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我在知乎寫的第一篇較為嚴肅的回答,本著通俗易懂且嚴謹切題的原則,我將透過介紹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心流」,來回答這個問題。
回答的邏輯很簡單,和高中的議論文一樣,即:WHAT→WHY→HOW(是什麽→為什麽→怎麽做),本文會把重點放在第二部份,從原因的角度剖析。
一、什麽是「心流」?
心流(Mental Flow)是一個心理學概念,由心理學家米哈裏·契克森米哈賴提出。它是一種將註意力完全投入在某種事物上的狀態。
當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進入了心流狀態,那麽他做這件事的效率會變得非常高,俗稱「莫得感情的做事機器」。
美國克雷爾蒙特研究大學的心理學家奇克森特米哈伊在一次采訪中,將人們進入心流時的狀態描述為:「 你感覺自己完完全全在為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連自身也都因此顯得很遙遠。時光飛逝。你覺得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想法都如行雲流水一般發生、發展。你覺得自己全神貫註,所有的能力被發揮到極致。 」(as cited in, Cherry, 2016)
這麽一種狀態,我相信絕大部份人都有體會過,尤其是在年齡較小的時候。
後來,記得是04年的時候,奇克森特米哈伊 在TED上把心流的 感受 歸為了7個部份,但是我覺得從邏輯和轉譯上來講,這7個和中國的理解習慣不太一致,於是我擅自將它歸結為更貼合咱們的4種(希望前輩不要打我)
前三點都很好理解,我稍微解釋一下第四點。
舉個例子,假如你在一場比較重要的數學考試中,還剩下10分鐘,剩下1道較難的題目。這時候,其實每個人都會略有緊張,但卻別在於,有的人能夠進入心流,而有的人不能。
前者的註意力局限於題目,如果能力允許,大機率還是能夠做出一些;而後者的註意力會分散到時間等其他因素上,導致一個「越著急越沒思路,越沒思路越著急」的惡心迴圈。
因此,這裏的平靜是一種相對概念。其實道理很簡單,正因為可以弱化對時空和環境的感知力,他們往往能夠保持思維線上。
這裏請註意!大部份人遇到以上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會將做不出題目的原因歸咎於時間不夠。實際上,真正的邏輯並非如此。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目前為止最嚴謹的邏輯是:因為難以進入心流,所以易受幹擾,因為受了幹擾,導致無法順利解出題目。
我看了一些高贊回答,其中居然有答主說只要註意力集中,就能大振幅提高效率、瞬間提高解題能力。(原話我懶得去找了,大概就是這麽個意思)
不好意思我笑了。說出這種話的答主,不是蠢就是壞。效率提高我還能理解,瞬間提高解題能力是什麽鬼?合著一個人平時數學難題一題都不會,現在給他一個無幹擾的環境,讓他把狀態調整到最佳,他就能一下子做出一道難題來?
Emmmmm,大概他學的是量子力學吧。
二、為什麽?
在這個部份,我會透過一些最簡單最貼近生活的例子來說明一些 關於心流的內在機制和外部原因。這裏我希望大家真的靜下心來,一句話一句話地看完,如果你能理順其中的邏輯關系,我相信你會有很大的進步的!
我思來想去,首先想到剝核桃和剪指甲這兩件事。
對絕大部份人來說,做這兩件事的時候,很容易全神貫註。
如果不信的話,您可以現在就可以去試一試,只要您沒有因為以上的文字而產生潛意識的「反抗」、「浮躁」心理,那麽基本上你能進入或接近心流狀態。
為什麽呢?
早在十幾年前,心理學家哈利(Csikszentmihaly)就給出了部份解釋。
【Reason1】自主能動,即自己有目的性地去做某件事。
因為想吃核桃,因為覺得指甲長了得剪掉,所以我們有了這麽一種 自主能動性。
那麽這時候我再舉一個例子, 假如你的英語只有初中水平,現在你的面前有一篇要有6級水平才能看懂的文章,你非常想弄懂它。
聰明人都應該看得出來,英語閱讀的這個情況,顯然已經符合 自主能動 的要求了,然而結果肯定是很難進入心流狀態,二者的區別可以歸於第二個原因:
【Reason2】難度適宜
心流理論有這麽一張模型圖:
轉譯過來是這樣的:
意思是說,做相同難度的工作,個人能力的高低會影響情緒體驗。
比如,對於長期從事 低挑戰性 的工作的人,如果個人能力較低,較容易產生 冷淡 (Apathy) 情緒體驗,而個人能力較高時,卻是產生 消遣 (Relaxation) 體驗。
我想起了一個老寓言故事。有個富翁到海邊度假,見到一個漁夫躺在沙灘上曬太陽,便問漁夫,這麽好的天氣為什麽不去打魚。
漁夫說:「今天的魚已經打夠,現在要休息了」。
富翁不解道:「天氣這麽好,你應該去打更多的魚,以便可以買更好的船,賺更多的錢啊!」
漁夫問:「那又怎麽樣呢?」
富翁說:「那你就可以雇人出海,不用自已出海,只用舒服的躺著曬太陽就好啦!」
漁夫說:「可是,我現在不正是躺著舒舒服服的曬著太陽嗎?」
雖然最終大家都在曬太陽,但曬太陽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是不一樣的。
如果一個事情讓你很痛苦,想想看是自己能力不足還是能力過剩。
Ok,這時候我丟擲第三個例子。為什麽打遊戲的時候很容易全神貫註而寫學習的時候不能呢?
(嚴謹地說,這是一個偽假設,因為如果是在在祖安打遊戲的話,一般不可能全神貫註)
【Reason3】及時反饋。
打遊戲的時候,你A一下野怪,它就給你顯示野怪扣了多少血,你要是技術可以,來了個五殺,那麽它就給你來一聲「Penta Kill」。
要知道,遊戲設計者為了讓玩家持之以恒地玩下去,會想盡一切辦法讓正在遊戲的玩家一直玩下去。遊戲會不斷刺激玩家的神經,讓玩家分泌多巴胺和腎上腺素,這也是為什麽一些在網咖通宵打遊戲的人可以不餓不累不困,真正做到廢寢忘食。
然而寫作業的時候是很難有這種及時性的反饋的。這會使得人與知識的互動性降低,讓思維和註意力對內容的黏性下降。
在這裏有個細節問題。反饋分兩種,積極反饋與消極反饋,一般而言,積極反饋,譬如成就感,會讓人產生「人家還要」的想法;這時候有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消極反饋一定讓人產生厭惡地想法。
其實不然。 事實上,適當的消極反饋,譬如憤怒感,同樣會讓人產生「不要停」的想法,這就好比有人對你說不要,你卻反而更想要。
好了,收收心,現在我要講最後一種原因了。
如果你成功地看到這裏,我相信你已經超過絕大部份的同齡人了,畢竟,他們只會點個收藏,然後把這篇能讓自己提高的回答放在我的最愛裏吃灰。而你,不僅成功地看到了這裏,而且還會給我點個贊收個藏,甚至還會點亮底部那個騷騷的小紅心。
【Reason4】低自我意識
現在有請教湯師爺給大家轉譯轉譯,什麽是自我意識。
高自我意識的人,會過度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表現,導致無法集中精力在所做的事情上。
我有個高中同班同學,姓樓,他真的很聰明很優秀,平時成績一流。
他玩得一手好魔術方塊,三階可以盲擰,速擰的話只要十幾秒,下象棋也很強,他挑戰過大師級AI,撐了四十多步。
但就是這麽個天才一樣的少年,只要考試的時候,有老師在他身邊轉悠,他必考不好,必!都已經成了我們班的一個梗了。
原因他跟我說過,他是一個高自我意識的人,只要有老師或同學在他身邊轉悠,他就很想表現一下自己,以此博得誇贊(即使老師同學們沒有說出來,他自己也會知道,自己已經在別人的心裏留下一個學霸人設了)
這其實是一種病態心理。 這很不好,會極大地阻礙一個人的發展。
Ok,總結一下,第二方面我一共說了4種原因。
自主能動
難度適宜
及時反饋
低自我意識
接下來,趁熱打鐵,進入HOW階段。
三、如何進入或接近心流狀態?
其實很簡單,只要對應上面的原因即可。
首先要設立目標,在你學習之前,你應該想明白,你為什麽要學習?
這裏我要強調 ,為什麽要學習是一個很復雜的哲學問題,一般人是不可能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的。那麽這個時候就要采取 「適當忽略」 的政策了。
你可以不必理會那些宏觀上的意義,你只要知道:這個時候如果好好學習,就可以早點玩耍、提高成績、贏得獎勵……
其次是在平時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中,要註意把控難度。
研究結果(就是上面的心流模型圖)已經很明確的說明, 做難度與自己水平相當或略高於水平的事情時,最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就作業而言,最好是挑著做,拿數學舉例子,如果你水平一般,那麽你可以先做一點簡單的,再多做中等的,最後做一些難題,做不出來也不必氣餒。
如果你水平不錯,那麽平時1個小時的訓練裏,你的分配可以是5分鐘中等題,35分鐘的難題,20分鐘超難題。
不必想著突飛猛進,因為只有說夢癡人才會這麽想。學習不是一朝一夕,進步卻是一點一滴。
最好的狀態就是:常常能達到心流,每次都能有新的感悟。這樣的話,學習的效率會相當高,效果也會非常好。
然後, 在反饋這方面,能做的事情,就是建立起一套良性迴圈的鼓勵機制。
當然得基於前兩者。
你可以定個目標,比方說現在只能考100,兩周後要達到110。然後按以上的方法去實踐。
兩周後你可能能考108了,那麽這個時候,你回過頭去看看自己的付出和現在的努力,這會給你帶來一種正向反饋。
其實呢, 成就感是會上癮的。 當一個人嘗到成功的滋味後,就會愛上那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又會促使他取得更大的成就,從此形成良性迴圈,而懶惰亦然。這也是為什麽,成功的人可以如此成功,墮落的人可以如此墮落。
最後便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不必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別人的看法,真的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
做自己他不香嗎?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兒了。
以上就是全內容了。這篇文章我查了很多資料,肝了很久。在構思和寫作的時候,我其實也發現了一些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是除了創作本身之外給我帶來的第二大的好處。
希望大家能夠越來越好吧。
我餓了,吃泡面去了。
References:
Csikszentmihalyi, M. (2004). Flow, thesecret to happiness. TED.
Csikszentmihalyi, M. (2008). Flow: The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Eisenberger,R., Jones, J.R., Stinglhamber, F., Shanock, L. & Randall, A.T. (2005). Flowexperience at work: For high need achievers alon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Behavioral, 26(7), 755-775.
Shernoff,D.J., Csikszentimihalyi, M., Schneider, B., & Shernoff, E.S. (2003).Student engagement in high school classro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lowtheory.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18(2), 158-176.
部份參照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