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點專業上的冷知識(實際不冷,只是對大部份從業人員來說)。
1, 電影表演跟電視劇不一樣,電影演員最好不演。這是很多導演和演員常犯的錯誤。更別提行外人的認知。
2, 分鏡頭的意義不是簡單地把一場戲分成遠全中近特,而是要去綜合各種情況,跟各工種討論怎麽拍,是對拍法的討論。這是很多導演都不理解的問題。
3, 帶關系的鏡頭是最有電影感的鏡頭,可以這麽說,好的鏡頭永遠在考慮關系,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畫內與畫外,被攝物與攝影機,等等。
4, 攝影機不是透明的,攝影機也是一種獨立的存在,意識到這一點,才有對電影敘事的自覺(是不是越來越冷了)。。。
5, 演員是一種奇怪的物體,極度膨脹又極度脆弱,尤其在他表演時,像小動物裸腹給你看,所以要保護他們。
6, 有的演員天生就笨,永遠點化不出來。一般他笨是因為他不真誠。對於笨的演員,就把他當成活的人形道具用吧。
7,不同焦段的鏡頭不僅僅是適合不同景別那麽簡單,它可以表達的範圍永遠超出這一點。
8,攝影當導演,容易拍得形式。編劇當導演,故事容易復雜。演員當導演,容易灑狗血。舞台劇出身導演,容易拍得像電視劇。電視劇出身導演,尤其成功電視劇導演,基本拍不出好電影。
9,現在拍片的人,大多數在過量使用燈光。可以減少,減少,再減少。
10,在美術上,質感是比色彩、明度等更重要的問題。所以,花錢少的組,就是拍不出好東西。這跟買車是一個道理。
11, 現在log模式下,攝影師、燈光都不能依據log模式下畫面做評判標準,要掛lut。就算掛了,也是投機取巧的做法。最紮實的還是靠現場數據的準確測算,是考驗基本功紮不紮實。要知道,老底片時代,沒有監視器的攝影師,靠肉眼看,就能把曝光值估出個大概。
12, 調色的關鍵是看人臉。無論在任何環境、光源、主色調影響下,都應以人臉有血色為宜。這樣調完的畫面才能保證符合人的正常視覺感受。
13, 特效合成最重要的也是質感,這是影響真實感判斷的最重要因素。
---解釋一下不演的問題----
所謂不演,並不是指演員的表演分寸感適應大螢幕,而是演員要學會讓觀眾替他去表演。不要將所有資訊一覽無余地展示給觀眾,要學會藏。要追求人物的質感、純度,將人物打磨成一個晶體,而不是將人物解釋給觀眾看。
僅僅做到在大螢幕上真實自然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