很大,橫向縱深都很好,可以匹敵HD800。低頻有輕微突起,我覺得比T1和HD800的低頻都要暖一點。中高頻是典型AKG的味道,中頻沒有HD800那麽凹,但是也沒有T1的溫潤,聽女聲還是不錯的。交響上的表現我覺得K812和HD800各有特點,T1在氣勢上就輸了一些 K812最終也出給了朋友

AKG K812 and 拜亞 T1 1代

DT1990 十分滿意的耳機,而且超低價入手的全新機,血賺。。7K號,除了8-9khz上那個拜亞峰有點高之外,其他地方都特別滿意,最喜歡的耳機之一。簡單跟T1相比,空間感要弱,聲音密度相當的情況下更厚,低頻頻響比T1強,人聲結象比T1大

拜亞 DT1990

K701 17年的時候在ebay上收的成色很完美的末期奧產,9w號段。相比印象中的K702,中頻要厚不少,高頻也沒那麽刺亮,比較順滑,有明顯染色。然後說到低頻,不知道是不是我這只是奧產末期,低頻量並不少。低頻我的聽感上是有點突兀,可能中低頻銜接不是很完美,總之是只好看又好聽的耳機233 大手辦不是蓋的

AKG K701

HE560 當時Adorama上打折299,忍不住就入了一個,內建平衡線贊,聲音很舒展很自然,不過聲場比較扁平化,低頻很舒服,量不多,質很好,總之就是全頻段都比較自然舒適的耳機,我覺得很不錯 也是聽了HE560之後才反應過來,原來re400和re600都是按照大耳這種取向調的,,但是放在耳塞上總覺得味兒不對233

Hifiman HE560 新頭梁版

18年之後就沒怎麽玩耳機了,半退燒狀態233,直到最近突然又想買了,陸續收了兩只老AKG又入了倆新拜亞

AKG K280 Parabolic 1980s的耳機,AKG黑科技年代的產物,單邊雙單元,我收的這只成色特別新,兩邊的金屬蓋都沒有劃痕,耳罩還柔軟堅挺,腔體海綿還沒完全掉渣,皮筋也沒完全松掉,不過我還是找harman pro買了些配件,自己把頭梁和皮筋換新了,後腔海綿也換新了

聲音上來說,很自然活潑的聲音,低頻意外的不缺,高低頻延申都比k240m要好,中頻沒有k240m那麽暖,但是也不冷,很年輕的聲音。聲場不大,但是縱深感不錯。拿來聽聽流行還是很舒服,跟k240m不是一個味兒

AKG K280 Parabolic

AKG K240 Sextett LP 1975年量產的K240 Sextett,AKG最傳奇的耳機,黑科技的發源點,可惜我手上這只只是LP(Late Production),沒有蹲到EP和MP。。要麽就是特別貴,同樣也換了海綿和頭梁。。

6個從動振膜的黑科技,在70年代的材料科學限制下實作優秀的低頻頻響,感嘆AKG當年的牛逼和現在的慘淡。。LP的低頻在我聽來已經很多了,應該在50-300hz有很大的隆起,中高頻的特性跟k280和k240m很像,亮度介於兩者之間,聽流行還是很帶感,不過論素質還是不如現在的新耳機,低頻雖然帶感但從還原角度來說是明顯過多的。。而且有稍稍過量的混響,據說EP低頻還要多很多。。不敢想象

我覺得老耳機值得一玩,玩的是體驗當年的技術,當年的聲音,但是也沒必要神話老耳機

AKG K240 Sextett LP

DT880 Chrome Version 黑色版dt880,4k多號,250歐,以前聽過dt880pro,覺得特別素,聲場小,結象巨大,有塑膠味,不好聽,所以對dt880的預期沒有太高,但是一開聲就。。嗯?完全不一樣,880很寬松,低頻量感適中,不少不多,氛圍感也剛剛好,銜接很順暢(k701的低頻銜接就不太好),中頻很平坦,高頻略微有峰但是很輕微,中頻在我聽來其實有些偏暖,尤其是人聲,很舒服,有記憶中T1 1代的那種中頻感(所以T1的那種感覺是從880來的麽)總之一句話,很均衡很好聽,全程戴著880聽著歌寫完這篇文章

拜亞 DT880 Special Chrome Version

DT990pro 250歐 造型很復古。。以前聽過耳罩已經塌陷了的DT990 250歐,挺難聽的... 低頻不飽滿高頻刺耳中頻凹,大概就這個感覺。。應該跟耳罩關系很大。。DT990pro聲音很紮實高低頻隆起,聽交響特別有氣勢,低頻有隆起但是幾乎沒有混響,速度很快。中頻不凹,結象位置其實比880還要靠近,聽人聲問題就是齒音明顯,總體比較淩厲,不溫暖,適合聽古典樂,甚至我覺得990pro氣勢上比1990還要強

拜亞 DT990 Pro 250歐

最後說一下小烏。。以前買過,聽了兩天就退了。。怎麽說呢,,不值那個價,現在國內降價下來還是ok的我覺得,但是原價999刀也太坑了。。。

4. 便攜頭戴 -- 外觀

再說幾個以前玩過的便攜頭戴,,說實話便攜頭戴我覺得也沒太多意思哈哈哈

Oppo PM-3 便攜頭戴裏的平板振膜,外觀滿分,真的好看,,佩戴也很舒服,聲音偏暖糊,以當年的價格來說,單論聲音我覺得不值吧,不過外觀加分很多。 其實說聲音的話,這玩意比現在很多便攜頭戴都好(比如1000x 1000xm2 1000xm3 1000xm4。。。)

Oppo PM3

Denon mm400 聲音比pm3要好,不過總體還是偏下盤一點,具體的也不太記得住了,外觀也是加分項 木碗真好看233

天龍 mm400

Sony MDR-1000X 嗯。。沒錯就是上面吐槽過的那個。。論降噪體驗啥的都很好,不過現在只論聲音。。初代1000x應該還算好了,高頻全頻都暗。。人聲悶悶的,低頻比較有存在感但還不是很多。嗯。。聽過1000xm3,那個低頻,,轟隆轟隆,this is true music.

大法 1000x

AKG N700NC 墻裂推薦,藍芽+主動降噪+音質,啥都有,作為新世代的akg,調音很契合哈曼曲線,高頻有akg style的小峰,在ANC頭戴裏,數一數二的音質了 N700NCM2也用上c口了,缺點就是連mac用不了。。。不懂為啥。。M2不知道有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降噪效能不比1000x差,但是比1000xm3還是差點

AKG N700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