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蛇要把腿前進演化掉,用肚子行走?

2021-06-10知識

全文約2000字。多圖,請註意流量。

  1. 引子
  2. 什麽是蛇
  3. 蛇的祖先大機率是啥樣?
  4. 基因的力量

蛇是從一個有腿的祖先那兒演化來的。

腿演著演著就沒了。其實沒啥稀奇的,這樣的事情還獨立發生了不止一次(見上圖紫色標記處)。此處隱藏著一個問題,見文末。

這麽重要的東西,怎麽能說沒就沒呢?其實動物界就是這麽隨心所欲。連體腔都能說沒就沒,說有就有。

為什麽要,是一個對著答案想問題的思路。如果拋開答案,你會發現這完全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解決方案千千萬。然而歷史是唯一的。我們用形態、分子、生物學,各種各樣的手段做系統發育,就是為了無限逼近這個唯一的歷史。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腿說沒就沒了,說有又可以有。為什麽祖先就一定是個有腿的?

50個贊繼續更。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的一點就是,什麽是蛇。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說祖先時,我們說的是演化樹上的哪一個結點?這個問題,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容易回答。就好像我們都認識鳥,但如果算上恐龍,你真的知道什麽是鳥嗎?

讓我們從高級階元的祖先說起。

爬行綱(reptiles)被認為是一個並系群,分為鱷形目、龜鱉目和有鱗目 [1] 。好在有鱗類(Squamata)是單系的 [2] ,全球包括一萬多種 [3] 。中國截至到2015年,統計有23科113屬428種 [1] 。傳統認為可以分為鬣蜥–硬舌類 (Iguania-Scleroglossa) 、壁虎類 (Gekkota) 、石龍子類別 (Scincomorpha) 、蛇蜥類 (Anguimorpha) 、蚓蜥類 (Amphisbaenia) 、蜥蜴類 (Lacertoidea) 、蛇類 (Serpentes) 和其他總科 。

來源如圖。有鱗目科級以上分類階元存在爭議,相關類群的階元會隨研究方法不同在亞目、下目和總科間變動

如圖可見,有鱗目對於腿的態度,是多麽的任性。此處鄭重感謝茜茜的評論!

接下來,我們就只需要關心 蛇亞目(Serpentes) 。畢竟題主問的是蛇。也就是說圖1中那個叫脆蛇的,已經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了。

退場之前的福利:脆蛇蜥屬( Dopasia )屬於有鱗目(Squamata)蜥蜴亞目(Lacertilia)蛇蜥科(Anguidae)。中國分布有3種 [1]

所以蛇到底是什麽,需要一個更細節的演化樹。

From: The ecological origins of snakes as revealed by skull evolution

上圖中綠色字型和框框內的 盲蛇(Typhlopidae) ,實在太像蚯蚓。真的不想把它視為蛇,但它妥妥的屬於蛇亞目 盲蛇下目(Scolecophidia) ,除了它以外的所有現生蛇,被認為是 真蛇下目(Alethinophidia) 。如果我們就把這兩個現生類群看作蛇的話,那麽它們的最近共同祖先(the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 MRCA)應該是圈圈3。我們想知道它到底有沒有腿。

https://www.allhistory.com/

但是,如果加上化石類群的話,其實我們應該討論圈圈2,它到底有沒有腿。正如你已經看到的那樣,圈圈2的一個分支是滄龍(Mosasauridae),這個海洋中的霸主,是有腿的。

就算我們硬是不願意搭理圈圈2,堅持只關心圈圈3。我們怎麽才能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確認圈圈3有或者沒有腿呢?

這需要我們跳出物理學的簡單歸納思路,直面 生物學的復雜性 。(請允許我在這裏插播一則廣告,因為這本書裏用物理學家眼中的奶牛,來說明物理學思維和生物學思維的差別,實在太經典了)

From: The ecological origins of snakes as revealed by skull evolution

直面復雜性。也就是說,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祖先,而是一群祖先,以及多種可能的祖先狀態。正如上圖繪制的連續譜,展示了祖先圈圈2演化成祖先圈圈3的這一過程。彩色的點代表著不同的生態席位,紅色方形和圓形代表不同的類群。而字母a到f代表著身體的各種形狀:a、一個典型的蜥蜴狀身體;b、前肢減少;C,縮小的前肢和細長的身體;D,沒有前肢,後肢縮小,身體細長;E,沒有四肢,身體細長;F,無腿的蛇形身體 [4]

至少從上圖來看,祖先圈圈3大機率是一個沒有四肢的蛇。

蛇的身體到底是怎麽變來變去的呢?Hox基因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不得不說,生活在當下,真的挺幸福。

一群又一群科學家,不僅將熱乎乎的知識奉上,還順便把枯燥艱澀的文字,美化成你我都願意看到的樣子 [5]

Progressive Loss of Function in a Limb Enhancer during Snake Evolution. Kvon et al., 2016. Cell. 633-642.

2016年科學家們釘選了一個調控序列,並對這一段序列進行了分子和功能演化的研究,探討這段序列在肢的遺失過程中可能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這段序列的名字叫做ZRS(Zone of Regulatory Sequence,也叫MFCS1),是一個和肢體相關的強化子(Limb Enhancer),它能特異性增強Shh基因(Sonic hedgehog)。在肢體發育過程中,這個強化子在肢芽中表現活躍。如果它出現突變,就可能產生畸性。

可想而知,這段序列得有多麽保守。正如下圖灰色的樂高插板(比對序列),在人、牛、海豚等不少動物中,這段序列都一模一樣。而位於下方的蛇(名字被高光加持的6條序列),肉眼可見的出現了白色斑點,也就是堿基變化了。還有條蛇甚至,空了。

怎麽做?

首先看序列變化,並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這種變化。 研究者們對六個蛇的基因組草圖進行了分析。這六種蛇,分別代表了不同的體型,有殘留帶骨的(vestigial pelvic girdle),後肢不完全的(rudimentary hindlimb),如上圖藍色框框內。也有四種完全沒有肢骨的蛇。樹圖上展示了演化速度是如何在沒有肢的蛇(紫色加持)中,變成了高速的火紅色。說明, 不僅不一樣,而且是非常不一樣。

接下來要說明這些變化真的會有用。 團隊在大自然實驗室中,找了16種動物,釘選它們的這一段直系同源基因(orthologs)。發現大多都穩定的和肢體表達有聯系,但在蛇當中(藍色和紫色豎線對應的種類),多少都出現了異常, 看來真的和功能相關。

實驗驗證階段: 敲掉它,再裝上它。 看看是不是真的像我們在大自然實驗室中看到的那樣,序列的變化對應功能的改變。 結果是:是。

完美。

那麽科學家是怎麽在這麽多基因中釘選ZRS的?感覺像泄題了,有沒有。

因為前人,成功過,失敗過的,那些研究 [6] [7] [8] [9] [10] [11] [12] (等等等等,此處省略至少一萬字)。

綜上,科學家推測,蛇在從有一點殘留的後肢向完全沒有後肢的變化過程中,有一個強化子逐漸失去了其該有的功能。他們確定了導致這一功能性退化的核苷酸變異區域。接著在小鼠模型上,驗證這一小段變化真的和後肢的有無 是相關的

至此,人類的知識域,又戳出去一點點。

值此畢業之際,謹以此文獻給天臨三年的學子們。科研確實需要「 」,需要不斷地超 人類認知的局限,還需要不斷地超 自己。

彩蛋

參考

  1. ^ a b c 蔡波,王躍招,陳躍英,李家堂.中國爬行綱動物分類厘定[J].生物多樣性,2015,23(03):365-382.
  2. ^ Pyron RA, Burbrink FT, Wiens JJ. A phylogeny and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Squamata, including 4161 species of lizards and snakes. BMC Evol Biol. 2013 Apr 29;13:93. doi: 10.1186/1471-2148-13-93. PMID: 23627680; PMCID: PMC3682911.
  3. ^ THE REPTILE DATABASE http://www.reptile-database.org
  4. ^ Da Silva, F.O., Fabre, AC., Savriama, Y. et al. The ecological origins of snakes as revealed by skull evolution. Nat Commun 9, 376 (2018).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7-02788-3
  5. ^ Kvon et al., 2016. Progressive Loss of Function in a Limb Enhancer during Snake Evolution. Cell. 633-642.
  6. ^ Di-Poï, N. et al. Changes in Hox gene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quamate body plan. Nature 464, 9 9–103 (2010).
  7. ^ Müller, J. et al. Homeotic effects, somitogenesis and the evolution of vertebral numbers in recent and fossil amniot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7, 2118–2123 (2010).
  8. ^ Head, J. J. & Polly, P. D. Evolution of the snake body form reveals homoplasy in amniote Hox gene function. Nature 520, 8 6–89 (2015).
  9. ^ Wilson, J. A., Mohabey, D. M., Peters, S. E. & Head, J. J. Predation upon hatchling dinosaurs by a new snak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India. PLoS Biol. 8, e1000322 (2010).
  10. ^ Leal, F. & Cohn, M. J. Loss and re-emergence of legs in snakes by modular evolution of Sonic hedgehog and HOXD enhancers. Curr. Biol. 26, 2966–2973 (2016).
  11. ^ Lee, M. S., Bell, G. L. & Caldwell, M. W. The origin of snake feeding. Nature 400, 655–659 (1999).
  12. ^ Rieppel, O. A review of the origin of snakes. Evol. Biol. 22, 3 7–130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