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淺談焦慮這種情緒

2021-05-30知識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焦慮這種情緒。不知道什麽原因(可能是天生的性格,又或者家庭的影響),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是一個特別容易焦慮的人。記得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教師節父母給我買了明信片,讓我送給班主任老師。就這麽一件小事,我那天晚上興奮的睡不著。

到後來考研的時候,考試前一天晚上因為過於緊張,根本無法入睡,在寢室的床上翻來覆去,結果只睡了3個小時就去考試了。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焦慮這種情緒,仿佛就像我生活的一部份,很難把它「擺脫」掉。

最近我對焦慮這種情緒有了兩個新的認識,今天跟大家聊一聊。首先,我們之所以會焦慮,很多時候是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害怕自己讓他人失望。比如你要上台進行一次演講,上台前你可能會變得額外緊張,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裏,我們做了一個假設:如果我在台上演講的不好,那我就搞砸了一切,台下的觀眾會恥笑我(諸如此類的消極想法)。

這就要談到著名的心理學家艾伯特·艾利斯 在【控制焦慮】這本書中提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非理性假設 。讓我們產生焦慮的這些想法,大部份都來自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非理性認知。我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框架。

在台上演講的不好、出醜他人就會恥笑我(諸如此類的想法)這種事前的想法一定會發生在現實當中嗎?答案是可能會,也很可能不會。因為現實世界裏別人或許沒有那麽關心你的表現。或許會有人評判你的演講水平,但其實這些評判對你自己來講也並不重要。

進入職場後我深刻的體會到,我們的很多行為,只有我們自己會在意。試想一個場景:在一個商業廣場,有一個年輕的男子在廣場中心安靜的躺在地上。你看到了,有那麽幾秒,你心中可能會好奇,這究竟是為什麽,難到是行為藝術嗎。但也僅僅只是那麽幾秒,很快,你就還原到自己的生活圈子當中,你也不會真正關心那個年輕人究竟在做什麽。

同樣,我們換位思考,無論我們上台演講還是面試找工作,其實真正在乎那個結果的人,寥寥無幾。我們把自己看的太重要,有時會讓我們背負沈重的壓力,無法喘息。

回想我自己考研失眠的場景,當時我其實是給自己做了一個非理性的假設:我的同學、室友都已經找到不錯的工作了。如果我考研不成功,我將是班裏最失敗的那個人。我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當我不斷強化這個念頭的時候,焦慮情緒會不斷的放大、鞏固,以至於我根本無法安心入睡。但如果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非理性假設,並嘗試與它辯論,或許我們的狀況會好轉很多。

比如:我考研不成功難道就一定是個失敗者嗎?我的同學、室友怎樣評價我真的很重要嗎?別人找到理想的工作時,我一定要考上研究生嗎?諸如此類的發問,並進一步看清自己大腦中潛意識的想法,這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這裏給大家介紹一個我常用的小技巧(我忘了是從卡耐基 哪本書裏看到的了):當遇到讓我焦慮的事情時(比如找工作面試時),我會想一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麽。工作面試失敗了最壞的結果是什麽呢?無非就是我錯過了到這個單位上班的機會罷了。錯過了,難道我以後就沒有其他更好的機會了嗎,顯然不是。

第二個改變是對焦慮情緒 的認知。其實,焦慮這種情緒是一種 非常好 的內在感知。回顧一下,我們什麽時候容易感到焦慮。通常,都是我們焦慮的這件事會讓我們成為更優秀的人的時候。

比如我自己在帶隊進行決賽之前、在進行一項重要的考核之前、在上台給大家演講之前等等,我會感到焦慮。因為我們在意這件事情的結果、我們在意在這件事情中自己的表現。

焦慮這種情緒,或許永遠無法根除掉。但當我們看清了它的本質,看清了它存在的意義之後。我們就有了一種豁然的態度來面對它。當我們把它看作一種進步的前兆時,我們或許就有了挑戰的欲望與更強的動機。當我們真的把它看作一種好的情緒時,我們反而變得放松自如。

以上是我近期對焦慮情緒的再認識,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