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肯恩斯主義經濟學已經被證明有缺陷,但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仍然願意使用它?

2015-03-21知識

其他網友解釋的不算很明白,我給你做分析!

第一,對開發中國家,尤其是在工業化初期的國家來說,對貨幣數量的敏感程度要遠遠超過對利率的敏感程度,因為開發中國家在發展初期需要繁榮的商品經濟,它有利於商品交換,於是對貨幣數量的要求就遠遠超過已開發國家對貨幣數量的要求。

第二,對已開發國家來說,低端服務業及粗放性的制造業基本轉移,商品經濟也不如前期那麽繁榮,自然對貨幣數量的要求就不太敏感,它們有了一定量的資本積累後,都不再想玩制造業,那麽來錢快的金融業就成了必然。你比如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諸如此類的國家都走上這條路。這些國家由於在工業化階段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剩余,而這些資本恰恰需要不斷的運動、不斷的交易,不斷的交易需要穩定的利率環境,所以自然將通脹CPI、PPI、基準利率等作為宏觀調控的目標,而在市場交易當中,它們恰恰對資產的估值影響最大,如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聯邦基準利率的變動,將相應的帶動市場存量資本的運動,所以已開發國家對貨幣數量的供給不是太感冒(除非出現大危機)。

回過頭來再說肯恩斯的理論,它其實主張的是盯緊利率錨,因為貨幣的投機需求、本身就會產生乘數效應來追加貨幣數量,而不是因果倒置。

而弗瑞德曼主張的是貨幣數量的,來控制通脹本身,這其實有點舍本逐末。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已開發國家並沒有完全走向金融立國,所以在貨幣政策方面擺脫對貨幣供給的依賴還需要一短時間,執行這一類國家有制造業大國德國與日本,等後來日本在90年代拋棄了貨幣數量的限制改為盯緊通脹指標,在這一點上跟紐西蘭,加拿大,美國,英國同步。

肯恩斯忽視了這個世界並非只有已開發國家,弗瑞德曼忽視了這個世界並不只有初級開發中國家。

所以他們兩個人的主張可以說都是錯的,也可以說都是對的,要根據本國的具體國情來做選擇。

它們可以是肯恩斯主義,也可以是弗利德曼主義,更可以是混合主義!

所以你就發現肯恩斯主義在開發中國家並不適用,弗瑞德曼思想在已開發國家不適用,尤其是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這在IS-LM關系上表示出已開發國家的LM商品供給曲線幾乎垂直於i,它只對利率敏感,而開發中國家的貨幣需求曲線IS幾乎垂直於利率Y,這就解釋了肯恩斯的流動陷阱之說!

(題外話,中國正步入後工業化時期,肯恩斯的思想與弗瑞德曼思想要混合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