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好好學習馬哲(這門課應該簡稱馬原,我讀書時習慣叫馬哲)還是有必要的,這是個馬克思資本論裏已經解決的問題,居然還有答案說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可以預見的範圍。馬克思經歷的是科學技術對生產方式改變最為劇烈的時代,他要是連機器人的問題都沒想到,難道資本論解決的是封建時代風車水磨的生產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先要理解——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社會化大生產,剩余價值和資本迴圈都是在整個社會生產大迴圈中產生的,一刻也離不開市場和價值規律。不是哪一個工人或者哪一家工廠產生剩余價值,是為了讓你理解方便,教科書才用單個工廠說事—— 經常有些人在脫離市場的單個工廠裏,用脫離市場的「成本」和「價格」計算所謂的「剩余價值」,然後得出一些奇怪結論,就很自大地認為駁倒政治經濟學了。
有人對技術領先企業能剝削行業其他工人的剩余價值不理解——「資本家都不認識其他企業的工人怎麽還能剝削他們的剩余價值」——多新鮮啊,資本家不認識自己的顧客就不能賺錢了?在股市裏莊家不認識你還不能割你的韭菜了?這就是市場經濟,這就是社會化大生產,再強調一遍,剩余價值必須在社會化大生產迴圈和市場環境裏才能產生!
補充:
一、勞動創造價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個前提就是只有人的活的勞動才是價值的源泉。評論中很多人不理解,認為資金、科學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也參與生產過程,為什麽不創造價值。政治經濟學認為技術勞動、管理勞動是創造價值的,而且越是高技術勞動,被剝削的程度越深,因為高技術勞動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更多。資本家從體力勞動者那裏剝削不到什麽剩余價值,體力勞動者只是作為計算勞動創造價值的計算基數存在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要論證勞動,特別是高技術勞動被剝奪得太多,而那些只是憑借法律上占有的土地、機器裝置等生產資料就參與分配的資本家,拿走得太多太多。
還有很多人認為政治經濟學關於價值的定義靠不住,其實「勞動創造價值」不是馬克思首創,而是洛克首創,經過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貢獻,「勞動是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這句話不是馬克思說的,是西方經濟學的老祖宗亞當斯密說的!
馬克思實際上並不贊同這句話,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開篇就是批判「勞動創造價值」。脫離所有制、脫離生產關系,根本不存在勞動創造價值這一現象。工廠主綁架幾個工人做奴隸,生產一堆賣不出去的產品,這些奴隸被虐待死了也創造不了一分錢價值,工廠主也剝削不到一分錢的剩余價值。
二、裝備新機器企業獲得的超額剩余價值是不是從生產機器的工人那裏來?
有人提出,超額剩余價值不是從別的快遞公司小哥勞動裏來,而是從生產送貨機器人的工人勞動裏來。借用評論者提供的一張圖。
你們看,多麽高科技的生產線,智慧化的機器人,難道它們都不能創造價值?它們不能創造價值的話,這些汽車怎麽生產出來的?
這個問題是我在參觀寶鋼的自動化生產線時突然想明白的——不論多麽智慧化、自動化的生產裝置、機器人,只要它們在哪個行業得到套用,那個行業的產品價格必然下降。智慧化的工業機器人雖然增加了產品的數量,但是沒有增加產品的價值,反而在「消滅」價值。只有在一家工廠用機器人,別人還沒用上的時候,它們才好像能"創造"價值。大家不要把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等同於交換價值的增加,產品越多反而越沒有交換價值,甚至會變成負數,讓生產者不得不丟掉、倒掉、燒掉。
第一,生產機器的工人創造的價值在機器人中,透過出售剩余價值得以實作被資本家取得,已經從活的勞動變成物化勞動。第二,送貨機器人和送貨車一樣,快遞公司在使用時,它們的價值會逐步轉移到服務產品中,但是不會產生新的價值,更不會產生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必須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價值,只有活的勞動才能產生剩余價值。
三、關於快遞工人是不是創造剩余價值的問題。
學過政治經濟學的朋友很快指出我舉例的問題,在政治經濟學經典分析框架裏,只有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的產業工人才創造剩余價值,也可以說是只有農業和工業領域就業的產業工人才創造剩余價值,而第三部類或者說商業流通領域的工人,他們的勞動只是在調整剩余價值分配,而不是創造剩余價值。
確實是這樣的。但是,我還是舉了快遞工人的例子。首先是快遞工人的勞動分工比較簡單,比較個人化,用他們的勞動作為計算單位,麻煩比較少。其次,我認為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在今天必須做出調整,只有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勞動創造剩余價值的結論已經不合時宜。 [4] 現代社會在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就業的人口越來越少,科技進步帶來工農業總產品增加,但是交換價值在社會總產品中的比例越來越低,也就是工農業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低。如果還固守只有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工人才創造剩余價值的結論,將會導致政治經濟學與社會現實越來越脫節。更為重要的是馬恩時代革命的主力要靠產業工人,將來的革命如果只靠產業工人,那就走不下去了,未來革命的主體只能是第三產業就業的工薪階層,你說他們都不產生剩余價值,那去感召誰來參加革命呢?
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有推動科技進步的一面,也有阻礙科技進步的一面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消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什麽會被取代,不是因為他剝削工人不道德,而是因為他可能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從前面可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存在必須依賴科技進步。在資本主義發展早期,資本家都是樂於接受新技術、鼓勵新技術,很多大資本家就是因為自己有新發明、改進新工藝而成為資本家。但是,一旦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和金融資本的階段,資本家更樂於在金融領域玩錢生錢的遊戲。不是資本家變懶了,而是資本喜歡更快速的迴圈增值,不怎麽喜歡去提升技術、發展實業來增值。資本就像貪吃蛇,必須不停在整個社會流動迴圈,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才能維持生存,一旦科技停滯,它沒有更多活動空間,就會把自己撐死,也就是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本質就是市場上的資本太多了。
很多年輕人大概還沒工作,所以對這個體會不深。我家離上海的一個經濟開發區不遠,裏面有很多軟體企業,小區是被征地農民的拆遷補償房,一戶在小區裏有3到4套,很多在軟體企業上班的程式設計師在這裏租房。一個50平米的小套,每月租金至少4千。一個初中小學學歷的老農民,一個月什麽不幹,幾套房房租收入就相當於一個985高校畢業的程式設計師。對於上海,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來說,是這個老農民貢獻大,還是程式設計師貢獻大?誰在為社會創造價值,誰只是在參與分配?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不道德,不等於個人的不道德,老農民雖然收入很高,還是生活儉樸,無地可種,每天以收廢品為樂。不過大家應該明白,是成千上萬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創造了上海這座輝煌的城市,而不是那些靠房租、買賣股票、利息、理財收益、投資分紅發財的人們。資本最喜歡房價天天漲,不用去搞周期漫長的投資建廠,更不用搞風險高的研發,只要買和賣就行了,中國土財主只會拿實體房子買來買去,美國資本家把房屋抵押貸款包裝成債券,上市炒起來,一筆預期收益可以騙幾輪的錢,但是對國家、社會的長期發展,就是埋雷。
上海這座城市只以金融立足,就是死路一條,四個中心都很重要,而對長遠最為關鍵的是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能否成功。離開創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死路一條,然而只有人的智力勞動才是創新的唯一源泉,即使有人不同意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點也不能否認。如果有一天機器人可以自己維修,自己排除程式問題,那麽人的創新腦力勞動就成了剩余價值的最後來源,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後的生存空間。腦洞再開大一點,如果機器人能自己科技創新,那還有什麽可以剝削的?如果機器人能夠從事創新勞動,那人工智慧和人就沒有區別了,能夠創新的機器人就成了被剝削的奴隸。
回到現實,進入現代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靠社會主義給自己續了命。先是和蘇聯的冷戰,資本主義世界動用國家力量與蘇聯進行科技競爭,奠定了到現在七十年增長的科技儲備。然後是中國加入全球市場,又讓資本獲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間。今後幾十年,要是中國和美國展開競爭,說不定還能推動人類科學技術大發展,不論對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是好事。資本主義的病根馬克思是找到了,但是資本主義究竟怎麽死,就說不準了。
參考
- ^ 孟捷. 技術創新與超額利潤的來源——基於勞動價值論的各種解釋[J]. 中國社會科學, 2005(5):4-15.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40ba26df8caab8e3.html
- ^ 龔維敬. 論現代資本主義的壟斷利潤和壟斷價格[J]. 學術月刊, 1984(02):33-38.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cf576742b2e4e9352c1d030e6f57df65318947a18e7f9386.html
- ^ 馬健行. 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與資本主義發展的三階段[J]. 當代經濟研究, 1991:63-68.
- ^ 鄭治國:社會生產第三部類與價值增殖,【嶺南學刊】1997年第5期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135c659b03058280318947a18e7f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