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新能源領域的基金,求各位老師推薦幾只?

2020-05-16知識

新能源是個很大的筐,很多行業都可以往這方面靠,所以很難一下子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光我最近十年裏參與過的科研計畫,就涉及到光伏矽板上用的粘合劑、生物質新能源裏面用的固定化酶載體以及固態鋰電池裏的電解質材料。單從材料型別來說,它們都屬於高分子,而且也都是新能源領域,但是這些行業的跨度還是非常大的。

當然,新能源不管怎麽變,主要目標不會變,都是為了替代現在主流的化石能源,最終是為了實作碳中和。所以,我可以從自己的專業出發,提供一些選擇基金的方式供參考。

因為工作關系,最近看了不少實際營運中的鋰電池儲能系統,這個方向就投資來說還是值得關註的。現在儲能系統的規模都不大,單體兩百度電的電櫃就算比較大了。從這些已有的案例中,可以讀懂儲能產業的一些現狀。

電池儲能的技術性問題

儲能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把電能儲備起來,這是電力行業一直在試圖解決的難題。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有這樣的認識,就是電能只要從發電廠裏發出來,就沒有辦法回收。這就帶來一個實際問題,比如一棟樓白天沒什麽人,晚上居民都下班回來了,白天用電功率100千瓦,晚上用電1000千瓦,到了夜間可能連100千瓦都沒有了。這樣我們就可以說,晚上是用電高峰,而白天和深夜是用電波谷。但是對發電廠來說,卻不能只在晚上用電高峰的時候加足馬力發電,而是相對均衡,這就必然造成了有的時候缺電,有的時候電力過剩。早二十年的時候,很多地方都透過拉閘限電,保證在用電高峰的時候重要部門不斷電,現在電力充沛了,就要考慮多發的電怎麽才能不浪費了。

於是,儲能的套用場景就出現了。如果把這些用不完的電儲備起來,留著用電高峰的時候再用,不就一舉兩得了嗎?

這實際上只是儲能的套用場景之一,風能、光伏行業對儲能的需求也很大,因為這些方式發電並不穩定。比如風能,有風的時候發電量大,沒風的時候說不定還得耗電;再比如光伏,趕上陰天雨雪,發電量也會驟降。所以,這些方式發的電不能直接並入電網,而是應該先用一個類似於蓄水池的儲能裝置把發的電收集起來,再穩定地輸送到電網中。

儲能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水壩就可以做到。在用電波谷的時候,用電力把水吸到水壩以上,等到用電高峰的時候,再利用水力發電。但是,這個方式的關鍵缺陷在於,如果沒有水的話,怎麽辦?

所以,電池儲能就成了現在最受寵的一種儲能方式,它的原理,可以簡單地理解成一個巨大的充電寶。

話是這麽說,制造並使用這個充電寶的技術遠不像手機充電寶那麽容易實作。

就以鋰離子電池(俗稱鋰電池)為例,我們都知道,安全性是鋰電池的阿基里斯之踵,說不定發生狀況就會爆炸。在過去的這些年裏,汽車用的動力鋰電池炸過,手機用的數位鋰電池也炸過。按技術來說,三元鋰電池炸過,磷酸鐵鋰電池雖然安全一些,也還是發生過事故,只有鋰聚合物電池相對好一些,而我正在從業的固態鋰電池可能會在未來徹底克服鋰電池的安全風險。

同樣是安全風險,用鋰電池儲能裝置和充電寶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超大容量的充電寶可以做到20000毫安時,按照5伏的電壓計算,也就是100瓦時,折算起來不過0.1度電。但是,對於一個工業化的儲能裝置來說,目前200度的單體裝置也還算不上大,數量級高了好幾個。充電寶如果發生爆炸,足以對周圍幾米內的人造成傷害,那麽工業化的儲能裝置發生爆炸,會有多大的風險,就可以想象了。

當然,更直接的技術問題在於充放電的速度。按照用電規律,儲能裝置應該需要滿足每天兩充兩放的要求。即使儲能裝置每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每一次充電或放電的時間也要控制在6個小時以內。想想看,現在很多充電寶的充電速度也要10個小時。充放電速度越快,電池的壓力就越大,需要克服的技術問題就越多。

到目前為止,這些技術問題才剛剛得到解決,對於投資人來說,還是需要謹慎考察,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投資。

電池儲能的商業性問題

相比於技術問題,儲能的商業問題更值得關註。

還是說每天的充放電,儲能計畫能不能賺錢,取決於兩點,一是充電再放電出來的效率,二是用電高峰期與波谷期的電價差。

簡單算個賬就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比如一個單體儲能電櫃設計的是200度,充電的時候需要210度電,最後放電只有190度電,那麽它的效率就大約90%,損耗了20度電。如果充電時是波谷,電價0.5元,那麽買入這些電的價格是105元;放電時是高峰,電價1.0元,那麽賣電的價格是190元。由此可以算出,這台裝置每一輪充放電可以賺到85元,一天兩充兩放可以賺到170元。如果這台裝置的投資是200萬元,那麽需要大約1.2萬天,可以把投資成本賺回來,相當於30年。

由此可見,以這個充放電的效率與電價,還有這麽大的投資,完全不考慮營運成分,這個投資的商業性也是不理想的。

要想讓這個產品賺錢,就要讓充放電的效率更高,損耗更低,同時電價差要更大一些,投資成本也要降下來。

目前,已經有一些試驗性的儲能裝置做到了盈虧平衡。

不過,儲能行業的商業性並不能這麽簡單地計算,考慮到碳中和概念,前景還是非常看好的。通俗一點說,把這些電能省下來,可以少向大氣中少排放二氧化碳,氣候問題得到控制,這方面的價值是很難用錢去衡量的。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方面的測算模型非常復雜,對投資人來說,也還是需要擦亮眼睛,才能看懂儲能計畫的商業價值。

新能源與低碳環保

國內新能源行業近些年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一個主題【低碳環保】,2020年9月22日,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概念。

所謂【碳達峰】就是「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之後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漸減少。

而所謂【碳中和】就是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作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二氧化碳吸收量實作中和。

而這一切低碳環保的要求,催生了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有補貼,新能源汽車無需搖號可以直接上牌,以及在縣城推廣分布式光伏、智慧光伏等清潔能源套用,都是為了減少碳排放。其中的電池大頭,比亞迪,寧德時代乘著東方市值大漲。

隨著【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概念越來越火,有關環保、低碳的環保的行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尤其是開放了【碳交易】後(一方透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瓦斯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作其減排的目標),很多大公司都在購買碳排放指標。更一步促進了對低碳環保領域投資的熱度。

畢竟像蘋果這樣的公司都率先提出,取消充電頭只為「低碳環保」。在不久前, VivaTech 2021 峰會上,蘋果 CEO 提姆·庫克表示,未來新 iPhone 的生產不再消耗地球資源,將依靠可再生資源制造。

那麽投資人該如何決策?

既然儲能及碳中和這個領域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那麽投資人到底應該怎麽決策?這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如果只是看這方面的股票,相關的上市企業非常多,一方面說明,這個產業的發展空間還非常大,但是另一方面也說明,還需要仔細分辨。總的來說,在過去的一年裏,儲能行業的漲勢還是非常喜人的。

就我知道的一些針對儲能行業的投資客來說,今年上半年的行情把握得還不錯,但也有不少血虧的,看準了產業方向卻盲目地追漲錯過合適買點是最主要的原因。

和很多新興產業一樣,儲能計畫現在面臨的一個直接問題是,投資人兩極分化,一些人盲目冒進,一些人堅持觀望,對於普通交易者來說,無法掌控全域資訊,投資起來確實有些棘手。實際上,正所謂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如果對這一行感興趣,又沒有條件親自調研,那就不如找專業的投資機構,幫助自己參考。

如果實在不想一家一家去了解,還可以關註一些指數基金。比如今年4月,國內首只低碳指數基金鵬華中證內地低碳經濟主題ETF在深交所上市交易。

這個指數的選樣領域非常集中,基本都是清潔能源和儲能領域,前面所講到的鋰電池儲能計畫,與這個指數的重合度非常高。

產業發展與金融工具的關系並不是線性的關聯,但是總的來說,一個長期向好的產業,必然會在金融市場上表現出強勁的上升趨勢。

當然了,投資是個很有風險的事情,不管怎麽說,入市還是要謹慎。新能源是個值得長線布局的領域,如果一時投資失誤,也沒必要過於擔心,後勢還是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