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全身痛、過敏、哮喘、暴食:「不能抑郁」的我,只好讓自己生病

2022-08-08知識

在醫院門診看到很多重癥的病人,但也有一些算是讓人感到安慰的事情,比如:

丈夫似乎終於看到妻子的抑郁了,在妻子偷偷摸摸做了一年的心理咨詢之後,丈夫試探性地問: 「聽說,抑郁癥外表是看不出來的,你……不會是抑郁了吧……」

妻子淚崩,過去的一年裏,有多少次想開口卻說不出口。擔心得到這樣的回應: 你就是矯情,是不是太閑了,找心理咨詢師疏導一下情緒可以,但我無法相信你病了,你還正常上班,照顧孩子,你只是累了,休息調節一下就好了,這簡直太扯了,咨詢師是在騙你錢……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並不是批評故事中的丈夫冷漠不盡責,對於不具備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知識的普通大眾,的確很難辨識一個刻意偽裝自己情緒的抑郁癥病人。

對一個抑郁者來說,開口告訴別人抑郁了,本身就是一件會給自己帶來極大困擾的事情 ,他們害怕別人會怎麽看自己,害怕自己給別人添了麻煩,害怕別人因為擔心自己而焦慮,更害怕說出來了,別人也不理解,反而說自己矯情嬌氣。

那麽,我們該如何來透過這些「面具」,辨識抑郁者的真實情緒呢? 在日常生活中,語言層面述說所傳遞的資訊,其實只是極小的一部份。 當大腦生病(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的時候,語言內容本身甚至可能完全是假的。 比如,一個抑郁的人跟你說他沒什麽,一切都好。

本文的主旨在於傳播如何透過一些語言之外的資訊,辨識一些人的情緒狀態。

本文不做學術討論和研究,僅限於大白話的基礎概念普及。如果你需要,請向精神科醫生、咨詢師、圖書館求助以獲取更精確的理論數據支持。 本文所有的癥狀討論都有一個前提 在醫院檢查排除身體器官疾病之後 下面不再贅述這個前提

很多身體問題的背後,其實都是情緒問題

在一些文化背景下,對精神類疾病的汙名化,導致很多人即使大腦生病了,他的大腦也不允許他把癥狀透過情緒表現出來 ,因為面子可能是比命還重要的東西。而人體是一個整體的系統,而且是一個非常智慧的系統,它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求生救命。所以, 為了救命,人體會把一些情緒的癥狀,轉化成軀體的癥狀來表達

比如說,一個不堪承受重擔的病人,難以啟齒說自己不想承擔了,害怕毀掉自己樹立幾十年的有責任感的「人設」,但他又真的很需要休息,不得不休息了,這時候,他可能會表現出肩頸疼、腰背疼、膝蓋疼等等之類的癥狀,但是到醫院檢查這些部位,又查不出什麽具體的毛病,可疼痛是真實的,不是假裝的。

病人需要透過讓自己肩不能扛,腰背不能直,腿不能站,來表達自己不能再工作了 ,並且,不是我不想工作,而是我病得沒辦法工作了,以此來回避自己心理上的內疚感。再舉個常見的例子, 有人一考試,就拉肚子 。這是比較明顯的,很多人都知道考前焦慮這個詞,拉肚子的確是焦慮引起的。

因為人的腸胃堪稱「第二大腦」,「情緒腦」 ,在生物前進演化的最初階段,一些低等生物(比如管狀蠕蟲)的神經系統「司令部」就是在腹部,盡管我們現在已經前進演化出了更高級的大腦,但人體的腸胃仍然承擔了一部份調節感受的功能。

比如, 有些人生氣的時候,會說氣得吃不下飯,胃疼 。有些孩子一上學就說肚子疼,可是醫院查不出毛病,父母就覺得孩子在裝,其實那也不是裝,是真疼。因為上學這件事對孩子可能壓力很大,真的讓他情緒上非常難受,但跟父母說討厭上學,會被父母責怪,所以只能用肚子疼來表達,我現在沒辦法上學。

還有一個詞,在近兩年越來越常見,尤其是兒科醫院門診中可能有很多很多孩子都在看的病—— 過敏

很多人都知道, 過敏,顧名思義,過度敏感,什麽東西過度敏感了?免疫系統 。再通俗一點,用一個同義詞,抵抗力。有些人容易生病,抵抗力差的人。為什麽他抵抗力差?他的抵抗力可能過度消耗了,或者說,他的免疫系統可能過度操勞了。

免疫系統是保護我們人體的防線,起著重要的防禦功能,那為什麽這個防禦功能會過度操勞呢? 因為這個防禦系統一直處在危險的環境中,它感到害怕,受威脅,所以一直在防禦,不停歇的工作,就會導致過勞。 皮膚是保護我們人體的最外面的一道防線,所以最明顯的一個過敏是皮膚過敏,小孩子常常會有濕疹,成年人可能也會皮膚瘙癢、牛皮癬、斑禿,這可能和他們的緊張焦慮情緒相關。

驚恐發作 ,這個詞可能很多人也聽說過。主要的癥狀表現出來就是突然胸悶心跳極快,好像喘不過氣,快要窒息,有瀕死感,馬上送醫院急救,結果到了醫院,卻平穩下來了,什麽也沒查出來。這也不是裝的,是真的要死掉的感覺。

另外,還有哮喘,高血壓,甲亢,喉部異物感,青光眼,弱視,耳聾等等,如果器官生物檢查確實沒有查出具體問題,那麽也需要考慮找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了解一下這些癥狀背後的心理因素。

抽動癥的孩子背後,往往是嚴厲的父母

由於小孩有抽動問題去就診的很多,很多人癥狀保留到成年以後也一直在,我一直想寫這個話題,又一直不敢寫,因為在工作中見到很多例子,讓人很心疼。

想象一下 抽動 這個動作,它有一個勢能是 「動」 ,同時有一股力 「抽」 把本來想要放出去的能量收回 。坐車的時候你一定體驗過剎車,如果頻繁的一會開一會剎,看起來就好像在「抽動」。

抽動的具體表現可能有很多,比如眨眼睛,抽鼻子,抽嘴角,以及常見的鼻炎,哮喘,也可以從形式上理解成上鼻子,喉嚨在抽動。這些表現,到底是要把什麽動能給抽回來呢?

現實中這種一拉一扯的動力可能很復雜,在文中,我只能最簡而化之的舉例, 僅僅是舉例,不能代表你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情況,具體請和精神科醫生以及心理咨詢師討論,每個孩子可能都不一樣

抽動癥的孩子背後,常常會有嚴厲的父母,不停的告訴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 比如眨眼睛,媽媽說,註意力要集中,不能東看西看,但是小孩子就是想東看西看啊,好奇啊,有探索的欲望啊,但媽媽說這是不對的,不能看,所以眼睛要剎車,表現出來眨眼睛。又或者爸爸說,男孩子,不準哭,太丟臉了,所以,本來要哭出來的眼淚,硬生生抽回去,不給出來,可能也表現出來眨眼睛。

又比如哮喘, 家有哮喘的孩子的媽媽,通常都非常關註孩子 ,生怕冷了熱了哮喘發了,不能去這裏空氣不好,不能去那裏和其他小朋友玩會感染細菌,孩子表面上配合服從,因為任何的反抗都是無力的,媽媽會責怪孩子,怎麽不聽話,身體不好還要亂跑,所以 孩子不讓自己亂動亂跑,心裏面可能在咆哮,媽媽走開別管我,咆哮不出來,又要剎車,一剎車,表現出來就是喘

成年人對抽動有一個比較官方的名稱,「 汙言穢語癥 」,就是有些人好像喉嚨裏一直咕咕的有聲音,也不知道在說什麽,或者可能會無意識的亂說一些罵人的話,與這個名稱紊合,這類癥狀的背後可能是長期被壓抑的,不能順利被釋放出去的憤怒情緒所導致的。

「暴食」,是為了填補愛的匱乏

大家估計都聽到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事情是一頓烤肉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的話,那麽兩頓。」,古話說,民以食為天。吃最大,吃,才可以活下來。

想象一下一個小嬰兒正在嘶聲力竭的哭喊,想說卻無法言說的痛苦,是餓了?冷?痛?不管是什麽,一個溫柔和平靜的媽媽把嬰兒抱起來,乳頭把塞到嬰兒嘴裏,很快,嬰兒平靜下來了。

即便,媽媽可能沒有奶,或者媽媽不在身邊,塞一個奶嘴,嬰兒也能得到安撫。也許嬰兒本來就不是真的要喝奶,它只是要一個乳頭和自己連結,讓自己覺得自己和媽媽在一起,這種感覺,讓嬰兒感到安全和平靜。

所以, 吃對於生命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果腹,吃下去的是物質上的食物,也是精神上的食物 ,甚至,在物質條件完全得到滿足的客觀情況下,吃代表的更多是精神上的需要。

你吃一頓饅頭白水也能飽,為什麽要去排幾個小時隊去吃網紅餐廳?精神上的愉悅不是饅頭白水可以滿足的。排隊過程所帶來的體驗,比如閑談社交,刷手機,黃牛經濟,吃好了覺得不過如此,再吐槽一頓發票圈獲得無數點贊的爽快,饅頭白水都給不了啊。

上面這些,都是挺正常的吃,有益身心健康。還有些吃,我們知道沒必要,甚至有害,還是要吃,戒不掉。比如 咬手指 咬鉛筆頭 吸煙 酗酒 暴食 厭食 等。吃,出了什麽問題?

再想象一下嬰兒和媽媽,嬰兒在哭鬧的時候,渴望一個平靜溫柔的媽媽給自己安心的感覺。

如果媽媽本身是焦慮不安,擔心嬰兒難以撫養,擔心自己做不好自責內疚,當媽媽是這樣的狀態和嬰兒連線的時候,嬰兒得到的不是平靜溫暖安心的滋養,嬰兒得到的是焦慮害怕自責的「毒奶水」。

如果嬰兒長期處在這樣的「毒奶水」的環境中,嬰兒雖然喝到了物質上的奶,不會在身體上死去,但是它可能會在精神上「中毒」,它可能會建立起一個扭曲的世界觀,因為在嬰兒時期,媽媽就是嬰兒的天,媽媽就是全世界,媽媽是「有毒」的,所以世界也是「有毒」的。

生命是有自我保護的本能的,當世界是有毒的,好像要傷害自己的時候,而我又不能不吃,不吃會死,但又不好吃,吃下去也很難受,這件事情就變得很糾結很難處理。所以,嬰兒可能會把憤怒發泄到乳頭上,這個乳頭,她給我提供了有毒的乳汁,所以我咬乳頭。

長大了,上幼稚園了,媽媽不在身邊,咬安撫奶嘴,咬大拇指,咬鉛筆頭,一切近在咫尺的替代品都是乳頭的象征。每當孩子感到焦慮,需要得到安撫的時候,就想要一個「乳頭」來安撫,可是這個乳頭又是糟糕的,壞的,讓我生氣,讓我中毒的,所以,我又要咬死它,折磨它。

可是對嬰兒來說,明知乳頭有毒,但是又不能沒有乳頭,因為乳頭是自己和世界唯一的連線,如果沒有乳頭,一個人在那裏孤獨的嘶聲力竭的哭喊,是更加讓人無法承受的恐懼,所以,哪怕乳頭有毒,我也不能沒有。

一個成年人 ,當他感到焦慮不安痛苦傷心等等,他又覺得很難說出口,也怕別人為自己焦慮擔心,也會內疚給別人帶來了焦慮擔心,或者也覺得說了也沒用,別人很難真正理解自己幫到自己, 他需要一段親密關系的安撫,需要平靜溫暖的滋養,現實中沒有,那麽吸煙喝酒甚至吸毒可以代替一部份,雖然有毒,但好過什麽都沒有。

所以,去單純的指責一個無法戒煙戒酒戒毒的人,說他沒有意誌力,是很殘忍的。當一個人已經虛弱到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跟他談意誌力是很困難的,能活下去就是好的了。

煙,酒精,毒品,經過一段時間的身體代謝,這個過程可能很快,也許幾個月的控制,透過醫學檢測就可以發現,物質成癮其實已經消除,身體本身其實已經不需要,但一旦不施加控制,依然很難戒掉, 有一個詞叫做「心癮」,這不是身體需要,是精神的需要。

所以出了戒毒所復吸的比例非常高,不是戒毒沒做好,也不是這些人不想好,而是這些吸毒者本身的生活環境真的太困難,親人的冷漠,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敵意,讓他們無法獲得可以替代毒品的心理上的滋養和慰藉。

暴食癥 背後的心理動機,可能是極度極度的愛的匱乏,需要大量的報復性的兇猛的吃來填補,可是這樣吃本身,又讓暴食者自己對自己極其厭惡,所以暴食者常常又在吃完之後催吐,把吃下去的全吐出來。 這樣反反復復的又吃又吐的糾結和痛苦背後,是心理上的嘶聲力竭的掙紮。

如果這些掙紮都沒有,都喚不起媽媽對自己的愛,那可能真的會讓嬰兒陷入絕望,活著太痛苦,不如死了吧。不吃,就可以死。

所以,在精神科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不是抑郁癥,而是厭食癥。

抑郁的人,可能還在掙紮著想活,透過各種扭曲的表達想要別人看見拯救自己,而厭食癥,不吃,真的會餓死。

「健康」是從滋養的關系裏長出來的

寫到這裏的時候,我自己也覺得真的很難受,本來只想說說各種形式的表達,沒想到越寫越深,越寫越多,還有很多癥狀沒寫完,今天先到這裏。我需要去滋養一下自己,好好吃一頓,才能寫下篇。

上述的各種癥狀,軀體病痛,抽動,和吃,追根述源, 都能夠找到一些在生命早期的,扭曲的母嬰連線,在這樣的原初刺激下建立起來的和世界的原初連線,是很難被修正的。

嬰兒的全部世界就是媽媽,嬰兒只學會了媽媽應對世界方式,焦慮、抑郁、自責、小心謹慎的方式,所以嬰兒到孩子到長大,他看待世界的方式,本身就是帶著濾鏡的媽媽的方式,哪怕別人告訴他,這沒什麽大不了的,沒什麽好擔心的,沒有人會在意啊,他也是無法看見、無法聽見、無法相信的,因為在他的所有經驗裏,媽媽就是一點點風吹草動就很緊張,媽媽就是一臉的焦慮擔憂,媽媽就是分分秒秒都在意著自己的一舉一動,他只學會了這個方式。

所以,心理學分流派,比如認知、比如行為, 對於那些最初和媽媽關系挺好的,心理層面比較成熟健康的來訪者來說,是有效的 ,而且會比較快,因為進入一個新環境,他學習一些新方法新認知,培養一些新行為,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因為他們人格的基礎比較紮實牢固,吸收一點新東西不至於讓自己原本的世界觀坍塌,這時候他們也願意去接受新的東西。

而對於那些風吹草動就敏感的來訪者來說,灌輸這些認知和方法,可能極大的威脅到了他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看似堅強實際卻脆弱不堪的外表 ,任何改變對他們來說都是有風險的,都是值得懷疑的,帶著懷疑的濾鏡去看這些認知和方法,因為他們本身就不信,當然也幾乎是做不到的。

對於敏感的來訪者而言,他首先需要的是不毀掉他過去世界觀的方法,不是去糾正他的想法不對, 因為他已經經歷了無數人跟他這麽說,從小到大媽媽就在說,你不對,你這樣不能適應社會,你這樣做有危險……

精神分析的咨詢師做的是, 給他健康的奶水,給他一個平靜安寧穩定的環境支持 ,就好像一個溫柔的媽媽安撫焦躁的嬰兒,媽媽會對嬰兒說: 「哦哦,寶寶餓了,寶寶哭了,寶寶難受了,沒關系,媽媽抱抱……」 而不是說: 「不許哭,不許鬧,不許難受。」

當精神分析師允許咨詢室中的來訪者哭鬧不安和焦躁,而不是著急想讓他不哭不鬧的時候,其實來訪者就得到了滋養 ,他慢慢就會吸收咨詢師的平胡穩定安寧,他慢慢也會學會像咨詢師那樣看待世界,他慢慢吸收了新的健康的奶水,慢慢變成一個健康的人。

這個過程很長,很慢,咨詢師會反反復復被來訪者挑戰和質疑,因為把來訪者體內的迴圈幾十年的毒奶水替換成好奶水,真的不容易。 關系的培養,會比學習一個新知識和新技能慢一些,但是,會更深入,會讓基礎更紮實,可能表面上看不到太快太明顯的變化,但是,會變好的

心理學是科學,不是管理學,不是玄學。做心理咨詢,你不是有病,而是探索一下你從來不知道的真實的自己。

(點選作者名片,檢視更多丁潔薇咨詢師內容)

表白暴力 | 男性凝視 | 無性戀冬季抗抑郁 | 床戲指導員 | 智性戀社交ghosting | 微笑抑郁 | 辨識PUA
這世界太喪了,我們想做點治愈的事兒。 點選名片,讓我們陪著你↓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是一個引領自我探索和成長的心理健康服務平台,我們提供高品質的科普內容、心理課程、心理咨詢服務,給你向內生長的力量。

「簡單心理」成立於2014年,是國內領先的一站式心理健康 服務平台,只提供高品質的心理健康服務。 找專業心理咨詢師 ,來簡單心理。

想尋求心理服務,卻不知如何選擇?試試「心理評估 」服務,請戳「https:// jdxli.com/161YpP 」。 專業心理評估顧問幫你梳理困擾,並量身客製心理健康方案,按需推薦匹配你的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