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人生的幸福感來源於什麽?

2014-01-05知識

幸福千百年來一直是哲學所探討的終極問題,而從套用心理學的層面出發,探討「幸福」則更多的是為了幫助提高人們日常生活水平。我會以 馬丁·賽裏格曼的【幸福五部曲】 和他主張的構成幸福的五大元素為基礎,來講講如何提高幸福感。

賽裏格曼所指的構成幸福的五大元素分別是 積極情緒、投入、良好的人際關系、意義和目的、積極的成就。

一、積極情緒

首先, 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s - pleasure) ,也就是心情的愉悅,可以劃分為三個強度:

高等強度:狂喜、興奮、快感

中等強度:奔放、活潑、歡喜

低等強度:舒適、和諧、放松

大多數情況下,愉悅來自於感官上的享受,比如暴雨天的一杯暖咖啡、健身後的一個熱水澡、久違了的一碗牛肉面、考試前的周杰倫演唱會等等。但是,伴隨著快速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學習壓力,人們常常忽略了這些相對來說可以比較輕松獲取的「小確幸」,甚至失去了感知愉悅的能力,也就於是導致了我們常說的「水逆期」、「最近有點喪」。 進行一些「正念」 (mindfulness)的練習,例如冥想(meditation),可以起到很好的抗焦慮和抗抑郁效果。

然而,這種來源於感官的愉悅是短暫且有習慣性(habituation)的,通俗來說就是我們會逐漸適應這種愉悅的存在,開始覺得「這有什麽好開心的,見怪不怪了」。比如久違的一碗牛肉面可以帶來積極的情緒,但如果天天都有牛肉面吃,這也就無法再成為我們「快樂的源泉」了。值得註意的是,這種習慣化的過程所帶來的快感缺失很可能過度啟用人腦的獎賞機制,造成成癮行為。

二、 投入

第二個幸福元素,賽裏格曼定義為 投入(engagement - gratification) ,詳細來說就是透過具有創造性的投入施展個人的美德和優勢,以此獲得滿足的過程。

在參與像畫畫、寫作、運動、閱讀等能收到及時反饋和內容呈現的活動時,人們更傾向於有目標地行動,註意力集中,產生掌控感和忘我的感覺。

中東心理學家希斯贊特米哈伊認為,當人們十分投入於一件事而感覺時間停止時,他們就處於 「心流」(flow) 狀態。比起上一段提到的來源於生理感官滿足的、淺層次的積極情緒,心流的狀態更加深層次,專註於心理上的成長,它所帶來的滿足感也會更加長久地停留在記憶中。繼續拿牛肉面來舉例,如果自己親手下一碗牛肉面,那麽我們最終獲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會比去飯店裏更多,更持久。

三、人際關系

其次, 良好的人際關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 ,這不僅僅是指不僅僅從工作、學習發展出的社交關系,而是在生活當中有人真正的關心你,讓你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無法從積極的人際關系中獲取幸福感,也是長期獨居或是追求極端自由的人容易抑郁,甚至人格障礙的原因之一。

一個哈佛大學長達7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地位、社會階級、社交能力、是否性格外向等我們看重的特點往往並不會對幸福感造成太大影響。

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青年時期就建立親密關系的人才更能提高自身幸福感,這些良好的人際關系所帶給我們的愛和溫暖,也影響著我們面對困難時的應對機制。

對於留學生來說,除了融入本國學生的團體以獲得文化認同感,並更輕易地建立親密關系外, 參加一些跨文化社團,接觸更多來自不同種族背景的人群更是起到了幫助作用 。

相反的,面對消極的人際關系,美國DSM 5指出,「跟誰都處不好」的狀態可能意味著潛在人格障礙的問題,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幹預。

四、意義和目的

第四個元素, 意義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 ,即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目的,是一個哲學和套用心理學相結合的議題,也是大部份留學生所在年齡段常思考並有諸多困惑的問題。

奧地利猶太心理學家法蘭克爾從人間煉獄般的集中營幸存後,結合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對生命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將實作意義的道路劃分為 創造的意義、體驗的意義、痛苦的意義。

創造的意義與前文的「投入」以及「心流」理論含義一致,技藝精神和對於工作精益求精的過程能夠充實人生,賦予生命更多的的意義。

第二個概念,體驗的意義,意思是註重於體驗人生的過程,體驗愛、付出、犧牲和冒險,而不是一味追求結果。這一點和上一段提到的建立積極人際關系也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但不同的是,在體驗的意義裏,法蘭克爾強調了有關付出的利他主義——透過幫助他人來感悟人生的目的。因為找不到自身的價值而感到抑郁時,這樣的利他主義尤其使人撥開雲霧見光明。參照托爾斯泰的話:「只要人知道如何工作,如何愛人,人就可以在這世上活得更精彩我們要為自己所愛的人工作,也要熱愛自己的工作。」

最後也是最難實作的一點,是對痛苦的理解。從人生的種種痛苦中成長,擁有自己對痛苦的獨特解讀,不僅讓我們變得越發無堅不摧,更是人生意義中最高的形式。

在尋找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要註意的是避免「代償」的出現,不把自己價值觀建立在他人身上,不強求伴侶或是下一代來替自己實作理想。

五、積極成就

幸福五元素的最後一個元素是 積極的成就(accomplishment) ,所謂積極的成就而不僅僅是成就,指的是為了成就本身而去追求。通俗來說也就是作家為了優秀的文字作品而寫作,畫家為了真正的藝術而創作,相比之下財富、名譽和社會地位更像是隨之而來的「附屬品」,並不是他們初心所追求的。

賽裏格曼提出衡量成就的 公式 = 擁有的技能 × 努力程度 ,因此積極的成就也伴隨著努力的自律的品質。

相反,成就的消極狀態則是過分追求奢侈和虛榮。賽裏格曼用「幸福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來形容這些虛浮的追求——它們就像上文描述的「短暫愉悅」一樣具有適應力,容易上癮,拼命奔跑卻永遠達不到目的,覺得滿足感只是曇花一現。就像他本人強調的, 「因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目的,但是投入和意義遠比享樂重要。」

「沒有疾病不等於健康,沒有心理問題不等於幸福」。在賽裏格曼的觀點裏,心理學應該更為廣泛地用於增加人們的幸福感,而不是僅僅用於幫助有心理問題的患者。

我們是關註海外留學生心理健康的木禾心理

我們衷心希望

每一位,帶著困擾來到木禾的你

能尋到心中的寧靜

微信公眾號搜尋:木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