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生了二胎的爸爸媽媽有沒有後悔過?

2015-07-24知識

現在倡導生「三胎」,「二胎」已經不是熱點了。但由於我們沒有三胎而確實有兩個孩子,感覺這個問題還是可以來回答一下的。

我們是1988和1989年出生的,在2015、2017年生了兩個小孩,老大是男孩,現在一年級;老二是女兒,現在中班。我們同齡的同學,什麽情況都有。中學同學完全沒結過婚的越來越少了,有小孩的越來越多了,畢竟都是快三十五的人了。但仍然有人沒結婚,結了婚沒要孩子的也不少。大學同學裏面結婚的不少,要孩子的少一點。有兩個孩子的就更少了,但並不是沒有。不管是在幼稚園還是在小學,都能看到有有一定比例的二胎家庭,不好估算百分比,但肯定不是偶爾才能看到。

我個人感覺婚育問題與學歷、職業、地域的關系都很大。記得有一年去浙大作報告,順便到紹興玩,有一個網約車的司機是合肥人,跟他聊了一會。他說自己的孩子已經快十歲了,然後一問他是1990年的,比我還小兩歲。我小孩那時候才三歲、一歲。他是農村人,上學也不多,中學畢業後結婚生子很快就提上日程了。如果他不出遠門打工,再生幾個也不成問題。相反,在上過大學乃至碩士、博士的同學裏,我們結婚生子就算早的。我不到24歲就結婚了,但孩子晚要了兩年。這個年齡在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裏面算較早的,但在農村至今可能仍然不算太早。

另一個問題是職業,一般人沒有穩定的工作(特別是很多私企工作、大廠什麽的)當然沒心情生孩子。而且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受到很強的個人主義影響的,穩定工作也未必想生。有的中學同學,在本地很不錯的央企工作,但也有一段時間沒要孩子,理由是「沒玩夠」。這裏的「玩」就真的是字面意義——在自己家鄉大企業工作,周六周日出去擼個串,見見朋友,周邊自駕玩一玩,誰不想啊?

我們要孩子相對不晚並不是因為工作穩定。現在在學術界工作,哪有那麽容易穩定啊。而且我們要小孩的時候在國外,連工作都沒有。但說實話,在國外讀博士的時候要小孩是不那麽罕見的,中國人外國人皆是如此。我們為什麽要呢?我感覺是出於理念和感性的:就是希望有小孩,因為觀察到人有了小孩之後雖然累,但也獲得了很多沒有小孩的時候沒有的感受;另一方面,我們不希望比孩子大三十多歲及以上。讀博士的時候雖然不閑,但起碼不坐班。如果雙方有一方在國外沒有工作簽證,生小孩是個挺正常的選擇。

第三點是地域。呆在自己家鄉工作的人,就更容易生小孩。特別是家裏條件還可以的。我表姐、表妹都是兩個孩子,而且都是24、5歲生的。其中我表妹還是研究生畢業,並不是沒上過學。很簡單,因為人在天津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家裏條件好。表妹夫家裏條件更好。生下來直接請阿姨,老人也能管一點。我表弟同樣是25歲有小孩,家裏條件也很好。表哥家裏條件沒那麽好,自己是工人個,對方家庭是外地人還有弟弟。他是30歲要的小孩。無論如何,老人能管,就好很多。在自己的城市裏,沒有房租壓力。這幾家幾乎都不止一套房,結婚生子是早晚的事兒。我的小學同學、中學同學很多也是這樣。也許愛人是外地人,但至少一方的老人在天津,另一方面有時候也會來呆幾個月。地域這裏主要指家鄉,也指一個地方能否讓外地人漂著漂著落地生根。中國很多地方還是有這個潛力的,只不過這些地方在網路上不火,很多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在網路上其實看不到。

然而,因為目前我暫時還在北京的母校工作,所以這種福利我們已經無福享受。我們家的老人雖然有一半都不是天津人,但在天津住習慣了,各方面也確實比海澱很多地方方便得多。總之一句話,沒有人願意過來長期幫忙。之前,我們在美國、巴以、德國呆孩子四年半,基本上只有半年有老人幫忙。現在比那時候忙,因為回國後不管是在天津還是在北京,我愛人都工作,在國外時不工作。現在的差別是很大的。

說了這麽多,我想說的是:我自己總結的那些有利於要孩子、要二胎的條件,仔細看看我們這六七年來是整體上是一樣沒有。 最幸福的是回國後前兩年因為疫情住在天津。那時候是我這八九年來為數不多活得像個人的時候。這種日子希望能早日回來,畢竟人生很短。但是,更重要的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能大致上堅持下來的。

如果說生了二胎有沒有後悔過,我的答案是:完全沒有。

這並不是說生了小孩、生了二胎之後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快樂。恰恰相反,這些年來國際搬家好幾次,給孩子換了五個幼稚園,同時教課寫博士論文,畢業、工作,參與別人的計畫,申請自己的計畫,同時還兼職做留學和英語培訓……如果按照中學同學那句「好玩」作為判斷標準,我連邊兒都挨不上。

但與此同時,我知道我遇到的這些問題,百分之九十和孩子沒關系,百分之百和二胎沒關系。往往都和之前選擇走的路、大的形勢有關系。

首先,如果我沒出國,我不會生活得那麽累。這一點大家試試獨立生活一段(都不要說去萬裏之外,就在你自己城市換個區)一定能理解。

其次,讀文科博士,危機感從拿到offer開始存在。八、九年前,互聯網什麽的形勢一片大好,我選擇的路在北大畢業生裏屬於最不現實的。各種兼職我沒有斷過,我愛人在某年回國時還去註冊了個小公司,為什麽?就因為我的這條路從一開始我就知道不好走,圈子也不好闖。

再次,毋庸諱言,國內高校學美國搞「非升即走」,所有人開始看短線、看名頭,不看長期、不看實際。我決定回國固然還有小孩有關系(因為我見過很多美國的華裔青年),但本來文科博士大部份工作機會明顯也在國內(這方面我的判斷完全準確)。即便不回國,工作也只能更不穩定。這個不是孩子造成的,是因為唯市場論、唯產出論、市場供需關系決定的。沒有孩子的非升即走們我覺得也不是不焦慮。而且其他行業更有35歲危機,這個是大形勢的問題,都是西方走過的路了。所以,這跟我要小孩沒關系。

要小孩是加劇了這些問題,還是減輕了這些問題呢?

短期肯定有加劇的一面。比如說,我為什麽在博士的最後兩年離開美國去耶路撒冷和萊比錫,很簡單,因為美國的托兒費太貴了。波士頓一個家庭作坊一個月都是一萬多人民幣。為什麽媽媽不上班還要送孩子去幼稚園?因為我兒子十個月的時候,由於與人互動少,感覺大腦發育不夠快,與人交流的能力被評估過,擔心出問題。他現在是個話癆,而且反應快,很機靈,學東西也挺快(就是不夠認真),但那時候完全看不出來。原因很簡單,我們同學的孩子們,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圍著,平時能見到表姑表姨姑奶奶舅老爺天天,天天各種人說話、刺激,發育很快。而我們的小孩天天只能對著我們兩個人。應該說我不後悔那麽早花那麽多錢送他去幼稚園。環境不同,我們沒有國內的優越環境啊。那麽女兒出生之後,當然也是同樣的思路——雙倍花銷。哈佛的獎學金相比之下太少了……根本不是給一家人的。所以我們跑到了東耶路撒冷的巴勒史坦人聚居區和東德萊比錫。

回國後也一樣。如果我在天津的高校工作,一切會好非常多。前兩年我在天津生活,有課、開會再去北大的時候,生活舒服得很。那時候我們管孩子五天四夜,然後姥姥姥爺管兩晚,奶奶那邊一天。生活也辛苦,但是是有周期、節奏的,這一點對於中青年人也很重要!搬到北京就是因為在天津沒學區房,而且對應的學校遠近聞名(得差),比我愛人小時候上的學校差多了,所以家裏有些人想不通。假設父母一方在天津高校工作,運氣好也能解決子女入學,可以給我們這種窮人換個學區。無論如何,出於家人的面子,我們搬過來了。天津的生活,用天津話說是很「迂」的。而在並不陌生的海澱,特別是在缺乏人氣的這個區域,這一學期把我郁悶壞了——即便沒有抑郁,焦慮和難過的指數也比過去高。因為現在,我雖然可以完全想通非升即走(留不是壞事;考慮到家庭、父母、領域、我們作為獨生子女的劣勢,走更不是壞事),但沒有人幫忙帶兩個孩子,無限死迴圈一般的生活節奏,時常令人情緒低落,做事效率也越來越低。都以為搬到學校附近能做好工作,其實適得其反。這一點也不展開了。

短期看,孩子會給二十多歲、三十多歲的家長帶來很多思想上的焦慮和負擔,必須考慮的事情變多了,不自由了。但長期看來,我還是覺得孩子能給自己帶來很多的東西。我一直覺得人應該多想二十年、三十年。的確,哪怕是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50歲。但在統計學上,活到的是多數。我家身體再差的長輩,只要活到了解放後,還沒有50歲之前去世的。相反,大多數50歲時還精力旺盛——我在20歲時候想的就是如果我50歲了,父母垂垂老矣,老同學老朋友各忙各的,誰能陪我說說話呢?能給孩子打個電話就是好的。我50歲的時候,希望孩子早就過了叛逆期,那當然希望自己20多歲能有小孩。我跟我父母平時只要能見面,我還是能跟他們聊到一起的——特別是我在天津時,又回到了這個充滿挑戰的問題,按下不表,以後希望有轉機。

我覺得這方面,我很認同我本科老師的一句話:那時候好像她的老父親去世了,她說了一句,有了孩子之後,人的感情慢慢就向下走了。這並不是說父母去世不悲傷,更不是不管父母了,而是說人其實有了個依靠。父母的老去是必然的,我們自己離開世界也是必然的,但你失去父母後,年老的時候如果還有你從小最親的人能來看看你,告訴你他們的生活,這不是好事嗎?父母是我們和死亡之間的一道墻,但子女也是。

我在美國的導師有一次提到自己的父母,目光中帶著一絲落寞。他說現在自己取得了什麽,再也不能跟他們說了——畢竟只有父母是永遠不會嫉妒你的。與此同時,當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提到她的兒子、女兒時,又開始眉飛色舞。接下來讓他再度陷入落寞的,是他了解到我爸當時還不足六十歲但已經有兩個孫輩的時候。他說:我女兒都快四十了……我仍然不是一個grandparent!(說來這又能怪誰呢,他比他兒子大42歲)。

我感覺這是人發自內心的感受,不分國界和文化。人之常情。是人作為必死但又有一定智商的動物,在目前這個階段,在心理上的一種本能。人希望自己能留下點什麽。大多數人留不下思想、功績,人老了如果孩子、孩子的孩子能跟你聊聊天,跟你聊聊那時候的世界,不也是好事嗎?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越是老人越愛孩子。不管是天津的老居民區還是暫居的北大家屬樓;不管是耶路撒冷的正統猶太人聚居區還是巴勒史坦人的村子;不管是在美國、德國還是在義大利、東歐遊玩時,越是白發蒼蒼的老人,見到我的兩個小孩越喜歡。他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過往,也看到了未來。看到了自己擁有過的,也看到了自己必將失去的。

其實我當時想的很簡單,就是如果運氣好,我活得不算太短,終有一天我也會開始有這種感覺。我不希望我只能看著別人家的孩子感慨。就這麽簡單。

更何況,即便是看短期,孩子帶來的遠不止是苦惱。

就拿教孩子一些東西來說吧。我上周也答過一道題,關於「雞娃」(現在普遍的「雞娃」現象會不會促成中國下一代的綜合素質(知識、學習能力、才藝)和競爭力遠超已開發國家?)。我的答案是,家長如果參與度高,參與孩子的教育,那可以適當激勵孩子學習。更重要的是,參與的過程是很有成就感的。看到咿呀學語的孩子開始能自己讀書,能自己拼讀外語;看著一開始掰手指頭都掰不清楚的孩子,突然間明白什麽是「負數」,還知道2-(-3)相當於2+3;看著他們慢慢能記住保加利亞首都是佐菲雅;看著我兒子突然提到吉爾伽美什和恩奇都,自己當然很開心。因為這是我告訴他們的。

更重要的是,孩子不是自己,他們也不會重復我做過的事情。我不會的,他們也能會。我不會毛筆字,而我兒子現在已經寫得有點模樣了。我不了解動物,他現在說起各種動物來一套一套的。我不會跳舞,我女兒學了跳舞。你覺得自己的人生也變得更豐富了。

就說帶孩子出去玩吧。在巴以、歐洲的時候,沒少帶他們出去。有自駕的(巴以內部、亞塞拜然、大部份東歐東歐、法國西北部、荷比盧、威尼斯、米蘭什麽的),也有坐大巴的(埃及)。為什麽去這些地方呢,因為那時候從那些地方去這些國家便宜啊,跟國內窮遊跨省差不多。當時就想,回國後就不舍得去這些地方了,機票太貴——哪知道後來有了疫情,多少年之內也出不去了。於是,每次假期都沒浪費,咬咬牙就出去了。但與此同時,每次不僅花錢,而且累得和孫子一樣。我至今記得,在佐菲雅的時候,我兒子突然睡著了,那時候他已經快四十斤了。我背著他逛了佐菲雅的主要景點,最後在一座教堂裏找到了個座位,腿都抖了。而在蒙特內哥羅爬山的時候我女兒突然睡著,我就是掛著她一路爬上爬下。可恨的是,這種情況回國去邯鄲響堂山又發生了一次,可是女兒已經變重了很多,但也不能扔下她。而國際搬家時帶著他們倆就更有意思了,兩個人四個箱子,兩個隨時睡著的小孩,要前後折返跑才能在機場完成托運。

可每次想起哪怕還不記事的他們在旅途上突然被一座建築一只動物吸引過去註意力的時候,每當想起我女兒在路上聽著音樂開始跳舞的時候,我就覺得這一切都是可以忍受的。所以,一方面每次都在想「下次出門一定不帶他們,自己放松放松」。但實際上除了開會出差之外,偶爾出去還是要帶著。如果後排座位的安全座椅空著,這自駕遊就沒意義了。

所以我也決定以後盡量每周都寫一篇關於帶孩子的回憶和記錄,放在各種問題下面。專業內的事情就不在這裏談了。

其實,如果生的時候自己年紀不大,就算生四個,兩個人也能慢慢適應。所以真正生了孩子、生了二胎、三胎、四胎的,實際上沒有後悔的。

有些朋友如果非要問,非想得到自己想聽的結果,當然我們會把帶孩子的辛苦都繪聲繪色地說一遍。但辛苦裏面的欣慰感、幸運感,以及帶來的對人生的感悟,我仍然覺得是不可替代的。這裏面我不說生兒育女在集體和社會層面的意義,我只說最自私的層面。

當然,帶孩子需要配套價值觀。有兩個孩子需要的價值觀和一個就不一樣。兩個孩子,一男一女,我感覺人生體驗增加了。但負擔也大一些——有時候只能順其自然。兩個孩子如果還只盯著學區房,如果非得出國留學也只看北美,如果什麽都要進口、名牌,如果上各種輔導班,那壓力是大。但普通人家如果能順其自然,家長多親力親為,多一個少一個沒有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