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洛陽是個怎樣的城市?

2014-03-14知識

它是華夏文明的 聖地, 也是共和國工業建設的 重鎮, 更是不容忘卻的、永遠永遠的 神都。

本文由上汽大眾·Viloran威然特約制作

洛陽,一個深入中國人精神的名字。

它曾經是詩、是神話,是無數人心中最美的城市。「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出自宋代朱敦儒【鷓鴣天·西都作】)。

雪後老君山,攝影師@史遠

它曾經代表著中國古代史上最驚艷的時光。

威風凜凜的天子駕六、香火裊裊的白馬古寺,以及眾生拜謁的龍門石窟,無不讓人想見當年的熙來攘往。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遊客來到洛陽的必去之處,攝影師@許河源

但它同時也是一座充滿悲情的城市。

它是十三朝古都,無數次兵燹、無數次浮沈,令它逐漸沈寂於歷史的煙海中,「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洛陽才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

洛陽古代城址位置示意,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洛陽!洛陽!對我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麽?

如今,當我們從數千年的尺度縱觀洛陽的歷史,就會發現,它是華夏文明的 聖地, 也是共和國工業建設的 重鎮, 更是不容忘卻的、永遠永遠的 神都。

01 華夏之中

事實上,就地理稟賦而言,洛陽在中國眾多古都之中可謂出類拔萃。

從宏觀上看,它居於 華夏版圖的中心, 北望太行、南連江淮、東臨華北平原、西通關中盆地;

洛陽區位及地形示意,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而從微觀上看,洛陽更可謂 「河山拱戴」 ,包括崤[xiáo]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等在內的 秦嶺山脈, 從西方逶迤而來,如同一只張開的巨掌嵌入洛陽西南,海拔高達2000余米。

請橫螢幕觀看

老君山日出雲海,攝影師@王煜文

此外, 嵩山 立於東部, 邙[máng]山 臥於北部,如同一道道軍事壁壘拱衛著中間的 洛陽盆地。

鞏義市黃河沿岸的邙山風光;鞏義今屬鄭州,歷史上曾長期隸屬於洛陽,攝影師@郭少寧

而從山的指縫中,密密麻麻的小溪汩汩而出,匯聚成 伊河 洛河,

在洛陽市區南郊,伊河穿龍門山與香山而過,攝影師@傅鼎

兩河在洛陽盆地沖積出肥沃的土地,然後交匯於邙山之南並註入黃河。

請橫螢幕觀看

位於洛陽北部的黃河小浪底水庫,攝影師@王煜文

就這樣,洛陽居於華夏中心,且河山拱戴、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如此大好河山,只待誰人登臨?

02 王都肇始

讓我們將目光投向距今5000年前的中國。

此時華夏大地,已經孕育出眾多史前文明,它們散布各地,燦若 「滿天星鬥」。

而居於洛陽盆地的先民,則利用居於華夏之中的優勢,便利地與四方交流,吸收各地的先進文化。

鏤孔陶器座,出土於洛陽王灣遺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到了距今大約4200-4000年前,全球氣候突變,徹底打亂了各地的發展行程。寒冷幹旱席卷了內蒙、陜北,暴雨淹水則襲擊了長江中下遊,曾經的「滿天星鬥」一時間黯然失色。

唯獨包括洛陽盆地在內的中原地區,由於位置不南不北,氣候相對溫和,災害程度也相對較輕;而居中的區位也使之能與各方長期交流,帶給人們更成熟的社會組織能力,最終得以脫穎而出。

農業的進步也是先民們戰勝災害的條件之一;圖為洛陽農田春耕,攝影師@李文博

他們的部落首領登上可以世襲的王位,建立起高效而穩定的新秩序。

一個新的王朝國家誕生了。它被許多人認為是史書中記載的 王朝,

網格紋青銅鼎,攝影師@丁俊豪

而隨著時代推移,王朝權力愈發集中,一座新的王都由此到來。

王都位於何方?近年來有許多人猜測,它是位於今洛陽偃師的 二裏頭遺址。

從外觀上即可看出,這是一座精心規劃、營建的都邑,縱橫交錯的「井」字形主幹道,將城市分割為不同的功能區,而位於其中心的則是統治者居住的宮城。

二裏頭遺址布局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它包括由大殿、回廊、庭院等組成的 王宮 宗廟, 以及形如圓台、內有圓坑的 祭壇。

政令於此下達,人神於此溝通,它們是這座王都的心臟。

二裏頭遺址一號宮殿主體殿堂復原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在宮城之外,則是為數眾多的中小型民居,以及分列南北的各類作坊,以供給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需要。

這些作坊出產的器物,顯示出它是一個 「技術強國」「制造強國」, 人們可以制造長達65厘米的 玉刀,

七孔玉刀,攝影師@丁俊豪

可以制造出中國最早的 青銅爵 青銅鼎 ——這是當時最先進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乳釘紋銅爵,被譽為「中華第一爵」,攝影師@範沛卓

還可以把綠松石鑲嵌到青銅上,制作出 綠松石獸面銅牌飾。

綠松石獸面銅牌飾,攝影師@Jimmy的小宇宙

而一件長達64.5厘米的 綠松石龍形器, 更是由2000余片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曲伏有致、光彩照人。

請橫螢幕觀看

綠松石龍形器,現藏於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攝影師@李文博

這些分量十足、技藝精湛的器物,脫胎於統治者對資源和人口強大的控制力,因而也成為王權與秩序的象征。

隨著器物向四方流通,其背後的秩序也在不斷放射線周邊的方國部落,在它們之中形成更緊密的向心力。而這個「心」,便是王的都城, 洛陽。

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攝影師@石耀臣

在此之後,來自東方的 商, 同樣選擇在洛陽建立自己的統治秩序。

它以今天的洛陽偃師一帶為中心,建城、立國、施政,時長超過百年。

母鼓方罍léi,出土於洛陽北窯遺址,攝影師@李瓊

來自西部的 人在定都關中的同時,也對河洛地區青睞有加。在他們看來,洛陽乃「天下之中」,更利於控制四方。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裏均」 (出自【史記·周本紀】)。

因而他們在洛陽盆地營造東都 成周, 以此威服關東,彌補都城偏西的不足。這便是後世 「兩京制」 的雛形。

傳說在此過程中,象征王權的九鼎也被安置在洛陽,成為成語「定鼎中原」的由來。

何尊出土於陜西寶雞,其內的122字銘文提及周武王籌建洛陽一事,稱之為「宅茲中國」,這也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攝影師@動脈影

西周末年,周平王為避犬戎之患,離開關中、遷都洛陽,開啟了長達500多年的東周王朝。

建於東周王城遺址之上的王城公園,攝影師@李瓊

東周時期,諸侯並起、禮崩樂壞,群雄「問鼎中原」,但王都的洛陽仍是全國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中心。

青銅齒輪,出土於東周王城遺址,可能為機械制軔裝置,攝影師@李瓊

之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的漢朝定都長安。來自關中的力量,打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帝國。

曾經的王都洛陽,又該何去何從?

03 走向神都

公元25年,剛剛建立的東漢政權,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再次面臨都城的選擇問題。

洛陽因居中的位置、便捷的物資供應等原因,再次脫穎而出,成為中華帝國的都城。

新安縣函谷關遺址,系漢代函谷關之所在,攝影師@李文博

此後,至曹魏、西晉近300年的時間內,洛陽雖歷經多次戰亂破壞,卻長期作為王朝統治的中心。

曹魏白玉杯,出土於洛陽澗西,現藏於洛陽博物館,攝影師@張艷

公元493年,就連由鮮卑人創立的北魏也將都城從大同遷到華夏中心的洛陽,以便實施中文化改革。

這一時期,洛陽文化繁盛。曹植創作【洛神賦】,虛構自己與洛水女神相戀,極盡想象之能事;

(【洛神賦圖】為東晉顧愷之根據【洛神賦】所作,圖中版本為摹本,系遼寧省博物館所藏,攝影師@張艷)

西晉文學家左思,在洛陽創作名篇【三都賦】,引發全民傳抄,紙價上漲,是為 「洛陽紙貴」;

位於孟津的龍馬負圖寺,據傳始建於晉,為伏羲氏的祭禮之所,攝影師@許河源

剛剛傳入的佛教,則與統治者的需求結合,在洛陽大建佛寺、開鑿石窟。

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官辦寺院 白馬寺 於東漢時期在洛陽建立,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祖庭」。

白馬寺,攝影師@丁俊豪

北朝名著【洛陽伽藍記】,更是贊嘆北魏洛陽佛寺,曾一度多達一千余座。包括中國佛教史上最宏偉的木構建築、高度超過120公尺的 永寧寺塔。 相比之下,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塔應縣木塔也只有67公尺高。

永寧寺塔出土泥塑人面像,攝影師@李文博

位於洛陽南郊的 伊闕, 伊河經此流過,從北魏起開始在兩岸山崖上開鑿洞窟,是為 龍門石窟。

如今,這裏密布著各時期2300多個洞窟,共有10萬余尊造像。它們年代不一、形態各異,或顰或笑、栩栩如生。

請橫螢幕觀看

龍門石窟西山側全景,攝影師@孫業林

而到了隋唐時期,空前龐大的領土疆域和空前發達的社會經濟,要求國都有著更強的 控制力 承載力。

擁有更強防禦能力的長安,區位相對偏西、物資轉運不便;而交通便利的洛陽,卻在軍事防禦上弱於長安。

於是,隋唐將西周 兩京制 發揚光大,以長安與洛陽為雙都,互為主輔、互相依憑,兩座城市也各自迎來了,古代城市發展史上最輝煌的巔峰。

隋唐「兩京制」實施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隋煬帝更是開鑿以洛陽為中心、長達5000余裏的 隋唐大運河, 使洛陽成為全國水陸交通中樞。

隋唐大運河示意,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隋唐洛陽城 跨越洛河兩岸,呈現基本規整的正方形,11條南北大道與11條東西大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00多個裏坊。

隋唐洛陽城布局示意,制圖@鄭藝&cc&雨菡/星球研究所

正對皇城南門的天街寬達百米,道旁遍植櫻桃、石榴,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外郭城的正南門,圖中為復建建築,攝影師@唐振明

皇城以東還專門建造大型國家儲糧中心,面積高達43萬平方米的 含嘉倉城。

除含嘉倉城之外,洛陽城內外還遍布許多糧倉,圖為位於今洛陽市小李村的回洛倉遺址,攝影師@黃政偉

及至武則天於洛陽登基稱帝將其改為 神都, 城中大興土木、增築宮殿,又拓建各色園林。據傳牡丹就從此在洛陽流行開來。

而最浩大的工程莫過於 明堂。 它是洛陽宮城的正殿,台基為八邊形,下層為正方形,代表一年四季;中層為十二邊形,代表一日十二時辰;上層為二十四邊形,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

明堂初建於武則天稱帝前夕,毀於玄宗朝,圖為今洛陽明堂天堂景區內的明堂,高度大小不同於武周時期,攝影師@唐振明

城外則在龍門開鑿著名的 盧舍那大佛, 整個佛像高達17公尺,面帶微笑,令人敬而不懼,為唐代雕塑的極高成就。

盧舍那大佛,攝影師@紀睿泓

洛陽城內各行各業雲集能工巧匠,陶瓷器、漆木器、金銀器俱是物華天寶。

精美的唐三彩,均藏於洛陽博物館,攝影師@焦瀟翔
唐三彩,攝影師@焦瀟翔
唐三彩,攝影師@焦瀟翔

西域的胡商也帶著他們的香料珠寶到來。作為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洛陽,早已是國際大都會。

大秦景教經幢,出土於洛陽李樓鄉,攝影師@李瓊

盛世的一切如夢似幻。

然而,隨著安史之亂爆發,驚破霓裳羽衣曲,洛陽城也從此由盛轉衰,「洛城一別四千裏,胡騎長驅五六年」。

詩人杜甫由洛陽西行,夜宿新安縣石壕村,卻遇到官吏夜晚在村中抓壯丁的場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出自杜甫【石壕吏】)

晚唐詩人韋莊與愛人離別,愛人依依不舍,「勸我早還家,綠窗人似花」,然而最終卻只能是「洛陽城裏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

終唐一世,文人墨客多會於洛陽,其興衰亦見諸詩篇,其中又以白居易寫洛陽最頻;圖為白居易墓,位於伊河之畔的香山上,攝影師@李瓊

自此而後,持續的動蕩、過度的開發令洛陽每況愈下,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心上千年的它,就這樣開始走向衰落。

雖然五代時期,後梁、後唐、後晉短暫在此建都,雖然北宋時期,洛陽仍是頗有規模的大城,仍是文人匯聚、文化昌盛,

洛陽是北宋理學大師程頤與程顥的故鄉及講學之地,圖為洛陽嵩縣的兩程故裏,攝影師@石耀臣

但是隨著江南經濟的持續繁榮,國家的政治中心也東移至水運交通條件更好的 開封, 此時的洛陽已無力擔負一國之中樞。

無數人唏噓感慨。人們吟唱洛陽的名字,模仿洛陽的建築,甚至將許多地名命名為洛陽。 「老去已忘天下事,夢中猶看洛陽花」 (出自陸遊【夢至洛中觀牡丹繁麗溢目覺而有賦】)。

到了明清時期,洛陽的地位更加下降,淪為一個地區中心。

位於洛陽南郊的關林,因葬有關羽首級而成為關公信俗的聖地,也是中國唯一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築群,其現存建築主要建於明代,攝影師@丁俊豪

而在晚清民國之際,整個中國陷入危難,洛陽的命運也更為曲折。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進攻上海,江浙告急,南京國民政府臨時遷往洛陽。可此時的洛陽早已殘破不堪,道路全是沙石泥土、老城內沒有一盞電燈。

而在抗戰期間,洛陽作為豫湘桂戰場上的國防要塞,更是遭到日軍反復轟炸,城內一片焦土、60%的城區被破壞。

蔣宋別墅,位於洛陽龍門香山,建於1936年,是蔣介石在洛陽的「行宮」,攝影師@丁俊豪

至於新中國成立之時,洛陽城裏僅有7萬余人,只有不到3000名手工業者,整座城市仿佛在時間中停滯。

雍容華貴的洛陽花,已成夢中回憶;飽經滄桑的洛陽城,是否就此沈淪?

04 古都重生

奔騰的黃河沖刷著歷史的興衰,那個輝煌於農耕文明的神都城,固然再難重現人世。

但隨著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展,洛陽迎來了它在工業時代的重生。

1950年代,為了實作工業化,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開始實施「 一五計劃」, 其中的重點是由蘇聯援助的156個計畫,即 「156工程」。

156工程產業性質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彼時的新中國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外部威脅,安全成為工程選址的重要考量。

在這種情形之下,洛陽的地理優勢再次凸顯。它地處內陸,河山拱戴,且周邊有著巨大的農業人口和市場需求,極為適宜農業機械的生產制造。

1954年,在經過反復的勘察與論證之後, 第一拖拉機制造廠 花落洛陽。

俯瞰今日洛陽的一拖廠區,攝影師@焦瀟翔

此外,還有大量上下遊計畫落戶洛陽,包括洛陽銅加工廠、洛陽熱電廠、河南柴油機廠、洛陽滾珠軸承廠、洛陽礦山機器廠等共6項「156工程」計畫,以及許多配套的中小企業、科研院所。

「一五」計劃期間洛陽重大建設計畫分布示意,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在國家的號召之下,各地的技術人才、工人集聚洛陽,投身於洛陽的工業建設。

從1953年至1956年,短短四年時間,洛陽的城市人口增長了兩倍,

洛陽人口變化示意,制圖@羅梓涵/星球研究所

至於1960年代,洛陽已是大小工廠林立,一躍成為中國機械工業的重要基地。

洛陽的石化工業亦十分強勁,圖為中石化洛陽石化公司工廠,攝影師@焦瀟翔

而隨著人口與產業日益集聚,洛陽的 城市格局 也發生了根本改變。

它不同於其他古都往往圍繞舊城進行建設,而是新舊城區分開、相對獨立發展,演變為一座典型的 「帶狀城市」。

在「一拖」建設之初,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廠址避開了老城及諸多古城址,選擇在澗河以西新建工業城區。這裏也因此得名「 澗西區」。

請橫螢幕觀看

澗西區全景,攝影師@王煜文

在大手筆的規劃之下,一座工業新城在曠野之上拔地而起,工業區聚集於區塊北側沿著 隴海鐵路 一字排開,占整個澗西區規劃面積的1/3。

住宅區位於區塊中部,與工業區之間隔著寬闊的綠化帶,它被劃分為76個大小不一的 「街坊」, 具有鮮明的蘇聯建築特色。

請橫螢幕觀看

澗西的蘇式建築群,攝影師@張嶽

住宅區以南是集中的商業區,密布著由上海、廣州等地遷入的店鋪,科研院所高校則集中於整個區塊的最南端。

河南科技大學於1956年從北京遷至洛陽,圖為其圖書館夜景,攝影師@張孟堯

這種工業新城同老城並立,既自成一體、又緊密聯結,較好地保留了古城的格局與風貌,這也被稱為大遺址保護中的 「洛陽模式」。

改革開放後,洛陽與其他老工業基地一樣,曾一度遭遇發展的困境從產業結構到城市建設都需要開辟新的戰場。

最先取得突破的是工業領域的升級。在各大科研院所的努力下,以資源、勞動力為基礎的傳統工業被註入 科技 的內核,各類創新成果和產品層出不窮。

請橫螢幕觀看

世界最大的18500噸鍛造油壓機正在洛陽的工廠內運轉,攝影師@黃政偉

昔日馳名中國的「東方紅」搖身一變成為 5G+氫燃料電動無人駕駛拖拉機, 套用於水下偵測、礦用安檢等領域的機器人也紛紛在洛陽的工廠中誕生。

除機械制造之外,洛陽也逐步成為中國的 「工業設計之都」, 它擁有洛拖所和中信重工兩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昔日二裏頭「制造強國」的風采重現於河洛大地。

5G+氫燃料電動無人駕駛拖拉機,攝影師@黃政偉

此外,洛陽豐富的歷史文化也日益成為其發展的名片。

早在1983年,洛陽就舉辦了第一屆 「牡丹文化節」, 在每年四五月份牡丹盛開之時吸引著各地遊客遊覽觀光,迄今已歷39屆。

芍藥與牡丹同屬芍藥屬,往往與牡丹並植,共顯春色嬌艷;圖為明堂天堂景區中盛開的芍藥,攝影師@雪兒

傳統文化也隨之獲得了新生,一段段歲月往事被搬上大眾的舞台。

洛陽應天門,河南元宵晚會【唐宮夜宴】節目拍攝現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件件手工藝品被賦予時代的匠心。

孟津三彩小鎮,一位師傅正在制作唐三彩,攝影師@鄧國暉

而那個凝固在磚瓦與草木中的古都,也以新的姿態重返人間。

面積2800余畝的 隋唐城遺址植物園 靜臥於洛河之畔,

隋唐城遺址植物園,攝影師@石耀臣

各類主題的博物館數量已逾百家,全方位記錄著古今的滄桑,

洛陽博物館,攝影師@石耀臣

於原址上修葺一新的城門與廣場,展現著往昔的風采與輝煌。

重建後的麗景門,與洛陽老街融為一體,攝影師@丁俊豪

在保留古典之美的同時,其城市框架也不斷拓展,處處折射著現代之光。

位於洛河以南的 洛陽新區, 錯落著大學、公園、體育場館,充滿朝氣與活力,

請橫螢幕觀看

洛陽新區風貌,攝影師@王煜文

飛架洛河南北的立交橋,將老城與新城融為一體,

西苑立交橋,攝影師@張孟堯

貫通東西的洛陽地鐵仿佛穿越古今。

「洛陽地鐵洛陽造」,嶄新的列車從洛陽中車公司運往測試場;洛陽也是中西部地區唯一擁有地鐵的非省會城市,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就在這般古今交匯之中,洛陽重生為洛陽。

它雖未頻繁出現於時代的聚光燈下,但只要你踏上古都之旅,就能體會到它的魅力與傳奇。

馳騁古今、回味傳奇,離不開一輛好的座駕。 上汽大眾 以現代科技和傳統匠心,誠意打造的首款大型7座豪華商務MPV—— Viloran威然, 正是古都之旅的不二選擇。

它擁有同級領先的 超大車身尺寸, 七座布局,內部空間極為開闊,輕松應對各種駕乘場景。

威然與洛陽景點同框,圖片來源@上汽大眾

它打造出 行政級會客廳二排豪華座艙, 智慧雙側防夾電動門搭配高級禮賓座椅,締造移動會客廳般的享受。

威然與洛陽景點同框,圖片來源@上汽大眾

它還配備了全方位8安全氣囊和L2級別智慧駕駛黑科技, 主被動雙重安全保障, 為每一位座上賓的出行保駕護航。

威然與洛陽景點同框,圖片來源@上汽大眾

穿梭於洛陽的天地之間,是山河壯美、是歲月多彩、是人文璀璨。

這就是洛陽,它影響了華夏文明數千年,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留下烙印;它歷經興衰浮沈,卻依然執著前行。

洛陽,不容忘卻,也不會被忘卻。

古老的民族正走向復興,古老的神都必將長青。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出自唐代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請橫螢幕觀看

燦爛的煙花映亮洛陽夜空,攝影師@李玉傑

全文完,感謝閱讀。

本文創作團隊

  • 撰稿 | 北落師門
  • 編輯 | 所長
  • 圖片 | 周昫光
  • 地圖 | 鄭藝
  • 設計 | 羅梓涵
  • 審校 | 長春 丁佳昕 霍伽狓 陳誌浩
  • 封面攝影師 | 吳斌
  • 頭圖攝影師 | 唐振明
  • 【參考文獻】

  • [1]洛陽市地方史誌編纂委員會. 洛陽市誌[M].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
  • [2]洛陽市文物管理局. 古都洛陽[M]. 北京: 朝華出版社, 1999
  • [3]郭紹林. 洛陽隋唐五代史[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
  • [4]韓建業. 中華文明的起源[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1
  • [5]杜金鵬. 二裏頭遺址宮殿建築基址初步研究[J]. 考古學集刊, 2006
  • [6]馬少萍. 南京國民政府洛陽行都研究[D]. 開封: 河南大學, 2015
  • [7]丁一平. 1953-1966:工業移民與洛陽城市的社會變遷[D]. 石家莊: 河北師範大學, 2007
  • [8]白雪. 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建設歷史研究[D].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 2016
  • [9]孫躍傑. 洛陽156工業遺產群歷史研究與價值剖析[D]. 天津: 天津大學, 2016
  • [10]李浩. 「梁陳方案」與「洛陽模式」——新舊城規劃模式的對比分析與啟示[J]. 國際城市規劃, 2015, (3)
  • 星球研究所,解構世間萬物,探索極致世界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