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釋懷這件事,不要說像題主這樣剛剛分手的狀態了,實際上有多少人,多少年過去依然會無法克制地想起前任。那麽,這健康麽?我什麽時候才算是準備好了進入新生活?以及,究竟什麽才是所謂的「釋懷」?我們又該如何釋懷?
借著這道題,我們來和大家從實證的角度聊一聊分手後釋懷。
分手以後,怎麽樣才算是釋懷?
關系的實質是由邊界決定的。一個人與朋友之間、與戀人之間、與家人之間的邊界會有親疏、遠近、厚薄的區別。對於親近的人,我們所感受的與他們的邊界更薄,如我們可以允許他們參與自己重要的人生決定等等。
而一段關系的結束,或者說,當ta決定要與你分開,在ta心裏,你們之間的邊界由近到遠、已經發生了改變。
研究認為, 當一個人新的心理邊界被確立起來——承認並接受你與ta的邊界不再如戀人般親密,與此同時,你與其他人之間的邊界變得重新靈活起來(和其他潛在物件的邊界再次變得可親近亦可疏遠) ,就可以被視為已經準備好要重新出發了(move on)—— 愛與被愛得以再次在你的生命裏發生, 而這也就是你對前任、對這段感情已經釋懷的時候了(get over)(Barbierie, 2015)。
* 釋懷等於遺忘嗎?
研究發現,事實上,大多數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忘記前任,尤其是當這個人對你的人生或多或少造成了一些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時。然而, 遺忘並不是釋懷發生的前提。 我們不必強迫自己遺忘、從而證明釋懷。很多時候,恰恰是因為還沒有釋懷,所以強迫自己遺忘。
釋懷,其實就是當你仍然允許ta存在於記憶裏,而ta卻也已不再是一個不受控制的、時時刻刻侵占你思想的顯著而具體的存在了(LaFata,2015)。
已經釋懷的你,也許還是會在開啟抽屜,翻看曾經往來的信件時感慨萬分;卻不再一有空閑,腦袋裏就被和ta有關的回憶占滿;不再迴圈播放「失戀曲庫」,覺得字字珠璣說的都是你們;也不再每天不停翻看ta在社群網路上的更新,只為了讓自己覺得一切好像都還沒有結束。
* 釋懷等於原諒嗎?
原諒也不是釋懷的前提或必要條件。人不一定要原諒才能釋懷,釋懷也不一定就已經原諒。無論原諒與否,釋懷對於你來說,就是與ta有關的事情都變得不再那麽重要。
如果有人堅稱,釋懷是必須建立在原諒的基礎上的,那麽很有可能,ta的遲遲不肯原諒,是不願釋懷、不願接受雙方新的邊界的一種表現。
假如,你的人生是一面鏡子,這段曾經的感情是一個球體。釋懷就是當這面鏡子裏不再只有這個球體,且這個球體在鏡子裏顯得越來越渺小。此時,你就會明白,其實無論它是黑是白都不再那麽重要了。
「沒有釋懷」是什麽樣的感覺和表現?
1. 空缺感和不完整感
Harries, Barnier, Sutton和Keil(2014)認為,在一段長期穩定的感情中,情侶之間會逐漸形成彼此共同的一套「人際認知系統」(interpersonal cognitive system),並透過這套系統來填補自己記憶裏遺漏的部份,比如你可能不記得自己曾經為ta做過什麽,但ta卻記得你為ta所做的每一件小事。
漸漸的,你們是因為彼此共同存在,而認識這個世界的。對方的認知是你認知系統的補充。所以,當失去對方之後,人們會有一種「認知不再完整」的感覺。同時,因為填補這塊認知空白(無論是自己填補還是由其他人填補)需要一段時間,在那之前,人們會主觀感到這種缺失似乎無法填補。
值得註意的是,如果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夠長、深度夠深,如果兩個人並不是在分手前就與其他人形成了共同的認知系統,無論是主動分手的一方、還是被分手的一方,其實都會感到這種空缺感、不完整感。
2. 痛感
Kross等人(2011)的研究發現,當遭遇分手時,我們大腦中控制肢體疼痛感的區域也變得十分活躍。所以說,失戀讓我們感受到的心痛,是真實存在的,它的感受和生理疼痛很接近。
3. 不理性的行為 (Alex, 2014)
例如:無所不用其極地爭取,被堅定地拒絕卻還仍然固執相信還有復合的可能;對ta日夜思念,以犧牲自己的睡眠、飲食、精神為代價;試圖以學習、工作、社交填滿自己的生活,卻發現想起ta也根本不需要有空檔,並且你覺得這根本無法控制;聲稱世界上再無可以信任的人,更不存在所謂長久的感情(實質上還是允許自己的邊界繼續受前任的侵占——ta讓你不再願意與他人建立「近而薄」的戀人邊界);瘋狂投入到新的戀情,卻又告訴自己「從此,我愛的人都像你」。
Albert Wakin教授認為,當人們在一定時間之後(她認為是6個月以上)仍然持續不斷地出現類似以上的這些行為、情緒心理的表現時,就有可能可以被認為是病理性的(pathological)(Lehr, 2016)。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人們什麽時候能重建新的心理邊界,什麽時候應該對前任和過去釋懷,並沒有一個普適的期限,在不影響個人正常的學習、工作、社交和生活功能的情況下,它都不應該被當作是問題(Braucher, 2013)(不過,顯然它會影響你向新的人開啟自己的邊界)。
而後一種看法也更像目前學界看待哀傷與喪失(grief and loss)的普遍觀點,即人在面對喪失時所感受到的哀傷,不存在固定的時間期限,也不會有統一的表達方式。失戀的本質也是一種喪失,失去了親密關系、失去了生活中的陪伴、失去了一些固有的信念、失去了一部份的自我身份感。人們會找到自己的方式應對這種喪失,重要的是不去否認哀傷的存在,而生活也要能夠在哀傷的同時繼續。
為什麽人很難一分手就馬上釋懷?
1. 大腦決定了我們會留戀前任
因為人腦與現實間存在一種時間差。當我們在現實中與前任分開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可能還處於對ta的愛戀之中。
Fisher與 Brown對一群剛剛遭遇失戀的人的大腦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發現,當這些被試看到自己最近一任前任的圖片時,他們大腦中的腹側被蓋區(VentralTegmental Areal, VTA)仍然是活躍的(Barbieri, 2015)。VTA是我們大腦獎賞系統的一部份,當被啟用時,會釋放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使人感到快樂和興奮。
不過,它並不是一個能夠進行理性思考的腦區域,也並不能很快「明白」人們與前任分開了的客觀事實,因而還保持著之前建立起來的「ta」(前任)與「快樂」之間的聯系。
被試們的腦成像還顯示,他們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大腦中負責控制「得失與冒險行為」的區域,以及下視丘(Hypothalamus)——負責「釋放催產素,促使人產生深層依戀」的區域都處於啟用狀態。
這些神經生物學因素的存在可以解釋為什麽人們在分手後,還總是忍不住想念前任(大腦可以從中感到快樂),也會做出一些不顧一切的舉動(比較容易冒險),試圖與前任復合(依然感到深度依戀)等等。
2. 你以為ta還是你想象中的人
Braucher(2013)則認為,失戀之後,人會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分辨自己內心所想象的前任(internal image of an ex)和前任真實的存在(actualpresence)之間的區別。而這些想象,往往又是由你與前任最美好的回憶以及內心的願望所構成的(Braucher,2013)。
因此,這些想象甚至會在失戀之後,成為給予安慰與支持的動力。例如,你可能會在自己完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之後,心中浮現出前任給予你鼓勵的樣子,盡管分手之後ta對你從來不聞不問。但也就是這種想象,會讓我們越發覺得自己離不開前任,固執地相信只有ta是真心對自己好的。
那麽, 有什麽辦法能夠幫助更好的釋懷?
問題來了,既然釋懷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麽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釋懷一段感情和那個人呢?下面的一些方法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
1. 提高自我關懷。
對自己寬容,不把過去這段感情的失敗過分看作是自己的責任,不去一味自責和後悔。友善得對待自己,不給太多的自我批評,從而使情緒平靜。因為如果不這樣做,一味自責,無法原諒自己的心情會讓人難以釋懷(Clark, 2015)。
2. 重新敘述這段戀情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例如,對於那些把戀情結束敘述成自我的失敗而無法釋懷的人,可能可以嘗試把這段失敗敘述成重建自我身份、加深自我了解的機會。又例如,對於那些害怕因為失去戀人而不再是原來自己的人,可能可以嘗試把這種失去敘述成一個自省的機會,你可以在此時去思考「沒有ta的我是誰」,「我所愛的 所厭惡 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麽 (Capil, 2016)。這就會幫助人更好的釋懷。
3. 一種有爭議的做法:「反彈式關系」 (rebound relationship)
反彈性關系是指,從為了上一段失敗的戀情中恢復而貿然開始的一段戀情。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分手很難過,趕緊找到新歡就好了——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Meyer(2016)說,盡管有人會將反彈式關系作為應對上一段傷痛的手段(coping mechanism),但這樣的關系於其中的雙方而言都是不利的:
倉促地開始新的關系,雙方可能都會因為疏於了解而產生更多的矛盾和不愉快。另外,這對於你的現任而言,也是不公平的。當ta發現自己只是你「療情傷」的工具時,不僅會對ta造成極大的傷害,也可能會讓你再度面臨失戀的痛苦。而你可能也慢慢會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麽喜歡這個人,這段關系於是成為累贅(Meyer,2016)。
4. 最後,一些最基礎的東西往往看似簡單,卻最為重要(Capil, 2016):
· 照顧好自己,保證每天有足夠的睡眠,健康飲食。
· 參與到那些令你感到愉快的活動中,比如重拾你的愛好。
· 如果你的前任開始了新戀情,這會讓你感到難過甚至是憤怒,但不要忘記,你與ta已不是從前的戀人關系,你們的邊界已經發生了改變,不要試圖做出報復性的行為,而需要給予ta空間和尊重。
· 與那些能夠傾聽和給予你積極情感支持的人相處。在有需要的時候,記得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最後,用喜歡的電影【托斯卡納艷陽下 】(Under the Tuscan Sun)中的一句話結束今天的文章:
毋庸置疑,好的事情總會到來。而當它來晚時,也不失為一種驚喜。
以上,祝所有分開的戀人們各自安好。
原文發表於 我也很想他,我們都一樣|研究:為什麽會無法對前任釋懷?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註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群,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份人才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