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翔老師曾在十三幺的訪談節目中談到,人最難跨越的就是知道和做到的鴻溝;人有時會因為無法跨越這個鴻溝而變得虛無,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聽完羅翔老師的講述後,我就一直在想這個鴻溝究竟是什麽?這個鴻溝是否直接聯系著知道和做到,是一步就能跨越的嗎?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當很多人被問起這個問題時,他們大多堅定且自信的說,因為你沒有去做呀。
歐,於是你又懂了一個道理,你聽過的道理之所以沒有什麽卵用是因為你沒有去做。
可真的是這樣嗎?你所知道的道理和做到之間真的一步就可以跨越嗎?
誠然,我們從小到大聽了無數的道理:
好孩子不應該調皮搗蛋;
要聽老師家長的話;
努力奮鬥才會有好未來。
尤其到了高中時期,聽到的雞湯更是數不勝數,優秀的人總是獨行,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絕唱,你要做拱白菜的野豬之類的。
小孩子天生好玩,難道壓抑天性,來換取家長的省心,到後來心理抑郁,孤僻,出現問題的例子就沒有嗎?我每天996,還要被那個每天比我早下班,掙得比我還多,不開心就擺臉色的老板訓斥,你跟我說要努力奮鬥?我本來有很多關系很不錯的朋友,難道因為我要變優秀,就要和他們斷絕關系嗎???
我們應該認識到是,我們是一個人,有情感,有價值觀,有感受的人;我們不是一個收到指令,就會去做什麽的機器人。我們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如今這個世界各種事物之間聯系緊密,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外界的變化也是飛速的,我們自身的情況也就不可控了。
那難道這些道理是不對的?可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這些道理下耳濡目染下成長起來的呀。
我們聽到的道理並非是不正確的,而是殘缺的。
捫心自問,你所看到的是否是道理的全貌;現如今我們聽到的很多道理,大部份都為精簡的一句或者一段話;而單獨的一句話,沒有在特定的語境下是毫無意義的,它可以被任意扭曲,掰彎,曲解等等。比如人應該努力學習,努力學習什麽,是什麽都學嗎?先後的主次順序是什麽,應該怎麽樣學;甚至對為什麽努力學習都模棱兩可;那你渴望一句努力學習能給你帶來什麽呢?
這樣一句被單拎出來的道理,它所含的資訊量是很少的,對於實際要解決的問題來說,它所提供的資訊一定是不夠的,不全的。
比如費曼學習法,你可以用一句話來概述它:就是學會了,再教別人來強化,印證自己知識的掌握度;但別人卻用一本書去闡述,幫助你理解,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不斷修正。你確定你倆知道的是同一個道理?
努力學習,高考出彩,考個好大學,就大機率會擁有更好的未來。試問誰不知道呢;其實「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可以換成「我知道要努力學習,可還是考不出高分。」難道僅僅是因為我不自律,沒好好學嗎?那為什麽別人就能好好學,難道他們都是機器人,都是鐵人,天生好學?
試問他們是因為知道了某個道理,或者聽過很多道理,才選擇去努力學習,提高成績的嗎?只是他們先行感受到了學習的好處,解出一道難題的愉悅,父母的嘉獎,朋友的欽佩,老師的表揚等等。這種正反饋帶動他們,激勵他們相信自己做得是對的。
影響你過好一生的不會是聽過的道理,而是透過獨立思考帶來的價值觀的改變。
任何不經大腦思考聽取的道理都只是資訊而已,它僅死板的儲存在你的大腦裏。只有吸收內化,理解,它變成你的價值觀之後,你才能真正的受到影響,才能刺激神經元調動你的大腦,乃至整個身體,才能感受到它所帶來的好處。
把道理內化成價值觀,我想這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間的巨大鴻溝。道理是需要我們聽到——理解——相信的。只有相信了,你才會去改變。把道理按照自己遇到的實際情況,實際問題,變換成解決事情的方法。
道理沒有那麽強的剛性,它不是一份參考答案,更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萬靈丹。
把自己當作具有獨立人格的可試錯的人來對待,我們不需要道理來帶我們走上好的人生,我們要的是我們的思維,自己的創造性,來開拓自己的人生。人生沒有知道了能夠過上好的一生的道理,再多的道理也沒用。因為 人生不是考試,不存在最優解。
無論哪位享譽全球的哲學大家,又或者哪本暢銷全球的著作,都不能指導你的生活;人生不是一場考試,而是一場電影。它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它是你揮筆書寫下的劇本,好不好也只有你能評判,因為只有你從始至終看完了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