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博士在讀,第三年,平時有寫部落格的習慣,總結零零散散的感悟,看到這個題目就整理下平時的碎碎念。
對待自己的研究,不要想的太樂觀,也不要想的太悲觀。雖然聽上去好像是廢話,其實就是不要太極端:事情不如自己所願的時候,不要完全悲觀失望;相反當事情進展的很順利,則要謹慎警醒。
----------
趁著還有失敗的一點點資本,要多發現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意思是,如果感覺自己很差很弱,那說明這方面就是自己所欠缺的,不要遺失鬥誌,而要慶幸找到自己的短板,迎頭趕上。
-----------------
從問題出發的目的導向型的思考思路非常重要,也是來這裏一年多感覺最重要的感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強調靈感、強調頭腦風暴,但是做研究則是沿著一條線深入下去。
----------------
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方向,如果妥協聽從了導師,你做的不好導師就開始甩包袱。anyway,this is your own research。
-----------------
一個方向自己感興趣,導師也同意,最後還要可行,實在是太難了,因此只要不討厭這個方向就可以做。
------------------
讀博需要深入思考的能力和習慣,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
沒有完美的方向和方法,只要是研究都會有漏洞,不要想太多,行動很重要!
----------
raw data的收集和保存非常重要,許多實驗和場景只有一次,因此數據記錄的越詳細越好。很多數據當時可能不知道有什麽用,以後可能會用到。
--------------------------
不是要看完所有論文然後發現問題,而是根據自己發現的問題來找相關的論文,論文是看不完的,只能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找論文。
---------------
這邊的基本思想是用設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國內好像更多是研究設計本身
-----------------
閱讀論文和思考的時間至少要是1:1的
----------------------
我是工業設計專業的,設計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原型,一個產品。
----------------------
很多情況下,設計無法解決某些問題,只能緩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畢竟設計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一個物無法改變一個人。
----------------------
多思考,多問為什麽,在一些看似理所應當的問題上繼續思考,思考的越深,研究越深,還會有意外的收獲。比如,要找使用者做訪談,那麽為什麽要找十個?十這個數位是怎麽得出來的?
----------------------
設計本來就是交叉學科,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的擴大,美學方面的知識不能少,同時實際的技術的知識也不能少
----------------------
論文中的論據要麽來源於文獻,要麽來源於自己的調研,不可主觀臆斷。
-------------------------
最後以施一公的一段話結尾:
"如果所有的實驗(或對理論的驗證)都是陽性結果,那只用兩年就能做完博士"。確實如此,50%時間精力要花在沒有任何輸出的探索上,而這樣的探索卻是博士畢業生最重要的經歷和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