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將會和你一起深入討論一個問題:
你是初級訓練者還是高級訓練者,為什麽?
在各種協會的網站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表格和標準
IWF有一個標準,IPF有另外一個標準,IPL可能又有另外一波數據
這類網站會羅列一大堆數據,告訴你,你的三大項分別是度搜好公斤,處於什麽水準
然後,讓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定位自己屬於初級、中級或是高級訓練者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你確定了自己的水平,然後呢?
比如,也許你三大項還沒超過450,根據類數據排名,你是新手,難道你就該一遍遍走壯舉5*5這類的線性計劃嗎?
如果你真的這麽做了,除非你天賦異稟,不然你應該很快就會發現,效果並不好。
原因非常簡單
你希望知道自己是初級還是高級,是因為你要以此來選擇合適的訓練計劃
這些數據顯示出來的,是你和別人的差距
你提對了問題,但是找錯了答案
其實你並不是想知道自己是什麽水平,而是想知道自己該用初級訓練計劃,還是中級訓練計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知道,初級、中級訓練計劃之間的區別是什麽。
底層邏輯
所有訓練規劃的底層邏輯,都基於「一般適應力症候群」,由著名壓力研究專家漢斯賽利博士發表於1936年的自然雜誌,又被稱為「賽利三階段模型」
一般適應力症候群,總結了3個階段,用於描述生物體對外部壓力的適應狀態。
階段一:警覺階段 ,特點是面對壓力的出現,生物細胞活動水平出現被抑制的狀態,以穩定細胞狀態和代謝穩態,這是一個爭取生存的過程。
階段二:適應階段 ,特點是細胞透過調節基因、內分泌等狀態,逐步從階段一中恢復過來,積極來響應刺激,並逐步達成完全適應的過程。
階段三:衰竭階段 ,如果作用於生物細胞的刺激過大,或者持續暴露在高壓下的時間過久,則會進入衰竭階段。
一般適應力症候群對健身訓練的啟示是
(截圖來自書籍【力量訓練計劃】)
為了獲得最佳的訓練適應,必須按照各個階段對訓練強度、訓練量和生物能量特性進行系統性、合理的改變。
刺激既不能過高,以免超過適應能力導致過度訓練
也不能過低,以免訓練不足,無法打破內部穩態造成積極適應
一般適應力症候群三階段在健身訓練中的套用,也形成了周期訓練計劃的理論基礎,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超量補償迴圈
其中有一個階段,最為健身人士熟知,即「超量恢復」
圖德邦怕在【周期訓練理論與方法】中對整個超量補償迴圈中有詳細的講解,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階段一,疲勞期,出現在訓練後1-2小時
此階段,訓練者感覺到明顯的疲勞,運動表現出現暫時性下降,此階段疲勞由中樞性因素、外周性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訓練者的表現,包括但不限於精神疲勞、運動表現下降、運動欲望降低、肌肉收縮受阻、肌肉酸痛等等等
階段二,補償期,出現在訓練後24-48小時
這個階段,身體中將會發生以下變化
1、能量受質的恢復,比如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糖元等等;
2、肌肉拉長-縮短周期的恢復,可以理解為肌肉收縮的能力或是運動能力逐步得到恢復;
3、身體將在24-38小時內,保持過量氧耗,也就是EPOC;
4、基礎代謝,會稍稍升高,取決於運動強度,保持15-48小時,但是具體機制目前暫不確定;
5、抗阻力訓練後,蛋白質合成速率將提升;運動後4小時,蛋白質合成速率增加50%,24小時候增加109%,36小時候,恢復到正常水平。
階段三,超量恢復,出現在訓練後36-72小時
這個階段的標誌就是運動表現的超越和身體狀態的超量恢復,訓練者會從身心上出現以下特點
1、力量產生的能力恢復到正常水平,酸痛感逐漸消退
2、心理超量補償開始出現,訓練者感到信心倍增,對重量不那麽恐懼,精力充沛,對訓練表現出積極的心態
3、糖原、肌酸等能量受質的儲備徹底恢復
階段四,衰退期,出現在超量恢復期未接收到下一次刺激之後
如果訓練者,沒有在超量恢復期間接收到下一次訓練刺激,那麽上一次訓練產生的收益,就會逐步減小,直到重回上一次訓練前的基準水平。
如果訓練者,持續接受不到合適的刺激,那麽訓練產生的適應穩態將持續下降,下降到什麽程度,因人而異。
如果想要實作最終提升運動員的運動能力,達成生理層面上新的內部穩態,訓練規劃就必須定期挑戰訓練者的生理極限,並且利用好超量恢復階段
透過超量補償迴圈的持續積累疊加,最終達成提升運動表現
不同水平的訓練者,提升運動表現所需要的超量補償迴圈的累積程度是不同的
初級訓練者 ,需要的積累期更短
中級訓練者 ,需要的積累期相對更長
高級訓練者 ,則可能需要長年累月
這才是訓練計劃分類的正確邏輯。
一個超量補償積累周期的起點是一次訓練,而終點是達成更高的運動表現
根據馬克瑞比托在【力量訓練計劃】一書中所表述的觀點為:
初級訓練者能夠從一次訓練中獲得足夠的訓練刺激,然後在72小時之內完成超量補償迴圈積累,超過原來的運動表現
中級訓練者,需要在一個微周期(馬克認為是1周)內,透過多次訓練的累積,完成超量補償迴圈積累,到達更高的訓練表現
高級訓練者,則需要一個月,或一個月以上的周期,來完成超量補償迴圈積累
實際上,我認為,這樣的分類,只是個大概,實際上會更加復雜
初級訓練者實際的恢復時間,根據其訓練水平的提升,可能有更細的分類,比如4天、5天、6天
而中級訓練者,和高級訓練者之間,也有非常寬泛的範圍,超量恢復周期在1周以上(比如10天,18天或者20天),都屬於中級訓練者
這就是為什麽,大部份線上的訓練計劃直接套用基本都效果不好
甚至沒有人會思考,為什麽訓練計劃,一定要按周來規劃?3天行不行,5天行不行?
如果你的超量補償積累周期是3天,那麽才需要按3天,來規劃訓練,如果是5天,那麽就需要以5天為一個小周期,如果是一個月,那麽顯然,以一周為超量補償積累周期寫出來的訓練計劃就不適合你
可能看到這裏,你還是一臉懵逼,不知道怎麽判斷你自己到底是初級訓練者還是高級訓練者,該選擇什麽樣的計劃
想要弄清楚,你現在適合什麽樣的計劃,你需要弄清楚3個問題:
1、你從上一次訓練中恢復過來需要多久?
2、你從上一次訓練中恢復過來之後,是否能夠超越原來的運動水平?(舉起更大的重量)
3、如果一次訓練完全恢復之後,如果你無法超越原來的運動水平,那麽需要幾次訓練才可以?
這就是為什麽,我會認為判斷自己訓練後的身體狀態,非常重要
如果你無法判斷自己的恢復水平,那麽你就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嘗試突破自己的運動極限,然後判斷自己的超量恢復積累周期,也就無法確定如何制定訓練計劃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我的這篇文章,我建議你把它看完:
你需要透過生化指標、心率、血壓、握力、心功指數、杠鈴速度等一個或者多個指標,來綜合判斷這三個問題
我以靜息心率和握力,舉個例子
如果在一次訓練之後,第二天的靜息心率變化沒有超過10%,那麽這次訓練的強度或容量不夠,無法讓你進入超量補償迴圈,那麽,你應該增加訓練強度或者容量,來增加訓練刺激
如果在一次訓練之後,第二天的靜息心率變化超過20%,握力下降非常明顯,且在訓練後第三天(72小時候)兩項數值都無法回歸正常值,那麽這次訓練的強度或者容量,都太大了,超出了你目前的恢復上限,那麽,你應該減少訓練強度或者容量
如果一次訓練,第二天的心率變化在10%-20%之間,且能夠在第三天回歸個人正常值(或者回歸到接近個人正常值),那麽,你可以基本斷定,你的身體已經完全恢復
如果這個時候,握力的水平同步恢復,那麽你應該嘗試在這個時間點,突破某個重量的極限次數,或者,直接嘗試突破1RM
如果你成功了,就說明,你的超量恢復積累周期,只需要72小時,那麽你就還是個「初級訓練者」;
按照這樣的數據積累,你會一步一步地發現,慢慢地,你能在72小時內恢復,但無法突破原有的水平,此時,你也就慢慢地從一個初級訓練者,逐步向中級訓練者進步
而當你的超量恢復迴圈剛好為一周的時候,你就需要透過多次、不同強度的訓練積累,來完成超量恢復迴圈,那麽你就是一個中級訓練者,此時,以周為恢復周期來規劃的計劃,就會更適合你
最終,你會變為一個高級訓練者,高級訓練者的訓練計劃,變量的操控都更為個人化,通常需要一個更加了解訓練者個體差異化、訓練歷史、傷病歷史的專業教練給予指導,這裏就不討論了。
一點個人思考,供參考。我是 @BetaBeta 分享實用性強,三觀正的健身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