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糖炒山楂
解約後的楊紫,可謂好訊息頻傳,成立工作室、官宣新片,但最重要還是【女心理師】的開播。而這也是楊紫在2019年的爆發年後時隔兩年的劇集上新。
【女心理師】本身有著題材稀缺性,據媒體報道心理師題材在國產劇中是首次出現。憑借著仙俠劇、甜寵劇站穩「扛劇小花」第一梯隊,楊紫大膽挑戰「女心理師」,更是有些突破的意味。這部電視劇成色究竟如何呢?
該劇上線三日,便頗有和當下市場的熱播劇【斛珠夫人】一較高下的趨勢,連續三日兩部劇的熱度在你追我趕間上下。微博上#女心理師#主話題閱讀量達到7.5億,演員、台詞、表演、口碑都是討論的焦點。豆瓣上該劇的短評同樣迅速突破萬條,市場關註度不言而喻。
時隔兩年,楊紫的市場號召力之強仍然不可小覷。只是另一方面, 該劇的口碑也走向了兩極化: 喜愛者在其中感動受教、欲罷不能,彈幕上二刷、三刷者不在少數;不滿者則將矛頭對準了劇情懸浮等問題上,豆瓣熱評下的吐槽亦不少見。
這是拓荒者所必然面臨的局面嗎?排除各種極端化的聲音,【女心理師】真正值得探討的問題有哪些呢?
心理師題材影視化,到底該如何拍?
【女心理師】的開篇,是一個長達三分鐘的長鏡頭,人流交織的街頭、正在滑滑板的男生、牽著手的母女、追趕公交的學生、以及街頭的親密男女等,是生活裏的一角,又好似不那麽「正常」。後來觀眾懂了,這裏埋下了整部劇的所有伏筆,所以反復觀看。
其實這個長鏡頭回答的,不只是「心理健康問題就在我們身邊」這一現實命題,同樣也是【女心理師】影視化的「縮影」。 國產劇的專業擴容,在這兩年愈發常見,但真正能夠令大眾市場滿意的答卷,沒有幾份。
【女心理師】的敘事手法略微有點單元劇的意味 ,從尤娜的自殺開始引出校園暴力、家庭關系、夫妻關系等多重話題,引領著觀眾在其中穿透迷霧,不斷向人物內心挖掘。但它又比單元劇復雜一些。
賀頓與媽媽之間的相處模式、賀頓的幽閉恐懼癥、莉莉和母親之間的關系、男二葉家輝身上的謎題等,夾雜在其中不斷鋪陳,等待著一個新的爆發點。就像開篇錢開逸飛車救下的自殺女孩小文,是全新展開的劇情中類似於「私生粉」的存在,甚至出現了貼橫幅、惡意傷害賀頓等行為。
這種敘事結構其實是架構起了一個極其真實的社會,各色人等的背後自有其復雜的社會關系,無形中將觀眾的視線牢牢的吸引在其中,不斷猜測人物關系走向、人物身上的心理問題。而賀頓則是引領著觀眾,拿著一面放大鏡逐一觀察,讓他們在其中看到自己、看到身邊親近的人。
整部劇看起來頗有點懸疑劇的意味 ,一個連著一個的勾點讓人欲罷不能。而從輿論反饋來看,劇中夫妻關系對於孩子的影響、母親生病選擇以遺棄的方式對待子女等話題,也的確引發了觀眾的熱議甚至共鳴,甚至是尤娜父母已經離婚卻因為女兒高考苦苦隱瞞的設定,同樣有社會新聞支撐。
那麽引發爭議的「懸浮」是出自哪裏呢? 其一,兩位主角的「炫技」刻畫 ,比如錢開逸的飛車救人、跳樓播歌,賀頓的「動耳神功」以及行走的科普書等,都讓劇情很難落地。 其二,則是以賀頓「閉眼」系列 ,比如重回案發現場、細節還原為代表的心理咨詢過程視覺化問題,這種無所不能讓心理咨詢這件事缺少落地感。
這或許要回到最初的問題上,心理師題材到底該如何呈現呢?目前來看, 電視劇以強懸移敘事結構為主,融合了甜寵、喜劇等多種元素,同時為了將心理咨詢過程視覺化又融入了大量「科幻風」。 雖是導演的用心鋪陳和創新設計,但這樣的探索想要被廣泛接受仍然需要時間。
楊紫挑戰女心理師,可以打幾分?
市場對楊紫當然是有期待的,而賀頓這一角色對她來講亦是與眾不同的。相比【青簪行】【余生,請多指教】仍然停留在她的安全區, 【女心理師】則更意味著她的進階之旅 。角色無分大小高低,但市場總歸期待著更高的可塑性。
楊紫飾演的賀頓,一出場就有驚艷眾人的底氣。電視劇用勸服想要跳樓的尤娜,放棄自殺的想法為牽引,完整展現了心理咨詢師和自殺患者之間的攻防戰,將一個沈著冷靜、專業技能高超的女心理師躍然熒屏。
從目前播出的劇情來看,楊紫賦予賀頓女心理師一面的特質,主要是人物幹凈純粹、眼神堅定、聲音溫柔有力、專業素質過硬,這也讓人在一定程度上信服了這一角色。只是強大的角色光環、大量透過台詞實作的知識科普以及生硬的科幻風,讓這一人物微有幾分無所不能的即視感。
不過隨著劇情推進,賀頓女心理師強大外表下的脆弱逐漸暴露,難以忍受的密閉空間、和媽媽之間微妙的關系等,都讓這個人物身上多了一層謎題。被專業技能掩蓋下的賀頓,為何「醫難自醫」?這顯然是一個雙向救贖的故事,換言之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或許是一個將自己偽裝到無所不能的「賀·工具人·頓」。
相比職場塑造,生活裏的賀頓更加鮮活。這也是楊紫所擅長的:她塑造的女兒、閨蜜等形象,往往更接地氣。 下班後去菜市場買菜的職場打工人、和母親鬥智鬥勇的嬌俏女兒、母親叫錯名字時眼角滑落的傷痛,都極其具有代入感,她和倪萍老師的互動更是劇集的一大看點。
讓網友將羨慕打上公屏的還有賀頓和莉莉的友情,不僅是失意時的陪伴安慰,更是哪怕自己身處泥潭也極力保護著對方。賀頓遍閱采訪視訊和書籍說服常總撤銷對莉莉不利的新聞,剛剛遭遇誣陷被辭退的莉莉卻只顧著和「心懷不軌」的葉家輝談判不能傷害賀頓。#雙向奔赴的友情太好嗑了#也被網友刷上了微博熱搜。
她和男主錢開逸的互動充滿喜劇元素。高中時期的「梁子」、一起進派出所的烏龍、被救下的人工呼吸,以及彼此間愈發走進的關系,都在楊紫的詮釋下非常生動。楊紫身上小女生不自覺的那種心動和拒絕,仍然非常吸引人。
在賀頓的塑造上,楊紫仍然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她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讓觀眾慢慢追隨她走進人物、相信人物,這是演員獨有的共情能力;當然無所不搭的「CP感」,亦是她的加分項。從可以預測到的劇情走向來看,後期慢慢剖開堅硬外殼的賀頓,或許才是楊紫更加擅長塑造的人物型別。
黑馬已定,【女心理師】帶給市場哪些思考?
雖然剛剛上線3天,但【女心理師】的黑馬之姿已定,它所表現出的市場號召力並不會因為口碑的兩極化受到太大影響。而縱覽市場上的聲音,便會發現一個現象: 這部劇仍然是有觀看門檻的,這既是題材所帶來的,也是「人為」造成的。
無論是開篇丟擲的「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死亡」的現實數據,還是人物案例從原生家庭、幽閉恐懼癥到性別歧視、婚姻關系等多重現實問題的聚焦,抑或是從火柴遊戲、追逃模式到各種專業術語、理論的療愈手段,這部劇可謂一股腦將心理健康的問題拋給了觀眾,甚至 不僅沒有考慮大眾接受度,還強化了難度。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來自市場的兩極化: 棄劇和多刷者同樣顯著。 以第一集為例,無論是其丟擲的數據還是近乎完美的自殺幹預案例,都缺少一份讓人直接進入劇情的代入感;而飛車救人等鏡頭的穿插充滿寓意,但在當時當下看來則有些懸浮。電視劇用心鋪陳的懸念,恰恰成了將一部份觀眾攔在門外的障礙。
同時,多條支線人物穿插出場的敘事模式,比如癌癥媽媽、男二葉家輝等,也讓第一單元尤娜的故事展開略顯緩慢;不同型別風格的融合,也讓觀眾在其中不斷跳躍。當然進入到劇情中,則快速在校園霸淩、嫉妒心理、原生家庭、夫妻關系中反轉,最後以報恩援助來畫上句話,讓尤娜更容易與自我和解,也避免了狗血。
作為國產劇鮮少聚焦的心理師題材,【女心理師】將科普門檻、敘事門檻甚至是現實門檻擡得太高,以至於看進去的觀眾為其中的鋪陳、伏筆反復品味拍案叫絕,沒看進去的觀眾也只留下了懸浮、假大空的初始印象。
引申來看,或許這部劇留給市場的思考還有: 電影拍攝手法移植到電視劇端,究竟是拉高審美還是水土不服? 心理師題材的影視劇底色究竟是溫暖治愈,還是懸疑甚至帶有一絲驚悚,型別融合的敘事同樣需要技巧。而一切最終的走向,其實都是好故事的感染力、人物的信服度,其次才談得上現實關照、知識科普。
無論如何,【女心理師】的熱播本身就是一種突破,它將心理師、心理健康的問題全面推到了大眾面前,至於每個人從其中看到了什麽,或許本身就值得去反思。而這部劇到底成色如何,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去走進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