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有沒有什麽功效特別「猛」的美白產品?

2021-12-03知識

互聯網果然木有記憶。

看來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當年「勁兒特別猛「的美白成分把美容變毀容的故事了。

我就來給盲目追求「猛藥」的各位潑盆冷水吧,美白這回事兒,最怕的就是用力過猛。

由於加入化妝品研發比較早,我對2013年發生的杜鵑醇白斑事件仍舊印象深刻。杜鵑醇( Rhododendrol)是一種從植物中提取的美白活性成分,化學結構如下圖,其美白機理是透過抑制酪胺酸酶活性來達到美白淡斑的效果。

然而杜鵑醇的美白效果似乎在不同的個體上表現出相當大的區別,一部份消費者在頸部,手部和臉部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白斑,並且部份伴有炎癥。多數出現該癥狀的消費者在停止使用相關產品後,癥狀便開始好轉[3]。

根據涉事的佳麗寶公司統計,截止至2014年中,一共收到一萬五千多件投訴,佳麗寶因此對四千多名消費者做出了賠償,並召回了54種含有杜鵑醇的產品[1]。

當時杜鵑醇屬於中國化妝品衛生授權所規定的新原料成分,該成分以及含有該成分的產品尚在申請階段,所以含有杜鵑醇的產品並沒有透過正規渠道進入中國,由於此次事件,杜鵑醇在中國市場作為化妝品新原料的行政申請也隨之終止[2]。

盡管佳麗寶公司聲稱杜鵑醇透過了各種安全性試驗,是由日本厚生勞動省根據藥事法予以認可的醫藥部外品有效成分[3],然而對其功效在不同個體上的表現程度差異卻難以作出準確的預測,可見再嚴格的監管,也難以百分百保障安全。

2013年7月4日,佳麗寶總裁領銜謝罪

這次的白斑事件可謂是「美容變毀容」的典型案例。

後來被證明,杜鵑醇在以競爭機制抑制酪胺酸酶活性時,產生的一階和二階副產物杜鵑醇醌和杜鵑醇-環鄰苯二酚對黑素細胞具有細胞毒性。

皮膚裏正常的黑素細胞被殺死了,幾乎不可能被「復活」,所以這種白斑要比黑斑難治療得多。

[1] Japanese cosmetics firm Kanebo is to offer interim compensation payments to 4,000 people who suffered skin blotches after using its popular whitening creams, a company spokeswoman said Friday . TOKYO, June 20, 2014 (AFP).

[2] 海淘佳麗寶化妝品含可致白斑杜鵑醇成分 , 南方日報, 2013年08月01日

[3] JAPAN: KANEBO AGREES TO PAY MORE DAMAGES FOR SKIN WHITENING LAWSUIT,2018

然而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白斑難道是什麽福島式的意外事件嗎?

並非如此,白斑的風險,其實老早就存在了。

先來看黑色素是哪裏來的。

黑色素是由住在表皮基底層,最靠近真皮層的黑素細胞合成的,透過黑素細胞分支出的微管(就是它的這些觸手)傳送給周圍的角質形成細胞,隨著角質形成細胞的逐漸角質化向角質層移動,讓皮膚變黑,最終跟最外層的角質一起脫落。

嚴格來說,黑色素分為兩種,真黑素和褐黑素,真黑色素是二羥基吲哚(DHI)和二羥基吲哚羧酸(DHICA)以及其氧化物的聚合產物,通常以低聚體的形式出現。無論是真黑素還是褐黑素,源頭只有一個,就是酪胺酸,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氧化反應最終形成真黑色素或者褐黑素。

摘自劉瑋老師的【皮膚科學與化妝品功效評價】

不用燒腦去記這麽復雜的一套機理,只要了解生產黑色素有多個步驟,是一條流水線作業。

而所有黑色素的基礎原料只有一個:酪胺酸,請記住這家夥長這個樣子:

Tyrosine(酪胺酸)

最常見的美白途徑就是找個很像酪胺酸的分子來欺騙酪胺酸酶,消耗它的活性去氧化替身分子,但又不會產生黑色素。這個種類有個共同的老祖宗:氫醌(對苯二酚,Hydroquinone)。

氫醌

是不是跟酪胺酸長得挺像的。可以再翻上去看看杜鵑醇的結構,看看是不是沒差多少。

氫醌也好,杜鵑醇也好,的確有效,能美白淡斑,問題是它們氧化後的產物對於黑素細胞來說是毒藥,毒死了的黑素細胞不能再生,會留下永久性白斑。

讓工廠減產的方法不是把它炸了,正常的皮膚裏多少都有些黑色素,完全沒有的那是白化病。

所以在絕大多數國家的地區,氫醌都被禁用於護膚品,而且是處方藥。

如今皮膚科醫生開氫醌也越來越謹慎。

正因為有了無數的毀容教訓,為了保證效果的同時提高安全性,這個種類的衍生物層出不窮,給氫醌接上一個糖苷,就成了熊果苷。

Arbutin(熊果苷)

Beta熊果苷仍有一定機率少量分解成氫醌。

弄得再復雜一點,便有了各種二苯乙烯,其中最有名的是這位,學名苯乙基間苯二酚,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叫Symwhite 377,簡稱377.

苯乙基間苯二酚

類似的還有丁基間苯二酚和己基間苯二酚,Thiamidol等等,都是經過反復驗證,排除了細胞毒性的美白原料。

各種美白成分,包括杜鵑醇(9)

按理說,有了杜鵑醇的慘痛教訓,在美白成分的選擇上應該更加審慎,以安全為首要考量,基本原則是選用和開發沒有細胞毒性的同類原料。

然鵝,在日本,「藥妝」這個神奇的存在,也就是「醫藥部外品」,仍舊沒有學乖的意思,還在大大方方地賣著含氫醌的美白精華。

你沒看錯,就是氫醌,HQ是Hydroquinone的縮寫,毫無掩飾地印在瓶身上。

含有氫醌,不推薦使用!!!

美白,請點到為止,不要盲目追求「勁兒猛」。用力過猛了,後悔都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