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法國有Morez站,也是一個人字車站,1900年開通,比青龍橋早了9年,這裏設定了一個人字車站並且有一段展線,克服一段直線水平距離大約是200公尺上的50公尺落差,這個25%的坡度是任何鐵路都沒法達到的,所以可以很肯定這個人字車站是為了克服這個高度差設定的
剛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看看世界文化遺產裏面的幾條鐵路可能有這樣的設計,因為這幾條鐵路基本都是著名的登山鐵路。伯恩那線我自己走過,這條線以展線和橋梁著名,並沒有設定人字形鐵路。我又查了下塞默林鐵路,沒有。然後查了印度的大吉嶺鐵路,結果查到的結果是這條鐵路在1882年的時候就有四個人字車站了。而且這麽做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印度的施工條件比較簡陋,沒法修建大型的橋梁和隧道,所以修成了這樣。
在查資料的時候,我了解到雖然在19世紀末歐洲已經有了修建隧道的技術,但那時的主要工具是氣動工具,而在高海拔地區因為氣壓的降低會導致氣動工具沒法正常使用。所以好奇查了下艾爾卑斯地區的幾個主要通道有沒有存在Zigzag。結果發現法國人在瑞士修建的辛普倫線,在1875年開通法國瑞士段的時候,也是有人字車站的,這些車站在1910年被Mont d'or隧道給替代了。
所以說人字形鐵路,在那個時候應該是已知並且普遍存在的修建方法。
這個回答沒有貶低詹祖師爺的意思,當年的中國貧窮落後,大量打隧道修展線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詹公可以修這樣一條登山鐵路,本身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