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主力凈流出如此巨大,股價卻如此穩定而沒有大跌?

2014-12-12知識

曾經為某軟體提供資金流的演算法,所以相對來說比較清楚這個東西

先說歷史:

資金流這個東西其實很早就有了,只不過不被大家所重視。後來交易所為了掙錢推出了topview數據。這個是真正的底牌,最早搞的是指南針,但是賣的最好的是大智慧。後來傳言基金的反對,所以取消了相關數據的出售,這個時候因為資金流已經深入人心,大智慧就搞了superview資金流,借著topview的名義,後來其他公司也紛擁而上(掙錢啊)所以形成了資金流這樣一個概念。

在這裏貼一張當時topview的截圖(從電腦中好不容易翻出來)

這裏買入賣出是真正的席位號,對應機構的席位或者營業部。可以看到不同的統計,這個也是後來被KO的原因,因為你露底牌了。上面的散戶、中戶、大戶、超大後面就被資金流所參照了。當時這個數據是準確地持倉數據,因為是交易所給出的。同樣還有旁邊的個人、法人、機構戶其實對應自然人、法人戶和機構三種不同的帳號型別,現在證監會的很多統計也是這個口徑釋出的。比如最新的這個新聞(11月24日至12月4日,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合計凈買入309億元,一般法人機構凈賣出1252億元,自然人投資者凈買入659億元,特別是持有A股市 值在10萬元以下的個人投資者凈買入更多,滬股通投資者凈買入284億元。)。

下面回歸正題說資金流,資金流當時是topview被取消以後金融資訊服務商出來的一個替代品。之前有回答提到的價格上漲算流入、下跌算流出這種,其實就是大家看到的內外盤,這種演算法其實問題很大,這裏就不展開說了。重點還是回答資金流的演算法上面。

其實很多答主已經說了, 股票本質上有人買就有人賣(不考慮手續費),而且金額是一樣的。所以沒有所謂的凈流入或者凈流出之說! 因此,凡是看到說什麽凈買或者凈賣,或者資金流入XX流出XX的都是概念都沒有搞清楚的家夥。那麽為什麽還有凈買和凈賣呢?關鍵是特征群體的定義。因為整體上是0,但是到不同特征群體的就不是0了。還是拿證監會的那個新聞稿為例子,仔細算一下就知道了309+659+284=1252,買入正好等於賣出。但是放到不同的特征群體下就不是0了,他的例子就告訴你法人機構在凈賣出,其他三類在凈買入。買入相加等於賣出。

大家常用的資金流也是這樣,他背後也是有身份定義,就是大家看到的大單、中單、小單或者散戶、中戶、大戶、超大戶之類的。如何計算呢?答案是利用行情數據。

舉例來說,一筆成交,透過Level2的數據和一定的演算法(具體不展開)可以看到他成交的時候掛單情況是如何的。比如說成交了1000股,買的人原來掛單了100萬股,賣的人只掛了1000股成交了。因為100萬股記為大單,1000股是小單。所以這筆交易就記為了大單買入,小單賣出。依次類推,所有的每一筆交易的買賣雙方都可以如此定義。一共會有6個角色:大單買入、大單賣出、中單買入、中單賣出、小單買入、小單賣出。然後大單凈買入=大單買入-大單賣出。依次類推其他的凈買入。這樣其實所有的三個凈買入求和也應該是0。

至於散戶、中戶、大戶、超大戶的定義因為你看不到掛單的人實際的情況,只能認為掛大單的是大戶,至於有些軟體裏面說是機構之類的,我只能呵呵了。

資金流演算法的問題,透過上面的解釋你就可以看到其實大中小單的定義是相對科學的,但是如果用身份定義其實是不科學的。其次是因為如果真的需要,單筆的大單可以拆為小單買賣,所以很多時候你也不可能真正看到大機構的動向。最後因為Level2數據判斷掛單有一定的演算法在裏面,不同的軟體公司的演算法不盡相同,標準也不同,因此大家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甚至打架的情況都有。

至於有沒有效就看個人的用法了,但是了解背後的東西會對如何使用有一些幫助,這也是我對數據的一貫的看法。以上內容僅供參考,還是那句話: 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