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何在後期時最大限度保護畫質?

2016-12-11知識

荊慢慢的回答很全面。這裏我分享一些我在風光後期實踐中註意到的,對畫質影響較多的一些地方,主要分為6大板塊:

1. 後期指導前期

2. 銳化和降噪的順序
3. 多步少量原則

4. 非破壞性調整
5. 局部套用調整
6. 使用最新技術以及專業外掛程式

1. 最強大的後期武器,都依賴前期的支持

雖然問題問的是後期,但是 後期指導前期,後期依賴前期。

後期中對畫質改觀最強大的一些武器,都需要前期拍攝時的支持

比如風光攝影中,

讓畫面噪點最少的方式,是堆疊降噪,以及適當向右曝光再拉回,都依賴前期的拍攝。

讓暗部亮部細節最自然的辦法,是曝光合成,需要前期的包圍曝光拍攝。

讓畫面從前景一直銳到背景的武器,是景深合成,更離不開前期了。

現代風光攝影,不再局限於單張照片有限的資訊,而是基於幾張十幾張 raw格式檔的海量優質原始數據,各種後期武器的精度都是指數級的提高!

以星空攝影為例,如果你單張ISO3200,拍出來地面和星空的噪點肯定很多。基於單張照片有限的資訊,各種降噪演算法在細節和噪點中間也總是難以完美平衡,一旦強拉暗部,噪點更是非常恐怖!


但如果前期連續拍攝5張照片,後期用平均值或者中間值堆疊降噪方式的話,噪點就可以被大振幅的減少,而且細節同時沒有被損失。

下面的上圖是單張效果,下圖是5張中間值堆疊後:


關於如何對星空和地面分開堆疊降噪,具體步驟我已經寫在教程【

如何用普通單眼拍出低噪點的銀河星空

】之中了。

當然,上面是5張降噪,如果你時間充裕、電腦給力的話,基於更多原片進行堆疊肯定降噪更強力(當然提升效應會不斷減弱)。


多張拍攝,是一種增加原始數據的辦法。但是還有其他更厲害的前期大法。

比如星空,使用便攜赤道儀抵消地球自轉的話,可以長曝光10分鐘,ISO降低到800一下,這個畫質提升就更大了。


再說地景,晚上黑不溜秋的,就算拍100張收集到的光線資訊也比較有限。不如直接使用人工補光,光線品質指數級飛躍。


當然還有一種很流行的最強力辦法,就是天還沒黑時拍攝地景,保持機位不動晚上再拍攝星空進行疊加,地景參數ISO 200。。。畫質就跟白天一模一樣。。。


所以說前期拍攝出高品質的原片,收集到更多的數據資訊,對後期的幫助是質變的效果。

除了上面提到的多張曝光和補光的方式,向右曝光,使用raw格式,使用AdobeRGB色彩空間等等,本質上也是增加前期紀錄資訊的品質和數量。

2. 銳化和降噪的順序

降噪主要在第一步做,銳化主要在最後一步做。

因為ACR和Lightroom中的調整,順序是無所謂的。所以一般我會在ACR最後的時候,給照片初步降噪。


進入PS後,第一步就是用Nik Dfine外掛程式,對照片進一步降噪。



有時在PS中進行更多調整之後,原來不明顯的噪點凸顯了出來,這時輸出前還可以降噪一次。因此我前面說 降噪「主要」在第一步做。

銳化的話,對畫面破壞比較大,而且主要是輸出銳化,根據展示媒介和大小,銳化量天差地別,因此 主要 是最後一步做。

但是ACR中預設的25銳化量我是沒有關的,提供一個基礎的加銳。同時如果照片中有需要單獨銳化的物體,比如石頭、建築等等,我也是會在過程中用明度混合模式的銳化圖層、或者高反差保留,結合蒙板局部加銳。

3. 多步少量原則

寧可分多步驟每步少量調整,也不要嘗試一次到位。因為:

1)後期很多時候是主觀感覺,很難一次精準到位。調的不夠,後面再加就是了。但是如果不小心調過了,比如把飽和度一下改變太多,加了又減損失更大。

2)不同工具和步驟之間是互相影響的。比如在RAW檔中,如果飽和度調的太高,後面加曲線、對比等等調整又會增加不少飽和度,再做一些可選顏色,可能紅色就直接過飽和溢位了。。。

所以開始的時候對比度,飽和度,解析度這些都不要調太猛。微微處理一下即可,後面再一步一步最佳化。

4. 非破壞性調整

凡是只記錄結果像素的修改,都是破壞性調整,要盡量避免、或者放到比較靠後的步驟。

比如你直接在背景圖層上增加100對比度,就是破壞性的調整,後面覺得不好,就只能在圖層上又減少對比度,這就是作死啊。。。

更好的方式是用調整圖層或者智慧物件,這樣你的對比度調整結果,是以原始數據+調整過程的形式儲存的,覺得不好直接撤銷中間的調整過程就可以了。

以下都是非破壞性調整的形式:

1)Adobe Camera Raw、Lightroom中的調整,都是非破壞性的。

2)智慧物件上的調整和變形。

所以ACR進PS的時候,最好按住Shift鍵以智慧物件,而不是背景圖層的方式開啟。多個影像合成的時候,最好把這些元件用智慧物件封裝起來,而不是用蓋印圖層。。

3)智慧物件上的智慧濾鏡,都是非破壞的。

比如要用Nik 外掛程式,最好就以智慧濾鏡的形式套用。這樣後面要重新單獨調整某個濾鏡的參數,都是可以的。

4)非破壞性裁剪。剪裁影像的時候,最好不要勾選「刪除裁剪的像素」。

5)調整圖層。要改變飽和度、對比度、顏色,最好使用調整圖層,而不是直接在原圖層調整。

6)空白、中灰輔助圖層。要仿制圖章、汙點清除、加深減淡等等,也要盡量在新圖層而不是原始圖層上操作。


5. 局部套用調整

把調整限制在局部,而不是全域作用,影響無關的區域,也可以大大提高畫質。

比如ACR中的銳化,一定要開蒙板,不要銳化天空、水面等大塊純色區域。


降噪則反之,可以只對細節少的局部降噪。


6. 使用最新技術以及專業外掛程式

最新技術以及專業外掛程式,肯定演算法更優異,更推薦使用。

比如降噪,可以使用Nik Dfine 2 或著 Topaz Denoise,都比PS內建的降噪濾鏡要強大。


總結:

1. 前期紀錄更多更高品質的資訊
2. 降噪主要第一步,
銳化主要輸出前

3. 多步少量原則

4. 非破壞性調整
5. 局部套用調整
6. 使用最新技術以及專業外掛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