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劉柯邀請。不過感覺這個題挺難回答的,難就難在,作為一個動力性的咨詢師,我感覺很難界定「失敗的心理咨詢」。因為在動力性心理咨詢的工作中,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失誤」產生,但這些失誤又不是可以絕對避免的,因為那是咨詢室中兩個人的潛意識交換過程中,共同塑造的某種表達,而這個表達本身其實也可能是對咨詢過程的一個呼喚,呼喚某些尚未言說的內容可以被解讀。所以,有時這些失誤反而可能具有促進作用,當然,前提是咨詢師要具有足夠的敏感度去捕捉和監控這些過程,同時也需要來訪者具有一定的功能去感受和理解這個過程。但是,如果咨訪雙方都具有這麽好的功能,其實又是不容易走向失敗的。
首先,如果咨詢師本身受訓不足,就很難說ta在做的工作可以算作一個「心理咨詢」,所以,我想,如果界定「失敗的心理咨詢」,還是應該假定咨詢師是足夠專業的。在此前提之下,才有討論「失敗的咨詢」的基礎。其次,充分受訓的咨詢師,不代表一定是合格的,或者優秀的咨詢師。目前國內現狀是,有一部份咨詢師接受了多年訓練,也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但是獨獨忽略了自己人格的成長,這樣,就有可能在工作中造成醫源性的傷害,比如突破倫理規範對來訪者造成的傷害,而來訪者並無從判定這裏面是不是有問題,而且因為可以感受到之前的工作中被幫助到部份,所以就會在內心引起非常混亂的體驗,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比失敗的咨詢還要糟糕。
對於動力性的咨詢師來講,通常都是首先成為「資深病人」,因為自己被治療,修通自己人格中的創傷部份,是保證動力性咨詢師可以有效工作的基礎。在我自己十余年的「病人」生涯中,的確遇上過來自咨詢師的傷害性體驗,我無從知道對於我的前幾任咨詢師那些過程意味著什麽,但是對於我自己卻是意義深遠的。對我來說,最最重要的影響,是讓我深刻的體驗到,作為一個咨詢師,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是多麽重要的一件事,那些咨詢經歷,也讓我深切的敬畏倫理的重要意義,深切的感受到哪些禁區是絕對不可以碰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非常感謝前面幾任咨詢師的不專業或是人格受損之處,恰恰是帶給我最重要的學習感受的,可以讓我避免重復他們走過的彎路。
但是如果除開學習的意義,只是作為一個病人的角度來看,我的確是經歷過幾段失敗的,至少是存在著失敗的部份的咨詢過程。這些經歷帶給我的最重要的傷害,就是引起內心世界的混亂,因為面對一個信任的人所帶來的傷害,我自己內心無從判斷是這個人在傷害自己,還是我自己內部的創傷引發了傷害的再現,這樣的混亂直接導致了對自己對他人的無法信任。這種混亂一直到我找到了接受嚴格國際化訓練的督導老師和分析師之後,才慢慢得以理清。但重建信任的過程,非常困難,因為要將之前建立起來的許多東西覆寫,才能重建健康的關系,這就像把沒接好的但已經長在一起的骨頭再掰開了重新接,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一個曾受傷的病人,我對那幾任咨詢師是心存質疑的。但這個質疑恰恰又可以成為長鳴的警鐘,提醒我遠離對倫理的輕慢。
如果從咨詢師的角度看失敗的咨詢,有時候,有些咨詢註定是要失敗的,比如,有些非常自戀的來訪者,ta來到咨詢室的一個重要潛意識動力就是要證明「我是好的,你不是;我是有能力的,你是糟糕的」,所以,有時他們並不給咨詢師留下工作的空間,只是來到咨詢室將咨詢師攻擊一番就走人。所以,這樣的咨詢很容易脫落,然後咨詢師不得不承載被投射的大量傷害性內容,卻再沒有機會去與來訪者真正處理這些內容,只能是被憋在那裏。這種情況下,對咨訪雙方都沒有什麽好處,對來訪者來說,他只是將一些負性情感投射給了咨詢師,但是自己並沒有獲得成長;對咨詢師來說,就只能去處理很多因為投射喚起的壓力情感。
對於另外一些「失敗的片段「,比如某些時候咨詢會進入僵局,或者咨訪雙方都可能見諸行動等等,只要雙方的工作聯盟還在發揮作用,彼此的合作就可以帶領雙方去突破僵局,或是去理解見諸行動的意義。如果無法耐受咨詢過程中的這些」失敗「,過早的結束咨詢的話,就會失去了獲得理解的機會,倒是真的有可能失去走出「失敗體驗」的機會。當然,如果質疑咨詢師的專業度,還是要盡早與咨詢師討論的,如果能夠確認咨詢師的專業度不足,或是倫理修養不足,還是盡量離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