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看到的都是比亞迪 DM

2021-03-01知識

的確,DM-i采用的解決方案,是一套優點很多的系統。我能夠理解題主的題主的疑惑,就是明明這套系統並不復雜,也有著本田iMMD的前者經驗, 為啥國內國外其他車企就是不用?

那是因為成本的限制和油耗的要求,這套系統對車企的技術和供應鏈有著三個大前提,缺一不可:

  • 大功率、高轉速、成本足夠低的主驅動電機
  • 非常高效的發動機(使用艾堅遜等迴圈,可以犧牲動力性,但必須有很高的效率和較大的高效率區間)
  • 電池的成本足夠低
  • 不是別的車企不想做,而是這幾個方面不一定做得到,這三者如果缺了一個就不行了。BYD的成功之處在於,在2021年年初湊齊了這三者,所以有了DM-i。

    當然了,這種」串並聯「結構也並非十全十美,相比之前DM-II代技術,動力性大大下降是毫無疑問的,百公裏加速4s+的唐,變成了8s+。而且因為沒有變速的功能,發動機介入的車速範圍很寬,結果就是高速的時候發動機的轉速很高,NVH效能不太好。動力性可以說夠用,但也肯定說不上非常好。

    以上文字應該可以言簡意賅地回答題主的問題。作為一個新能源技術硬核科普的號,小編也不想說太多關於國產還是合資,這種主觀戰隊的問題,還是從客觀技術角度,做了一期技術科普的視訊,也把圖文放在了下面。不妨點開看看視訊,如果覺得說的還不錯,記得點個贊再走哦。

    近日,比亞迪釋出了新一代混動系統DM-i,共包括三個部份: 基於雙電機的EHS混動系統 高熱效率發動機 功率型刀片電池。 釋出會宣稱,整車虧電工況低至3.8L/100km,引發熱議。比亞迪的DM-i真的有這麽神奇嗎?什麽是DM-i系統?今天我們就來深度解讀一下。

    1、DM-i構型解讀

    上汽與比亞迪,同為國內最早研發PHEV車型的車企之一。比亞迪的DM系列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一共推出了 4代產品 ,分別是: DM一代、DM二代、DM三代和最新的DM-i系統。

    從釋出會公布細節來看,DM-i混動架構其實就是早期DM一代的升級版。兩者雖然相隔15年,但是從機械構型上來看,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DM-i和DM一代都屬於P1+P3構型,發動機和電機都是單擋。區別在於DM-i的ISG和發動機是平行軸布置,DM一代ISG電機和發動機同軸布置。正是這個改變,提高了系統整合度,讓DM-i比I代體積減少了30%,重量減輕了30%。

    而這個改變,也讓DM-i和i-MMD變得很像。 我們介紹過本田i-MMD混動系統的工作原理和特點,不了解的可以想去看下。

    DM-i和i-MMD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 結構上 均為雙電機 。主驅動電機為單速比, 發動機不能換擋
  • 經濟性 ,者 均采用混動專用的艾堅遜發動機 ,以串聯模式為主,總體經濟性較好, 省油
  • 動力性 發動機是固定速比 ,發動機無法在低速的時候進入並聯模式,所以 大油門驅動時動力比較弱,最高車速也會被電機最高轉速限制。
  • 總體來看,本田iMMD與比亞迪的DM-i的構型原理以及特點基本一致。 跟iMMD相比,DM-i並沒有本質上的突破。

    其實早在2008年,比亞迪就在F3 DM上嘗試性地使用了DM一代系統,但是並沒有主推。主推的是結構簡單,主打動力性的二代、三代DM。

    那為什麽時隔15年,直到今天,比亞迪又啟用十幾年前的方案呢?

    F3DM,真的是快15年前的車了

    2 DM-i有哪些技術突破?

    主要原因有兩個。

    1)電機技術的突破

    DM-i的EHS電混方案使用TM電機作為主驅動力, 需要一台功率足夠大,體積足夠小,效率足夠高 成本足夠低的電機 ,這在 15年前來看幾乎是不可能實作的。 但是隨著電機技術的發展, 現在國內已經可以設計制造效能、體積、成本都符合要求的驅動電機。 DM-i的160kW電機,峰值轉速16000轉,最高效率97.5%。釋出會上, 比亞迪宣布DM-i會搭載Hair-pin扁線繞組技術的電機,以及運用電機油冷技術 。電機技術不斷升級叠代,才讓DM-i有高效與動力兼備的可能性。

    前面提到跟i-MMD相比,比亞迪DM-i沒有實質性突破,同樣,在Hair-pin和油冷技術上,比亞迪也不是第一家,在當前市場上,也不算最先進的。釋出會展示的Hairpin繞組電機以及電機油冷技術,早就在兩年前上汽EDU II代上就已經量產套用了。 國內最先進的Hair-pin技術,現在可以做到8層,也已經在上汽新能源純電動車上進行運用了。

    行業最新的8層Hair-pin電機

    2)混動專用的艾堅遜發動機

    發動機以串聯模式執行為主,需要發動機的效率足夠高,但可惜比亞迪一直苦於沒有一台效率極高的發動機。

    為了實作如此高的熱效率,比亞迪減去了所有發動機附件輪系,空調壓縮機、水泵等附件都采用了電驅動,透過高壓縮比、套用電氣化設計降低摩擦、分體冷卻熱管理等手段,熱效率不斷提升,為降低油耗奠定了基礎。 把發動機熱效率做到了43%。

    比亞迪為了適配混動系統, 專門開發一款高效率的艾堅遜發動機,是值得敬佩的。 因為艾堅遜發動機的適用性比較局限,只能用於混動車型,很難跟傳統燃油車進行成本的分攤。

    但是是否真能達到43%的熱效率,在專業人士眼裏是有保留意見的 ,這裏並不是看衰比亞迪,正是因為對技術有敬畏之心才會謹慎看待。 豐田、本田做混動做了這麽多年,也只把艾堅遜發動機做到41%左右的效率。41%到43%的進步,這就好比把人類百米世界紀錄提升了0.5秒,足以讓人驚掉下巴。

    3 DM-i方案的優缺點

    我們先來說說優點: 首先,雙電機方案能夠降低電池SOC保持的難度, 不容易出現單馬達方案中電池過放的情況 ,對混動策略的制定有比較好的優勢。

    其次,理論上虧電油耗低 。以串聯模式為主,電機作為主要驅動來源,充分利用電機與發動機的高效區間,確實能夠有效地降低能耗。

    高效率的Hair-pin電機搭配高效率的艾堅遜發動機,確實是比較完美的搭配。

    最後,是中低速動力性好 。160kW的TM電機至少提供相當於2.0T發動機的動力,更何況電機在低速扭矩直接爆發。這套系統在中低速下,動力性一定不會差。

    透過大容量電池提供較長的純電裏程,大TM電機提供較強的加速動力,大ISG電機保障串聯功率,確保高強度駕駛電池不虧電,高效的發動機提升了燃油效率。這樣 一套組合,確實能給車輛帶來非常好的經濟性。

    說了這麽多優點,難道就沒有什麽缺點了嗎? 因為目前還沒有實車,只能暫且從理論角度分析

    從構型本身來看, 由於DM-i系統發動機傳動比是固定的,無法換擋,只能在中高車速時發動機才可接入並聯,對並聯時候的發動機效率不利。 並聯狀態下 高速行駛 發動機轉速會被拉得很高,NVH不容易做好。 驅動電機直連輸出軸時,最高車速也會受電機最高轉速限制。

    至於省油,我們可以看看與DM-i結構極為相似的本田i-MMD的實際成績,對比一下實際效果。

    搭載i-MMD混動中級車的車主平均油耗為5.4L/100km,緊湊型車中,去年上市的淩派車主油耗是4.76L/100km,僅次於卡羅拉和雷淩。 車主油耗相對工信部油耗大約要高15-30%。 DM-i的實車油耗能否達到宣傳值,車主實際的油耗究竟如何? 有待上市後的大樣本驗證

    最後,不管是比亞迪DM-i,長城檸檬DHT,還是上汽EDU系統,這些混動系統的層出不窮,充分證明中國汽車工業逐漸強大。

    回看十年前根本是難以想象的,這正是幾代汽車人不斷努力的成果,如今國內的混動系統在效能、經濟性、成本等方面並不比國外相關產品的差,甚至超越國外同類產品。

    如果大家感興趣,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會再制作一期,國內主流混動系統的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