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這種「高級理論」的出現,只會讓人們失去得更多。
這種理論都是從某一個角度來分析利弊,主要是弊端,然後認為發生弊端的機率較高,應該放棄。
比如「窮不走親」理論,分析人一旦窮了,親戚都看不起你,等等,然後建議你窮的時候就別走親戚了;延伸一下,中產也不要走親戚了,因為中產比窮親戚只好一些,會被窮親戚各種索取,但中產又不是真的大富大貴,比你富的人還怕你去索取他們呢,所以中產階級幹脆也不要走親戚了;然後有錢人更不要走親戚不要還鄉了,因為一堆窮人會道德綁架你,會各種對你索取。
這種理論看似有道理,其實非常有害。成年人之間的交際,如果是以某一個角度的好壞來否定全盤,那麽結果很可能是否定所有人!我舉個例子:
比如A吐痰,但是他人緣好、善良、工作能力強、自律、忠誠、守法等等,但是你因為他吐痰這一點跟他絕交了;
比如B不吐痰,且他人緣好、善良、工作能力強、自律、守法等等,但是他花心,於是你因為他不忠誠這一點跟他絕交了;
比如C不吐痰、也不花心、人緣好、善良、自律、忠誠、守法等等,但是他工作能力不強,於是你因為他沒什麽能力這一點跟他絕交了;
假如每個人身上的評分點有100項,而每個人的扣分項至少有5點,那麽你如果采取的是「一票否決制」,最後你會排除所有人!一個不剩!
反過來說,如果你能放下糾結對方的某一點,在合適的點上面與合適的人相處,比如你需要用到衛生的時候,與BC合作;你需要用到忠誠的時候,與AC合作;你需要用到工作能力的時候,與AB合作。你會發現,他們都有你用得著的地方,他們都是某些方面的積極正面的有用的人。
小孩子之間的交際就很好了,你這次不給我分零食,我生氣,但是過後我就忘了,下次你肯給我分好吃的,我還把你當好朋友,我也把我好吃的分給你;或者你雖然不願意分享零食,但是你願意分享玩具,那我就願意跟你分享零食。小孩子這種看似忘性和不會總結的缺點,恰恰完美地避開了以上理論的大漏洞,他們會找願意分享吃的人一起分享零食(管他是不是不願意分享玩具),找願意分享玩具的人一起分享玩具(管他是不是不願意分享零食),找願意做遊戲的人一起做遊戲(管他是不是摳搜不願意分享零食和玩具)。
小孩子難道會比成年人更懂得怎麽相處、怎麽避免矛盾嗎?不,小孩子三五分鐘就能起一個矛盾,但是這麽多矛盾卻不會給他們的交際帶來大問題。
而成年人呢?
成年人在因為某些人某些時候窮,被某些親戚嫌棄了,於是得了一個「窮不走親」的結論;
成年人在因為某些人某些時候富,被某些親戚索取了,於是得了一個「富不還鄉」的結論;
甚至還能因為某些刺激感受,得出一些諸如:
***樣的男人不能嫁;
***樣的女人不能取;
***樣的老人不能碰;
***樣的車主都是**;
***樣的正面事情吃虧不討好以後都不要做;
***樣的負面事情反而占便宜以後自己要奸猾一些;
成年人總是在總結經驗、總結理論,某件事情的機率高了,就這樣定性了,這固然有時候能減少損失代價,但是有個問題:你要是總結錯了呢?你要是遇到剩下的機率呢?
比如窮不走親、富不還鄉,你窮的時候要是有關心你、能給你提供機遇的親戚呢?你富的時候要是有真的只是把你當親人為你喜悅的親戚呢?
非要什麽都沒考證的時候,就用理論把自己搞成一個孤家寡人?
就像現在網路上的人,在理論上就把別人妖魔化了,什麽女人都是公主病、母老虎、不做家務還事多,男人結婚吃苦;什麽男人都是家暴狂魔、寶媽男、不做家務罵女人,女人結婚吃苦;然後他們無比自信地得出一個結論:單身真好。
這些理論,是高明?還是懶惰?還是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