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心理學從業者怎麽看待近年來在國內心理咨詢和治療中十分流行的沙盤(箱庭)療法?

2013-03-28知識

贊同了樓上幾位的回答,但都不能完整的代表我自己的看法。今天是Good Friday,不用上班,專門寫個回答。

@王昕妍

邀請我回答

如何看待精神分析?

沙盤療法以精神分析理論為支撐,於是我兩個問題並一起答。

福爾摩斯剛出場不久就說過這樣一段很拽的話:「一個邏輯學家能憑一滴水推測出大西洋或尼亞加拉瀑布的存在,即使他並沒親眼見過。」小時候看到這裏,佩服的五體投地。但如果現在還有人跟我提類似的觀點,我頂多報以「呵呵」。其實柯南道爾的想法很具有那個時代的特色,從一件微小、普通的事情分析出一整個世界,聽上去奇妙又浪漫。精神分析學家們從沙盤的擺放、墨跡的揮灑推測出大腦中不為人知的潛意識世界,也是其中一個美好的故事。但要清楚,這只是一個故事,類似於幻想或者設想,把它當真理就有點可疑了。雖然人類的很多幻想最後是會實作的,但很有意思的是,實作的方式,往往離最初的設想有著相當的距離,不是麽。

精神分析和沙盤療法的基礎是潛意識。要回答如何看待精神分析及沙盤療法這個問題,那麽很自然會產生三個問題:

  1. 潛意識到底是什麽?潛意識的世界怎麽影響現實的世界?
  2. 隨便堆個沙子擺弄點塑膠玩具就能推測出一個人潛意識的世界麽?
  3. 怎麽才能知道根據沙盤推測出的結果是準確的?

以下針對這三個問題一一討論。

  1. 潛意識存不存在,存在於人體哪個部位,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目前的科技手段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那麽這個問題暫且放在一邊。
  2. 在潛意識理論未被證實之前,試圖透過沙盤這個工具來描繪一個人的潛意識,是一種積極地嘗試。但這自然就導致了問題3非常難回答。
  3. 傳統的沙盤療法有個致命的缺陷。根據精神分析的理論可以推斷每一個人應該只有一個潛意識,那麽兩個咨詢師應該能沙盤的擺放推測出相同,至少是相似的結果。然而事實上,同樣一個沙盤,各個咨詢師給出的結論可能千差萬別,這個分析的過程非常主觀,就連從事沙盤療法的人自己都接受不了。

@心晴

的介紹中,現代的沙盤療法是不分析、不評價的。自此,對沙盤測量存疑的人不能再拿它的主觀性、不一致性說事了,因為它根本就不測量了。於是這個致命的缺陷被蠻橫地堵上了。但隨著而來的問題就是,那大家還花那麽多錢去擺它幹嘛?於是有人說,沙盤反應潛意識,擺沙盤的過程本身就是有療效的。姑且如此吧。那麽給兒童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ta畫畫或者寫作,應該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沒道理只有沙盤才能反應潛意識,畫畫寫作就不受潛意識影響了?心晴還提到了沙盤的優勢是它是三維的還可以加上時間這第四維,那麽我覺得雕塑(土一點的捏泥人)什麽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到「四維」的。

當然,如果不想考慮背後的邏輯,只考慮實用也是可以的。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也是一種科學的態度。那麽,精神分析、沙盤療法是好貓嗎?很遺憾,這類療法雖然有細節美妙動人的個案案例,雖然有天花亂墜的各種段子,但一直沒有拿得出手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順便回復

@勇勇

,英美體系國家(歐洲大陸國家不清楚)大多盛行認知療法,比如傳統的認知行為療法和新興的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澳洲的醫保系統確實只承認有大量實證基礎的認知行為療法,因為作為一項醫療手段,沒有實際效果怎敢讓納稅人掏錢?與此同時,註冊的心理學家是不能使用循證療法以外的療法,但是可以擇情使用其它療法中的有些技術。違規的話初犯可能會被警告。其實,臨床心理學的博士碩士入學面試時就會問你是否能保證遵守只使用循證療法這條規定,如果不能遵守的話,壓根就不會錄取你。

知乎心理學群裏有人說這些都是人本主義、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之間的紛爭的延續,是門戶之爭。這一點我明確反對。

  • 首先,人本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根本就不是一種療法,它和後面兩種心理療法根本沒有可比性。
  • 其次,對人本主義和認知行為療法真正了解的人就會知道,認知行為療法融合了非常多的人本主義精神。這兩者不僅不互相排斥,相反,人本主義的以個人為中心、真誠一致、同理心的理念根本就是認知行為療法 (以及其他的 主流心理學療法) 的基本守則。 認知行為療法並不強調人本主義中的無條件的正向關懷,但也並不反對。
  • 至於精神分析和前兩者之間的門戶紛爭,精神分析早就結束主流心理學的舞台了,還有什麽可爭的?詳情見心理學學科內部怎麽評價佛洛伊德的理論?精神分析療法作為一種治療手段,比起其他療法來,缺乏有效性的證據,它也沒有去爭的資本啊。如果你連證據都不講,那我們不講同一種語言,沒法交流。
  • 心理學家和咨詢師的責任是幫助他人。 我們是「醫生」,不是「哲學家」,我們的工作不涉及太多形而上的價值觀、世界觀。 對於「治病」來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認識不少歲數比較大的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和咨詢師,在他們受訓的年代,精神分析療法是絕對的主流,所以他們職業生涯的早期都是使用精神分析的,這也許就算是所謂的「精分派」?但隨著這半個多世紀心理學爆炸式的發展(據說現在在美國每年PhD畢業生人數最多的就是心理學),開發出了非常多門類的心理療法。其中認知類的療法,尤其是認知行為療法,得到了很多研究證據的支持。於是他們很多人都學了不少新的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更是必學。 所以, 現在的很多爭執,與其說是門戶之見,倒不如說是部份人抱陳守舊、固步自封,拿「門戶之見」給自己找借口吧。
  • ========================================================================

    具體來說,

    精神分析有沒有價值?據博士階段的老師說,精神分析療法除了歷史價值以及移情、反移情這兩個詞比較好用之外,實在沒有什麽其他的用處了。雖然精神分析療法也在試圖改變,但總的來說,它能做到的,其他療法也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耗時更少。

    沙盤療法有沒有價值?沙盤療法同樣缺乏有力的臨床證據。它最大的貢獻除了歷史價值,恐怕就是沙子本身作為一項遊戲的意義。澳洲小孩最常玩的遊戲之一就是沙子,海灘有沙子,大部份公園裏也有沙子,還有玩沙子的工具。於是澳洲小孩非常喜歡、非常習慣玩沙子。

    內陸地區的小朋友們,即使日常生活中沙子玩的沒有那麽多,估計也不會討厭沙子這種可塑性如此之強的玩具(回想下小時候對面粉的愛),以及沙盤中無數可選的迷你小玩具。 沙盤作為一項遊戲,很容易讓小孩放松心情、融入這個陌生的環境裏

    作為一種療法,沙盤療法缺乏實證,早已淡出主流心理學。作為一項遊戲,沙盤就更不劃算了。絕大部份遊戲都不用上萬塊那麽貴,而且各個小孩喜歡的遊戲不同,有些小朋友不喜歡玩沙子的。你可以鼓勵小孩子透過畫畫、寫作、捏泥人的方式表達自己。有人堅持說沙盤表達性強,這我同意。對於非要沙盤才能表達的兒童(其實真正離不開沙盤的是咨詢師吧),完全可以自己在超市裏隨便買個盒子放點沙,再買點各種各樣的塑膠小玩意,放點小石頭小貝殼啊什麽的,一樣可以讓小孩直觀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就認識兩個這麽幹的咨詢師。【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我改天可以請他們拍幾張放上來。】

    既然咨詢師不評論、不分析,那麽為什麽非要使用昂貴的標準化裝置?自制的沙盤一樣可以滿足兒童創造性表達的需求。

    ========================================================================

    兒童心理治療的用具,我個人覺得最為有效的是心理治療專用的貼紙、填色、卡片、桌面遊戲、活動。 這些材料,針對不同性別、各個年齡段(幼兒至成人)、各種家庭文化背景(比如針對父母離婚的兒童,住在寄養家庭的兒童,澳洲土著人等)、各種問題(比如多動癥、憤怒控制、自制力培養、社交困難、bullying、性侵犯、測量培訓父母的育兒方式等等)。這些材料用具,有的是根據認知行為療法設計的,有的從resilience、 skill building 的角度出發,有的考慮夫妻、家庭作為一個整體等等。

    寫到這兒, 順便介紹一款我比較喜歡的桌面遊戲,名字叫做「Impulse Control」,是專給ADHD的小孩用,這個遊戲棋盤好像大富翁強手棋那樣,我和小孩(也可以是多個小孩)輪流扔骰子,也有機會卡,運氣卡。有的卡片摸到了,要讓拿到的人做些奇怪的動作,但更多的卡片是治療性質的。機會卡片幫助小孩思考控制自己的impulse的意義,比如如果你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沖動,老師會怎樣怎樣。運氣類卡片問,如果你在電影院裏面看電影,前面的人擋住你了,請給出2-3種解決方法。我的那個小孩給出的回答是,踹他椅子。我於是問他這樣會有什麽後果,這種行為合適不合適,他想了想說不合適,然後給出了第二個解決方法,站起來。小孩如果給出了合適的答案,就可以搖一個特殊的骰子,只有1-3點,然後可以拿到與骰子點數相應的分數。答案不合適(踹別人椅子那種),不能搖骰子,不得分。得分最高或者最先到達終點的人贏。這個遊戲還有一些特殊的規則,幫助兒童學會控制自己。貼三個賣這類資源的網站

    Creative Therapy Store

    Our Publications

    Therapeutic Games Therapeutic Board Games Play Therapy

    不知道國內有沒有類似的網站,歡迎推薦。

    ========================================================================

    沙盤療法應該稱之為沙盤技術

    詳述一下我對這句話的看法。我覺得不應該否定「沙盤療法是一種心理療法」的說法,就好比任何一個系統的看法都有權被稱作是理論(theory)一樣。但這個療法是否優秀,是否有價值就是另一個問題了。目前為止,沒有足夠強有力的證據說明精神分析、沙盤療法的有效性,所以不能說它是個優秀的理論、療法。

    沙盤技術這個說法,在我看來,與其說沙盤是一門技術,不如說套用沙盤是一門技術,就像套用橡皮泥、繪畫、描紅、桌面遊戲等等素材一樣,使用者需要耐心、敏銳、積極反饋、管理兒童的行為等等。

    我參照為心理療法的改進作出巨大貢獻的Michael J. Lambert教授的研究。Lambert教授曾發明了OQ-45這個幫助心理治療師監控、檢測心理療法效果的工具,該工具具有類似於醫生的血壓計的意義。

    Lambert教授的研究這個結果比較驚人。

    (Reference:Lambert, M.J. (2001).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and psychotherapy outcome.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38 (4), 357-361

    PsycNET - DOI Landing page

    他的結論是心理療法的效果:15%是來源於安慰劑效應;30%是來源於common factors(that is, variables found in most therapies),比如安全的傾訴空間,心理學家的共情能力,反饋能力等等;40%來源於心理治療以外的因素,比如自愈、生活中的積極事件(失業的人找到工作了,孤獨的人找到伴侶了)、家人朋友的支持; 剩下的15%的效果來源於具體的治療技術, 這裏的治療技術指的是治療師使用的具體療法,比如biofeedback、催眠、系統脫敏性。這個研究也許能解釋,在大家的觀察中,為什麽使用沙盤療法、精神分析療法對很多來訪者似乎也挺有效的,這是因為具體的療法只占到15%的效果。換句話說,如果一個治療師本身的能力強,來訪者自己的生活又有了轉機,那麽不管用哪種療法,來訪者的情況都會有所好轉。

    所以,盡管使用精神分析療法、沙盤療法的治療師也能夠幫助到來訪者,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些療法本身真的是優秀的。要證明一個療法的價值,必須透過方法論嚴謹的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這類研究會控制安慰劑效應、治療師的因素和來訪者生活中的自然變化的影響,然後再比較哪個療法效果更佳。遺憾的是,在這類研究中,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精神分析或沙盤療法。

    總而言之,來訪者接受精神分析療法、沙盤療法後癥狀好轉的個案,並不能證明這些療法本身是優秀的。

    ========================================================================

    理論和理論之間、療法和療法之間,本就是有高下之分。 心理咨詢行業,不同於其他服務業,只要有人願意花錢買你的服務就行,它更接近醫療行業。 所以, 在明知有更有效、更經濟的治療方法的情況下 ,卻抱著明顯落後於時代的精神分析、沙盤療法不放,這不僅 浪費了他人的錢財,還耽誤了他人治療的時機(心理疾病同生理疾病一樣,也是越早治療越好)。精神分析、沙盤和認知類療法之間的紛爭, 不是門戶之爭,而是部份人抱陳守舊 (要是誅心一點,甚至可以說是沒有醫德)。 這也是上面說到的,澳洲心理學協會不允許使用循證療法以外的方法的原因。

    至於這些療法在國內大張其道的理由,

    @李松蔚

    顯然了解的比我多,更有發言權。除了李松蔚提到的經濟政治上的原因,我猜測大眾乃至不少心理學專業人士缺乏對現代心理學測量、治療方法的深刻理解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心理學愛好者讀的書大多是精神分析甚至是偽科學方面的,接觸過的現代心理學方面的書過少。即使是受過心理學基礎大學教育的人,很多在大學裏學的也還是老一套的知識,大學裏的有些心理學老師說不定自己也沒有系統深入地學習過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