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開始覺得自己懂寶釵,是在最近幾年。雖然我初中的時候就看了紅樓,但是說實話,寶釵、寶玉兩個人物的確被曹公賦予了太多太多的內涵,不是當年的我可以看懂一二的。趁題主這個提問,就把心中對於寶釵的感覺全面地說一下,也算是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寶釵是一個內佛外儒的人。也就是說,她本質上是釋家,她所有的冷,所有的淡然(包括對生命的淡然),都是性空與看透。她從本質上看透了這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人生。世間所有的虛妄,都是不值得她縈繞於心的。這是絕大的智慧。而她更加智慧的是,在大破以後,走向了大立。看透一切以後,她並沒有出家,沒有遁世,反而以一種更加積極的心態入世。去承擔她應該承擔的責任,去扮演好所有角色。這就是寶釵的「時」,順應時勢,這是深得佛家真空妙有之真意。因為本心不執著,所以可以幻化成任何需要的樣子。【華嚴經】的【金獅子章】中就說,金無自性,隨工巧匠緣。而當時的世界最大的價值準則便是儒家,所以寶釵便扮演了最無可挑剔的符合儒家規範的大家閨秀。
上面說的是寶釵的「神性」,就是其哲學上的一面,但是她如果被塑造成一個聖人佛祖,那就了無意趣了。所以,她身上還有人性。
寶釵的人性,就是她從娘胎裏帶來的熱毒。這份熱毒不是僅僅對功名利祿的追求,而就是普通的人性。她那麽通透的人,還不免有時候「凡心偶熾」。所以便有了她尖刻的諷刺(比如詠螃蟹),有了她活潑的撲蝶,有了她被比楊妃後的憤怒,有了她為寶玉繡肚兜時的小兒女心腸(我絕不認為寶釵愛寶玉,沒到這個程度,但她作為一個青春女性,這輩子見過的同輩又非近親的男性估計一只手能數過來,看到寶玉這樣的殷勤美貌的公子哥,心裏沒一點微波怎麽都說不過去)。有了這些人性以後,寶釵就變得更加立體,也更加真實可感。有人說,寶釵的凡心,就是冰山下的火焰,雖然被壓抑(冷香丸,代表後天的智慧和教養,來壓抑熱毒的),但是還是會時不時地冒出來。這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總的來說,寶釵的佛性主要表現在有很強的出離心,她有看透無常之苦的智慧,(出離心並非菩提心。因為菩提心是要救世的,寶釵並沒有這個感覺)她更像小乘佛教的修行者,只是並未離群索居,反而是在這十丈紅塵之中。但是寶釵不僅僅只有出離心,還有凡心,雖然這個凡心是被壓抑的,但是還是非常鮮明地存在著。所以就構成了復雜的寶釵。她既為我又無我,既現實又看透,既犀利又寡淡,既機敏又藏拙。這樣的矛盾綜合於一人,使我看到了曹公塑造人物的功力,這種復雜深厚,也是我最喜歡寶釵這個人物的原因。我最喜歡的是曹公的塑造,不是寶釵這個人(當然我也很喜歡寶釵這個人,只不過不是「最喜歡」)……如果紅樓裏面的人都是真人的話,在現實中,我最喜歡的應該是湘雲。但是若論人物的豐富性,還是要屬寶釵。
再說寶釵的兩大黑點,其實都是誤會。最好解釋的就是她對金釧兒之死的態度。首先,因為上面所說的,她本質上對生死看得很開,所以她的確不會動容。但是不代表她毫無同情心。因為當時她是去安慰王夫人的,所以她要扮演的角色是一個貼心的外甥女,而不是一個道德審判官。所以自然是怎麽能讓王夫人安心怎麽說。逝者已矣,生者為重。其次她在向王夫人道安慰的時候,並不知道金釧兒自殺的真相,後來見到寶玉在王夫人那裏哭,才猜到了一點什麽。王夫人說是金釧兒打壞了她的東西,她一生氣就讓她出去兩天。這種說辭是非常合理的。如果當時寶釵相信了王夫人的說辭,那她的一番話就沒有什麽問題。雖然有些地方考慮得的確太過於輕忽,但是她當時的重點放在安慰上,所以別的也就不會太在意。
另一個就是金蟬脫殼,嫁禍之說也是毫無理由的。這裏曹公主要是為了塑造寶釵的另一面,就是除了藏拙以外,還有機敏。寶釵怕的只是當面撞破以後的尷尬,和小紅萬一應激之下做出不太理智的行為。看一下脂硯齋的評價就知道了,他在這一段的批註是,可見寶釵並非拘拘然一迂夫子。盛贊了寶釵的機變,而無一絲貶語。可見在當時的大戶人家裏,這種情況下的脫身根本和嫁禍扯不上一點關系。因為小紅沒有能力威脅黛玉,而事實上,事情也到此為止,以後並無波瀾。
PS: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這「青雲」二字表現的是高尚,聯系一下,「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誌」。寶釵詠絮與他人不同,人家表現的都是柳絮的飄零之態,寄托春去之悲傷,或者人世之無奈,感懷身世。而寶釵卻覺得哪怕是柳絮,只要有機緣,也可以上青雲,這是何等的積極?與劉禹錫的詩可以一起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碧霄和青雲,何等相似。這首詩的確是表現了寶釵在看空的基礎上非常積極的一面。她作為一個女性,在那樣的時代裏,人生的確如柳絮一般並無自主,但是她並不悲傷難過,而是想要憑借好的機緣,達到一種高尚的境界。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有好風,若沒有呢?便是」任他隨聚隨分「。在放達的基礎上,期待最好的結果。這樣的心態,這樣的品格,不愧是為柳絮翻案之詞。很多人都看到了」青雲「二字的憧憬,卻沒看到前面的放達,以為是汲汲於功名利祿的表現,實在是奇怪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