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中國心理咨詢師缺口那麽大但同時心理學專業的人很難就業?

2020-03-13知識

這個行業門檻高,入門很難。

大部份咨詢師不管是拿到二級三級證或者是科班3年5年畢業,基本不能做咨詢。

事實上,這不是他們的錯,而是因為培養體系幾乎是零。

行業內最大的詬病是培訓目前基本是割韭菜,消耗自己人。

我是在機構做全職心理咨詢師的,幾乎全靠心理咨詢來維持心理中心,其實做到專業的心理咨詢很不容易,尤其是面對國內的客戶群體。

我舉個栗子:

佛洛伊德當年做個案是在維也納,小區內,他們下班了,步行經過佛洛伊德門口,進去躺下,做做自由聯想,然後領悟一下。

就像我們下班經過自己的小區門口去喝個茶做個按摩一樣。西方人比較獨立也比較孤獨,有個人去談談,只要自己有錢有時間,何樂不為?

但是在北京,訪客下班了,忙的一天焦頭爛額,開車1個半小時,到了之後只是夠喘氣的份,1個小時裏有20分鐘在調整歇息還要面對自己的問題。你說咨詢師該先讓他放松,還是展開咨詢?

哪個難度大?

我觀察過,咨詢師群體, 專業程度高的基本不缺少個案 。這是因為他們幾乎每個訪客有不同程度的受益,有口碑和信任,而當前國內心理需求還是很大,所以他們會推薦朋友和信任的人來咨詢,這樣就容易建立咨訪關系,形成積累的口碑效應。

我當年開始做咨詢,是一位朋友推薦的訪客,後來3年內這位朋友推薦了3個訪客,這3位共推薦了8人。我幾乎就可以一直在做了。

也有不少咨詢師著急去就業, 但是咨詢師的就業很不容易。這不僅僅是一個知識,更是一種長期自我探索和覺察、對自身情緒、心理內在了解的過程。

誤區1:基礎不夠,急於就業。

如果自己專業不夠,去接個案也會脫落,又疲於尋找個案,會占用大量時間和精力,有不少咨詢師是倒在了這前兩年。

還有一部份咨詢師,在尋找個案的時候,比如說培訓和講課,他們發現比自己咨詢更容易生存,就轉行做講課了。

恕我直言,現在大家在心理圈看到的很多「業內大咖」都是靠講課出名的,真正的咨詢……不是這樣的。

自己太焦慮的狀態很難做好咨詢。咨詢師自己如果面臨生存壓力太大,很難有一個客觀和自在的狀態去和訪客工作。

誤區2:自己學了一段時間某個技術就以為可以上手。

其實咨詢師面對的訪客,情況是很復雜的。即使同一個情況,比如抑郁,背後的原因也是非常不同的,有咨詢師學了比如一個療法就覺得可以治療和幹預,其實這很難。因為對方之所以抑郁有可能是:

① 人際關系障礙。他很難信任他人,當然和你工作的時候,其實心裏一直沒信任過你。如果忽略了信任的建立,工作效果很有限。甚至你覺得效果挺好,但是不知道為啥人家就脫落了。

② 長期自我攻擊的性格模式。可能你用了催眠或者積極關註等當時有點效果,但是這個模式沒觸動到,反復又出現了情緒不穩定,他也會失去咨詢信任。

③ 自戀導致的自體客體破碎或或低活力。表面上說一個事,其實他心裏自有其他想法主意。這不是他故意的,而是一種性格缺陷。如果沒關註到。依然會脫落。

④ 可能是過去經歷的某個創傷,持續影響多年導致的觸動和爆發。

⑤ 其他。

心裏咨詢技能分:過程技術、方法技能

每一句話基本都是千錘百煉出口的。

這之後才是隨性自然、看似平凡但是實際隱藏著療愈因子:或隱喻或共情深刻理解或相遇時刻。

誤區3:忽略自己個人成長

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咨詢師需要面對自己,面對真實的自己其實很多時候很痛苦,人都是追求自我愉快的。

所以防禦很多。比如,有咨詢師覺得自己做不了青少年咨詢,就專做成年咨詢。其實是他難以接受青少年的叛逆和自我表達,這與她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壓抑有關。

一個壓抑習慣久了的人,會形成反向形成,接納不了自由表達。

這樣她自我設限,其實觸動到成人的青少年部份,一樣也很難做下去。 每一位訪客是時空的連續生命。

誤區4:沒做好充分準備。

最近非常多朋友問我,自己能不能轉行做心理咨詢。因為最近疫情後,很多人想要尋找另外出路或做第二職業。

如果自己有生存壓力,我建議還是不要急於決定。也不要輕易相信某些報考機構給你的兼職許諾。

因為這些大部份平台都需要你不僅僅是一個證書,還更需要你的能力,心理咨詢師考核 一般是①個案呈現;②咨詢模擬。幾乎不存在可以蒙混過關的情況。

因為面試你的基本都是富有經驗的資深心理咨詢師。 如果沒有充分準備,自己倉促轉行過來,會面臨接不到訪客;接到訪客做不下去,幾次就脫落的情況。

如果又恰好趕上自己經濟條件不允許,內心會很焦慮。做我們這個行業都知道,咨詢師太焦慮是無法做好咨詢的。這個行業和其他行業不同。所以盡量減少現實擾動。

誤區5:學了心理學專業就可以就業

這個問題稍微復雜。

大部份其他行業是畢業後就業,從實習生開始,各個行業就有新人需求。給實踐機會,薪資是低一些,但是可溫飽,因為這些行業都是基本成熟的。

但是,心理咨詢機構在目前國內發展很不好。 大部份心理機構自己青黃不接,無暇給新手練習個案。成本太高了。

所以很多新手咨詢師沒有辦法,就只能自己去尋找個案,結果這些個案要麽是特別難:遇到人格障礙或者嚴重邊界不清晰。要麽是特別不靠譜:有很多網路上其他目的欲求的人。

所以新手咨詢師很多為了自己生存,只能做心理學教育,去學校。但是,在學校裏是鍛煉不出真正的心理咨詢師的。

因為學校的學生群體和老師的理想化及權威指導,決定了他們接觸不到社會個案。同理,醫院同上。他們大部份做的是: 指導或者幹預以問題導向模型工作。 這是行業群體決定的。

誤區6:以為自己不需要人帶。

我確實見到有自己生存的很好的,他們有這樣幾種人群:

① 他們自身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比如,有人正念二十年,自身修習。他們對自身了解很清晰。能夠有很強的覺察能力和自我人格成熟度。

② 自己是公眾人物。這個不多說了。

③ 有很強的個人行銷能力。有不少人是做互聯網出身或行銷出身,他們會包裝自己。即使專業不那麽強,但是依然有客戶來源。

④ 有個人寫作能力或直播能力等。這不是靠心理咨詢吃飯,基本是靠媒體。只是把心理學作為一個熱門載體。

我覺得上面②、③、④我並不支持,我覺得這是在這個行業起負面影響較多。因為很多人其實不懂心理咨詢。容易被誤導,包括我在知乎看見很多朋友都不太懂心理咨詢難以分辨。難以區分。

誤區7:以為心理咨詢,只是解決問題。

新手咨詢師會多以問題為導向,好的咨詢師不僅面對問題。

以問題為導向,基本是認知行為和策略派咨詢:

就是說比如你失眠了,我幫助你緩解失眠問題;你失戀了,很痛苦,我幫助你緩解痛苦。遇上了考試恐懼,無法上學參加考試,我幫助你緩解恐懼情緒。

這些都是問題導向。我在開始學習咨詢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思路,然而,我發現,有一部份(其實是小部份訪客因此獲益),大部份的訪客都陷入在「你說的很好,方法也很好,可是我做不到」/「我都知道,但是我還是覺得活著沒意思」/"長期多年的性格底色就是比較冷淡和回避"。

還有在咨詢中還會發現不管咨詢師怎麽努力,用什麽方法,最後逐漸失效最後咨詢師很累,訪客也更絕望的情況。

除此以外,還有非問題導向的咨詢,比如失眠,不認為失眠有問題,而是什麽造成了失眠,失眠帶來的意義——心理動力學視角;或者說是,不認為失眠有問題,而是透過調整整合身心,自然不僅僅失眠自動消失,其他各方面也會有提升——人本療法視角;這些視角其實都是超越了認知層面的「問題」——因為判斷和提出問題是在認知意識層面。

誤區8:大眾心理健康問題堪憂≠需要心理咨詢師數量巨大。

我開始也是這樣認為的。然而事實不是,這取決於當前的心理科普程度。心理咨詢的科普和心理學科普還不同。

心理咨詢很難被大家認識到甚至連一位好的咨詢師都很難辨識判斷。現在很多人解決心理問題用各種方式,比如求神拜佛各種儀式感;占蔔風水;各種調理等等,真正面對問題去解決自身問題的很少。

誤區9:以為讀心理學學位就可以做為執業出路。

這也是一個習慣性思維誤區「遇到了問題可以透過學習解決」。事實上,等你花20萬讀完碩士的時候,一大群年輕人和你一起應聘咨詢師。

然後再花5年學技能實踐……最近北師大咨詢師學院和我心理中心對接希望我們培訓學員,提供個案。

這怎麽可能呢?如果是年輕人00後,我還是鼓勵讀學位,但是如果工作了多年還是要以社會實踐為主。

誤區10:拿不到心理咨詢師證書就不能從業了。

這是最大的謊言。其實國家心理咨詢師包括現在各個證書。沒有哪一個能證明咨詢師水平。事實上現在市場真實情況是很多心理咨詢師進去了「教育咨詢」「管理咨詢」「婚姻情感」「家庭教育指導」「教練」……還有更多的是做「沙盤」「精神分析」等,真正決定訪客要不要找你,沒有第二個原因,只有唯一的考核「你的咨詢有用,對他很有幫助,如果不能有用」,其他的都是白談。

心理咨詢師沒有體系化更沒有體制化,在野生的今天,證書已經被極度淡化。

我是 @田凱 ,心理咨詢14年,咨詢案例時數12000+,熱衷於將最實用的心理學技能運用於日常生活和個人提升。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註,我會持續將最實用的心理學經驗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