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分,是中國農民豐收節。而每年秋分前後,認養一頭牛九大奶牛牧場都會共同忙碌著一件大事: 地裏的青貯玉米陸續成熟,等待收割 。
包含玉米穗在內的玉米植株,全部被收割下來,再經過切碎、加工、發酵,就成了青貯飼料。冬天來臨時,它們是奶牛的上好飼料。
秋分時節,青貯玉米迎來了收割時刻
今年9月陰晴不定的天,總會猝不及防地來一場雨水,給收青貯平添一份阻礙,但幸好經歷了幾年的收青貯鍛煉,認養一頭牛團隊的經驗已非常豐富。
早在幾個月前,他們就準備了幾套預案,從天氣的預測、運輸時長監測到把青貯飼料送到牧場,整個過程基本實作全程可控的高科技、數智化操作。農戶們只能看天幹活、看天收成的日子逐漸成為過去式。
認養一頭牛牧業中心采銷副總監邢帥預計,今年收貯量預計能達到67萬噸。一收割完,它們就會被運往認養一頭牛的各大牧場進行卸貨和壓窖處理,農戶們不用再去愁銷路和價格。
2018年,中國農民豐收節設立,這是第一個專門在國家層面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自它出現,鄉村振興這顆種子也慢慢落到了每個人心裏。
6年過去,這顆種子如何生根發芽,成長勢頭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或許豐收節前夕的這場青貯收割盛會是一個很好的側面:農戶、村集體、企業、經紀人、高科技緊密連結,一條以「養牛」為中心的特色的聯農、助農之路徐徐展開。
從產業的前進演化開始
「我們國家這麽大,資源這麽豐富,怎麽可能產不出更好的牛奶?」
一次專門奔波到外地為孩子購買國外品牌的奶粉後,徐曉波向自己發出了強烈疑問。那時,他還是一名地產商人。
行動者也從不缺答案,徐曉波的疑問沒有僅停留在語言上。在那之後,他帶領團隊走遍全球7個國家100多個牧場。關於那個疑問,終於有了肯定答案。
一杯好牛奶,一步步往前溯源,歸根結底要從第一產業端養好牛開始,產地是決定牛奶品質的重要因素,而中國地大物博,最不缺的便是優質牧場和飼草。
於是,2014年,徐曉波徹底轉換身份做一個「養牛人」,立誌養好一頭牛。也在那一年, 他在河北衡水故城縣建立了認養一頭牛的第一座牧場——康宏牧場 。
只有牛吃得好,才有可能保證它產出的每一滴奶的品質。故城縣地處南北緯40-50°區間的「黃金奶源帶」,自古以來,以種植業見長,是玉米和苜蓿的主要產區。而玉米青貯和苜蓿青貯也是牛飼料中占比較大的兩塊。
牧場一落地,認養一頭牛就十分清楚,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下養牛、生產牛奶,最好的方式便是聯通產業的上下遊,讓優質的農業資源在產業鏈中迴圈流動起來。
一來,這可以保證青貯的品質和穩定供應,提升牧場奶牛的產量和原奶的品質。再者,它也希望互惠互利,以自身業務帶動農戶增收創收。
認養一頭牛到來之前,當地農戶雖然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卻始終為價格、銷路懸著一顆心。棉花價格低了,種玉米,玉米價格低了,種苗木……年年種,卻很難每年都有個好收獲。難以靠農業獲得穩定收入,很多人只能背井離鄉,靠打工養家糊口。
然而,盡管懷著赤誠的助農心態,有意和當地農戶簽訂穩定的產業訂單,但彼時的認養一頭牛初出茅廬,和農戶彼此還未熟悉,如何取得大家的信任,建立深度配合是個問題。
而且為了養好奶牛,認養一頭牛幾乎對每個環節都設立了嚴格的把控,牛的飼料,自然更是要達到高標準。
青貯的粉碎長度與籽粒破碎度也是關鍵
邢帥向記者介紹到,「首先我們要求要用國內甚至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收青貯裝置,以保證青貯的粉碎長度和籽粒的破碎度。並且地塊不能有病蟲害,玉米葉子不能有銹病,玉米棒子的長度必須大於20公分,以保障青貯的幹物質和澱粉含量在32%-34%」。
如此種種要求,對還沒嘗到產業聯動甜頭的農戶而言,都成了他們搖擺不定的因素。
以高標準驅動產業
這個磨合期並沒持續太久,認養一頭牛康宏牧場場長韓純剛說,大概過了一年左右,就受到了越來越多農戶的認可。
這一年,認養一頭牛自己率先做出了示範。他們先找到當地有集體化作業的農戶,以土地流轉的方式承包農戶的土地,然後自己先小規模地按照高標準種植並收割了一輪青貯。
這個模式下,青貯品質和價格都相應地得到了提升。而且牧場運轉起來後,畜禽糞便也能以有機肥的形式還田,增加地力,提高畝產,促進產業鏈向迴圈永續的方向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認養一頭牛內部還有個默契,他們優先扶持當地的糧食品種,不破壞土地原有的經濟作物模式,保證不影響農戶的後續種植。
這樣一來,農戶不用承擔風險,又能親眼見證高標準種植青貯玉米的實實在在好處。
故城縣西曹官村村民高振亮以前因為怕沒有銷路,家裏只種了十幾畝玉米,和認養一頭牛合作後現在種了500畝玉米青貯,相比於以往賣玉米棒子,今年每畝可以增收200元,這樣算下來今年可以多增加10萬元的收入。
「認養一頭牛」優選長度大於20公分的玉米棒子
例項是最好的說明,「我們做完以後,他們不僅適應了,甚至主動跟著做。後來我們每年收青貯玉米的時候,當地老百姓都會提前來問,主動要簽訂青貯收購的合約」,韓純剛說,其實農戶們很靈活,一旦理解到這種模式能帶來一舉多得的好處,不用過多解釋,他們就會行動起來。
今年,認養一頭牛合作的農戶已經放射線河北、山東、黑龍江、吉林等地區。
但產業的前進演化還遠未停止。為了不斷提升奶牛的口糧品質,這幾年青貯收割的整套流程也開始變得越來越智慧化、數位化、高效化。
邢帥特別提到,「我們有個青貯數智化收貯系統」,機器在哪塊地收、當天有多少割台、機器的車牌號等指標都全程可追溯,所有數據在系統裏一目了然。
依靠這套數智化系統,今年他們又把青貯從田間地頭到牧場的運輸時間縮短到4小時。 跟運輸搶時間,是為了防止青貯在運輸中二次發酵,影響牛采食的口感 。
而這僅僅是青貯到牧場前數智化升級,實際上,後續的檢測、壓窖、儲存和添加菌劑等一系列操作過程,也都是在龐大的資料庫及高科技基礎上去完成的。
依靠數智化系統,青貯從田間地頭到牧場的運輸時間被縮短到4小時
換句話說,從田間地頭到青貯飼料被撒料車撒到牛嘴裏,每個細節和環節都在精準把控當中。而這能直接提升奶牛的產奶量和原奶品質。並且反過來,它會繼續反哺當地農業。
並且,隨著這一套高標準、數智化的操作不斷成熟和套用,認養一頭牛牧場也在帶動著周邊農業在無形中轉型升級,融入更長的產業鏈,與更大的市場連線起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當新事物進來的那一刻,其實變化就已在發生。
認養一頭牛主動透過土地流轉進行示範種植後,不管從利潤、收入增長,還是產業的長期效益看,當地百姓都實實在在見到了甜頭,他們陸續開始行動起來。
進到當地的第二年,韓純剛就觀察到, 「青貯經濟」很快就開始萌芽了 。
沈士明就是「青貯經濟」中的一環,從2015年起,他和認養一頭牛合作,如今做青貯玉米供應商已經9年,在企業和農戶之間起著上下聯通的作用。
為了提升行業和牛奶的品質,認養一頭牛收購青貯玉米有嚴格的標準並且還在不斷調整精進,落到具體的種植上,農戶則需要學習很多技術和種植知識。然而,由於合作規模越來越大,散戶越來越多,企業與農戶一一對接也變得不現實。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間經紀人,沈士明就可以發揮很大作用。選什麽地塊、什麽時候播種、如何進行水肥管理、什麽時候得休耕養養地力……青貯相關的技術服務和種植指導,基本被沈士明這樣的經紀人包攬。
換句話說,當地農戶不僅僅只能靠種青貯,等著企業來收青貯賺取收入,他們還自發圍繞青貯,發展出了更多職能和就業機會。
10年前第一座牧場一落地故城縣,認養一頭牛就開始了助農行動,但那時還主要以扶貧建檔、物資幫扶為主。經過這麽多年的堅持和探索,簡單的物資扶持早已成為過去式。
相反,他們意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產業進來時,其實當地人對經濟發展有很強的敏感度和靈活性,雙方可以逐步形成平等的合作關系,互相激發自主性,激勵彼此升級發展。
拆解來看,認養一頭牛對收青貯的嚴格標準,會要求農戶不斷提升產業品質。相比以往,農戶可能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智慧,但相應地,企業也以高質高價回饋他們,帶動增收。
長遠來看,農業不僅會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轉型升級,也會與產業繼續碰撞聯合,迎來新的機遇。
這套 「企業+基地+經紀人+農戶」 的聯農、助農模式不止在故城縣實踐,認養一頭牛在河北、黑龍江、山東、吉林等地相繼建立了9座現代化奶牛牧場,2座數智化乳制品加工廠;同時還在全國擁有4座肉牛牧場和1座數智化肉牛屠宰加工工廠,它們都在借鑒這個思路,與當地農戶共同探索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田間地頭外,更多可能
聯農、助農的觸角,正從田間地頭,延伸至更廣闊的地方。
根據最新數據統計,認養一頭牛康宏牧場的本地員工已達到約90%。擠奶工、駕駛員、獸醫、會計、繁育等各類工種都向當地人開放,收入基本都在當地水平前列,他們不用再背景離鄉就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場長韓純剛特別提到,「我們希望做到技術賦能,將來無論走還是留,他們都有一技之長。」 1992年的李曉寧,就在家門口的牧場找到了能傍身的手藝。
他坦言,「之前我是做醫藥推銷的,考慮到以後的出路,覺得還是得學門手藝,就來學獸醫了」。
雖然不是獸醫專業出身,但牧場有經驗老道的老師傅帶,他可以從學徒做起。大概用了5年左右,李曉寧早已出師,成長為獸醫主管後獨立管理整個牧場的獸醫工作也有三年以上的時間了。關於養牛的知識,他如數家珍。
不過,和傳統獸醫不同,除了要掌握牛的各種生理健康指標知識,在康宏牧場,李曉寧還能接觸到養牛專用的數據軟體系統,學習如何科學化養牛。
為了保證每一滴奶的安全和品質,數智化意識幾乎覆蓋這裏的每個環節,甚至細化到每頭牛都有一張「身份證」。
李曉寧說,牛的每個生命周期都有精確的檢測,它們會匯總到一個數據平台上,他可以隨時檢視它們的狀態。什麽時候驅蟲、什麽時候配種、產犢、有什麽發病史……每頭牛的狀況,他密切關註著。
做久了,李曉寧對養牛也多了幾分別樣的認識。以前總以為養牛很枯燥、沒意思,但實際上養好牛並不容易,涉及很多專業技能和數位化科技,他說「應該年輕人多來看看,學習這些新東西」。
事實上,這幾年這些工作都在推進中。據韓純剛介紹,認養一頭牛牧場、工廠裏半數以上都是90、00後年輕人。不止獸醫,他們還在各個崗位上承擔重要工作,不論管理還是技術方向,都有完整的職業發展渠道。
認養一頭牛牧場、工廠裏半數以上都是90、00後年輕人
以胚胎移植技術為例,從當地找過來的員工可以從繁育學起,能力到達一定水平後,就有機會轉去做胚胎移植。目前,在認養一頭牛的培養下,已經有當地員工掌握了這項技術。放在全國範圍內,他們都算得上緊俏的人才。
截至目前,單單在故城縣,認養一頭牛就消化玉米超過10萬畝,也積極聯動農戶並與農戶簽訂產業訂單,帶動他們增收致富。
與此同時,它還在不斷拓寬著農業的邊界和想象力,透過創造就業新崗位,培養新人才,建立數智化養牛模式等方式,為農業積蓄和註入更多新鮮的能量,建立長效的造血機制。
到今年,認養一頭牛正好發展到十年。 這十年,上端聯系著萬千農戶,帶動他們增收致富,下端又憑借高標準產品,緊密連結著4300多萬使用者 。幾乎在每個環節,認養一頭牛都自覺交出了一份對使用者負責的答卷。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平台立場
作者 | 姜蘇仁
統籌 | 楊 菁
排版 | 拼 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