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城市群是一種什麽樣的空間發展理念?有什麽優勢和不足?

2013-07-12知識

我想給城市群熱潑一下冷水,中國絕大多數地區都沒有發展城市群的必要,它們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努力發展現有的各個大城市。城市群之所以會熱起來, 因為城市群這一概念啟用了中心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的土地市場, 把各種城市都規劃成區域的某項功能節點,人為地誇大了許多城市的作用,依靠所謂的副中心, 那些小城市的土地市場被啟用起來,大量的資本湧入,卻沒有足夠的市場支撐,中小城市房產泡沫離不開這些被媒體和城市群規劃所吹起來的「副中心」、「節點」泡沫。

城市群是一個地理現象而非地理事物。城市群沒有固定的邊界、衡量指標。 目前對於城市群的界定主要是針對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的聯系而得到的,而內部的聯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象:聯系的類別、聯系的強度、聯系的距離都不同,根據不同的聯系可以使得一個城市群的劃分變得可大可小、可強可弱。而一個較為成熟的城市群,內部聯系的種類多、強度大、距離也小,所以劃分城市群是非常困難的, 國家所劃定的城市群其實更多的是畫地圖,畫地圖的依據更多的來自看地圖 ,覺得這片地區城市比較多,想當然的覺得內部聯系應該緊密,於是畫一個城市群出來。其實可能這片城市和北上廣等外面城市的聯系遠比內部之間的聯系密切,甚至內部城市的聯系對於城市發展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在安徽中北部、湖南中部等農民工輸出地,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目前,中國真正成型的城市群只有三個: 珠三角 (廣深佛莞惠中珠,甚至不包括港澳)、 長三角 (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杭州-紹興,甚至南京、寧波都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長三角城市群的城市)、 北京市域南部 (沒錯,北京中心城區和周圍幾個郊區縣聯系非常緊密,但是和河北、天津的聯系強度遠遠不如長、珠三角城市之間的聯系)。要形成「城市群」現象有非常苛刻的條件,最主要的就是具有聯系非常緊密的城市體系,這需要足夠發達和多層次的交通體系和步調統一的政府管理。所謂的京津冀城市群更多的應該看做京津冀經濟區而非一個城市群,就連北京、天津之間都沒有形成一個雙核心城市群。

國家規劃城市群是希望人口、產業向這些城市群集中,促進國土高效利用, 但是這樣的規劃對內陸很多地方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廣大的省會城市依然處於產業、人口集聚的階段,本身還有足夠的空間去承載更多的經濟因素,現在因為國家規劃城市群,大城市周圍劃出了許多所謂的副中心,這些副中心多是一些普通的縣城、鄉鎮,本身基礎建設非常落後,被劃為副中心之後,大量的資本湧入,卻沒有把基礎設施改善,吸引人口,而是大量的蓋樓房,空置率極高。大城市要征收近郊區的土地卻無力去實行,隨著城市的發展,近郊區土地越來越貴,越來越難以征收,資本只得流向副中心,報酬率非常低,對資本是浪費,對於土地資源也是一種浪費。 這就使得國家節約土地的本意到了大城市周圍就成了浪費土地的借口。

城市群頻繁規劃反映的是中國城鄉,尤其是近郊區土地使用制度的弊端。

其實政府對副中心的重視倒也沒有錯,因為根據中國城市發展的速度,很多副中心多年以後的確會成為大城市外溢的承接點,提早的規劃建設也不是不可以,但問題是就目前來看,建設副中心則成了廣大城市和地產商剝削遠郊農民的新戰場,原本近郊區的土地因為中心城市的快速發展而變得非常高價,政府已經越來越難啃得動,於是乎就讓這些近郊農村成為城中村,然後去遠郊區所謂的副中心繼續剝削那裏的農民,建起一大片空房子。近郊區的農業土地因為二元土地制度(農村的集體用地和城市的國有土地相矛盾),農民想把土地入市或者進行抵押又做不到(法律上不允許),城市政府想征收這些土地,又拿不出那麽多錢,於是就放棄,順應國家合理國土布局的號召,去遠郊區的拿那裏的農地,去建設各種副中心城市,可是遠郊區的土地對於廣大內陸城市來說只是海市蜃樓,這些城市真正需要的是近郊的土地,在市場的作用下,近郊的農民不顧法律的阻礙,毅然決然的蓋起各種小產權房、廠房,給外來人口和資本使用,這些人口和資本也同樣會給城市帶來GDP和就業,政府也因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雖然違法,卻很難糾正,糾正的成本也太高。

所以從城市及副中心的角度來看,中國內陸地區需要的做的是讓現有的中心城市及近郊區充分發揮好現有的作用,改革現有的土地制度,尤其在近郊區,不要恪守目前不健全的農村-城市二元土地制度。打造遠郊區的副中心城市對於很多城市來說還太早了,成為政府、房地產商賺錢的機會,這些錢來自於遠郊和周邊地區農民的土地,這些土地本身也不值多少錢,於是銀行貸款成為房地產商繼續賺錢的工具,銀行貸款來自於誰?廣大的普通百姓的血汗錢。而那些遠郊農民失地後,也失去了原有農村的生活網路,也就失去了住房和生產機會,搬到基本上算是空城的新房子,幸運的話拿上一筆錢,幾年就花完了。副中心城市規模雖然擴大了,但是其產業實力、人口規模還是沒有什麽變化,還依然談不上副中心。

城市群雖然是一個地理的問題,其實反映了一個土地制度上的問題,廣大的中心城市還有大量的能量可以發揮,卻因為土地使用制度等問題受到了限制,進而只有去推動周邊城市的開發,而周邊城市的實力決定了其在區域中的作用也非常有限。這些都是違反市場規律的。

城市群對於中國城鎮化發展有沒有作用?當然是有的,較為平衡的城鎮體系可以惠及更廣大的國土及人民,但這個建設過程本身不可能放棄中心城市去建設副中心城市,建設的資本來自於中心城市,當中心城市的錢被拿走,又怎麽能保證它們以後可以有實力繼續發展並帶動周邊。這個就好比「先汙染後治理」和「不出現汙染」的矛盾,我們一直幻想著每個城市都能同步發展,看不得某個城市成為發展的犧牲品。資源畢竟有限,一味的講究平等不是一個好的發展思路。

長遠來看,中國的城市群發展除了長三角、珠三角不會有太耀眼的出現。包括風頭正盛的京津冀和成渝,北京攤大餅的發展基因決定了其不需要衛星城乃至副中心去承接產業轉移和人口遷移,這從北京修環路和放射狀通道的規劃思路可以看出來,曹妃甸也只不過把一個首鋼搬出去,現在也成了一個雞肋,天津在北京的邊上,中國又是一個國企主導的市場體系,決定天津的盤子也就那麽大。河北的城市除了做好自身,很難在京津兩個巨頭主導的城市體系取得相應的地位。北京是全國經濟的控制中心,天津則更像一個北京部份國企的裝配車間,河北也扮演著這個功能,除此之外,密切的文化聯系、產業聯系(主要是一種橫向的分工)都很薄弱了。時間有限,其他城市群就不分析了。

城鎮化本身就是一個涉及了人口、土地的復雜過程,城市群是這個過程中伴隨出現的現象。很不幸,這個現象被炒作成了概念,並成為攫取鈔票的噱頭。我們看待城市群,依然熱衷於看地圖上所畫的無數圈圈,卻不願意看城市群產生背後內部的制度、人口、土地、產業變遷。

-----------------------------------------------------------------------------------------------------------------------------

說一個與城市群無關內容:北京攤大餅的發展原因分析

北京的城市擴張有個很著名的詞語形容:攤大餅。也就是隨著五環、六環的修建,城市一步步往外擴張。要註意到的是,北京的城市擴張是跟著五環、六環的修建而進行的。外環的功能是促進郊區各個中心之間的聯系,合理的修建應該是根據郊區各中心的位置進行規劃,北京的外環則是先修建,然後城市跟著擴張。當然六環其實是連線了通州、順義、昌平等郊區縣的,但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這些郊區縣並沒有起到疏解人口的功能,甚至在六普時,中心城區人口依然增加。原因也很好理解,在修建外環的之前並沒有修建對外放射狀的交通幹道(地鐵、快速路)去引導人口或者建設去沿著這個幹道擴散出去。北京放射狀的幹道基本都是高速公路,對於日常通勤來說成本就顯得高了。既然沒有這樣的幹道,城市擴張就會盲目,因為往各個方向擴張對於產業、人口來說都是成本一樣的,就會形成攤大餅,東小口、回龍觀、天通苑都類似於這種攤大餅的建設,通州也有這種情況。在北京缺乏對外快速幹道的情況下,建設新城是很難吸引人口居住的。不過可喜的是,北京已經大規模修建了郊區縣的地鐵線,並且把高速收費站搬到五環以外,使得這些幹道有條件成為北京發展的放射線,避免了各個方向上的攤大餅,但是人口調整是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北京新城的發展的前景還是需要觀察。北京新城難以發展也和北京就業人口向城市中心集中的情況有關,中心城區GDP占比很高,外來人口也大多在中心城區,新城在北京是真的成為了睡城,就業根本上不來。關於北京攤大餅的原因,從城市交通建設與產業上分析的文章已經很多了,我也就談談自己的觀察了。

再談一個較少思考的問題,也就是 北京行政區劃 上的問題。豐台區、朝陽區、海澱區是北京主城區中三個最大的區,裏面有城市也有農村,這些區之前一直是被當作近郊區看待的,但是隨著發展,這些區已經很明顯的成為主城區一部份,但是作為一個行政區,靠近城區的地方會成為發展的重點所在,而邊緣的地區則發展滯後,甚至一直存在農村,說明北京城市擴張跳過了這些農村地區直接到了昌平、順義、通州。這裏面固然存在土地制度、以及城中村拆遷難等問題,但是也需要認識到作為一個行政區,其內部會出現極化現象,資源在行政區內部流動更為方便,就會出現向一處集中的情況。尤其是北京的區縣都手握土地出讓金這個核武器,巨額的建設資金很有可能使得一個區出現城鄉差距明顯的格局。海澱區的中關村是全北京重要商圈,但是西北部依然存在一些農村。 北京攤大餅並不是向洪水那樣從中心向四周蔓延,無處不在,而是像噴泉,中心向周邊無序的潑水,潑不到水的地方成為農村、閑置的土地、城中村,所以北京城市面積大,但是土地利用效率較低。 北京近郊區的豐台、朝陽、海澱經濟都不弱,但是其資源都集中在靠近城區的一邊,然後向外擴張,加上區縣之間的競爭,因而各個區縣會優先從近城端開始發展,而遠郊區縣為了競爭(為了GDP和土地出讓金),也會這樣做,但是他們還有原來的縣城,也就是主城區,所以靠近中心城區的地區和自身的主城區成為了優先照顧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地價高,能夠獲得較高的出讓金,而且也能夠透過投資獲得更高的產出(GDP),相應的土地開發在各個區縣之間的競爭狀態下就變得混亂起來。

作為一個城市,其內部的行政區劃可以根據情況進行調整,或者將一些近郊區的土地由市政府托管,主導開發,避免區政府領導下的為了競爭而忽視開發的情況,但是行政區劃在中國涉及了較為復雜的稅收、福利問題,很難經常調整。 但是需要註意的是行政區劃的劃分在某一時間段具有合理性,但並不說明它永遠存在合理性。 而城市作為一個變化迅速的地方,其行政區劃應該能夠靈活的進行調整,這可能需要上收一些權利才可實行,其涉及問題太過於復雜也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我也不在此敘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