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2022:關於下一代網路的思考

2021-05-10心靈

新網路 vs 舊網路

一個例子是大哥大:當年買了大哥大的人,雖然很貴也很重,但是還是覺得自己很有優越,並且真的用的起來,原因是座機網路的存在,使得任何一個大哥大新使用者,不需要知道誰還有大哥大,因為撥打座機也能通話,也能實作溝通目的。另一個例子是Facebook,如果沒有校園信箱和email網路,Facebook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和啟用也會非常困難。那麽下一代網路,是不是也會和現有網路有著某種關系呢?就如同沒有3G網路就難有微信,沒有4G就難有抖音快手一樣,我們要思考和預測是,怎樣的生產力基礎設施,會帶來怎樣的變化和機會。

網路的價值

一個網路的誕生,是基於成熟的生產力基礎設施。而一個網路的價值,來源於網路中的節點與節點的連線關系所帶來的生產力增值。這似乎是一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正迴圈促進過程:新的生產力誕生新的生產關系,新的生產關系反過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為什麽有的網路價值高,有的網路價值低,單純做匹配的網路(比如陌生人交友,新聞閱讀)價值相對低,而能夠產生協作的網路(比如IM通訊,視訊會議)價值相對高,如果又能匹配又能協作,則價值最高(比如IM朋友圈,視訊社群)

心理世界 vs 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是因果關系嗎?非也;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是毫不相關的嗎?非也;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是同一的平行世界。

GENE vs MEME vs TREME

人類的特殊之處在於能夠不斷更新生命的形式和載體,從GENE到MEME,不依靠基因而是靠模因來演化,勞動(創新)並不創造人,模仿(學習)創造了人,MEME成為更高效的前進演化;生命的載體,不再是DNA,而是大腦;文明(人類求存的競爭模式)的傳承是法則而不是肉體;大腦也不一定是最終的載體:機器用一切方式來使人類給它插電和更新換代;從機器的角度來看它們的繁殖,從5000年前到現在,機器的繁殖數量已經遠快於人類的繁殖;人類早已被機器的繁殖需求所俘獲了;只是人類還在用是否有情感和智慧程度衡量機器的水平,但是沒有發現,我們已經無可自拔的在為他們的升級和增加而服務了;文明是可以超越物種而存在的。(無盡的算力,儲存和壽命)

分工效率 vs 協作共識

分工能夠提升效率,但是效率提升在沒有新的機制下,是邊際遞減的。這也是內卷一次的由來,其定義是「沒有發展的增長」,即在小農經濟體系下,分工帶來的效率提升有極限,100人每個人產出100等於10000,但是500人每個人產出50等於25000,看似25000大於10000,但是人均產出少了,每個人變窮了,這就是為什麽最終美團和滴滴大盤都在增長,但是外賣小哥和專車司機覺得錢越來越難賺的原因;協作能夠創造新的共識,但是協作的過程看似低效和冗長的;如果只有分工而沒有協作,人類無法創造,社會也不會進步,新的價值體系也無法誕生。

人工智慧 vs 區塊鏈

人工智慧目前在解決分工效率問題上非常顯著,但是在促進協作和共識方面是下一步探索的方向,如果演算法只停留在解決feed推薦引擎的角度,那麽反而正在加劇人們的分化而不是凝聚共識;區塊鏈在達成被動的數百萬台機器之間的協作和共識方面非常現實,但是在效率和分工方面是下一步重要的探索方向。本質上兩者都是基於算力發展的演算法實作。機會是不是來自於更能促進協作的效率演算法(比如AI NPC)和更高效率的共識演算法(比如flow)呢?

機器人 vs 老年人

當我們投資於更多機器人和自動化計畫的時候,也意味著更多的工種會消失,更多的人會失業;而同時,當我們投資於更多醫療創新計畫的時候,也意味著人們會活的越來越長;又失業,又長壽,這個世界將會多出來更多的時間?無聊,缺乏成就感,將為成為這代人的主流,而我們將這些時間都交給刷朋友圈和刷抖音快手嗎?互聯網時長已經7小時了,這些app的時長已經100分鐘以上了,我們還有更多時間這麽做嗎,我們還有更多意義這麽做嗎?註意力販賣是否接近極限?

生產 vs 娛樂

縱觀歷史,純娛樂的產品的使用者規模,是明顯小於兼顧生產和娛樂的;純娛樂比如主機遊戲機,電影院;兼顧生產和娛樂的比如電腦和手機;這裏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曾經的電視,我的理解是,電視在其鼎盛時期,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傳遞知識和凝聚共識的一個主要介質,比如新聞聯播,比如評論節目,比如紀錄片等,看完電視之後,人們會在工作場所和茶余飯後對電視節目和內容進行討論和辯論,其本質上也是一個大型社會協作平台;而當如今獲取新聞和發表評論的主戰場被新聞推薦和社交媒體取而代之之後,電視只剩下了娛樂,並且也只剩下螢幕足夠大這一優點了。

註意力 vs 能力

騰訊和FB的不同,FB是一家販賣註意力的公司,而騰訊是一家販賣能力的公司。販賣能力的公司,或者說具有賦能性質的公司,這也是為什麽騰訊投資深入到產業的方方面面,而FB並沒有這樣的投資布局。販賣能力的平台,具有更強的生命力,這也是為什麽微信在中國可以覆蓋全年齡使用者和大部份所見即所得的場景,而FB需要四個app做不同事情並且主戰老化嚴重,且一直無法有效壟斷使用者通訊錄聯系人的增加。從私密保護和數據安全的角度,是不是販賣能力的公司更有未來呢?

沈迷 vs 上癮

上癮的的正反饋來的最快,但是邊際滿足遞減振幅很快,意識的控制是被動的,且容易產生負罪感;沈迷能夠不斷的創造不同層級的滿足感,意識的控制是主動的,且能夠產生幸福感,但是沈迷是有難度的,甚至是短期內沒有正反饋的,比如健身,比如修行,比如解題,比如寫一本小說;沈迷是創造的基礎,創造帶來人類文明的進步;如何才能有最優的沈迷體驗呢?核心在於如何解決短期正反饋的來源?(比如如何在健身這件事情上解決短期正反饋的問題,那麽中國每個月健身APP的活躍使用者或許能從5000萬人提升到數億人都有可能)

碎片化時間 vs 非碎片化時間

碎片化無法產生「心流」的幸福感,而我們的時間越來越被碎片化時間所占領;每人每天開啟微信的次數平均是50次,開啟抖音快手的次數平均是20次(算上微博的10次和淘寶的5次,以及其余套用的10次左右,那麽總次數要接近100次)3G和4G年代的主流網路幾乎都是碎片化的時間占有;過去幾十年的時間,中國的抑郁癥患者的比例是成倍的增長;非碎片化,專註和沈迷的體驗,相對被動的比如看電影,相對主動的比如工作,介於其中的比如在遊戲中的闖關,非碎片化的時間,是沈迷的基礎,如果人類要幸福和進步,那麽如何增加非碎片化時間以及提升這段時間的沈迷體驗,是最重要的

空間 vs 時間

將網路看作是生物,物種的前進演化會趨向於從低維生物向高維生物前進演化;這裏的維度,我認為主要是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衡量時間的的標尺是快慢和短長,衡量空間的維度是寬窄和深淺;並非快就是好,寬就是好;時空的升維,有點像往一個罐子裏倒水,這個罐子裏之前已經有石塊在裏面了,那就看這水能否滲透進去甚至融化石頭融為一體,只要這個新的網路在罐子裏的體積(時間*空間)比之前的網路更大,那麽就更有機會在高維度相容或者替代現有網路。

預測下一代網路的特性

  • 大機率是嫁接和得益於某個現有網路
  • 時間和空間的升維,大機率是空間升維
  • 大機率是賦予使用者能力的平台而不是純粹娛樂
  • 大機率是解決非碎片化時間內如何創造心流和沈迷的體驗
  • 大機率是借助遊戲化的方法論來解決短期正反饋問題和大規模制造成就感
  • 大機率是算力和演算法帶來更高效的協作與創新
  • 如果硬要扯Metaverse,我更傾向於認為它是人們對於下一代網路的美好想象的一個模糊定義,其實比如即時互動,物流和抽象空間層,賦予創造能力,大規模制造成就感,演算法和人工智慧帶來的協作和創造,這些都是目前大家在拼湊的來自於堡壘之夜,roblox,core,賽博龐克2077等等所謂Metaverse的元素和特性而已。

    VR或許是一種抽象出的空間維度,AR也或許是給物理世界加一個虛擬維度,NFT或者是在生產關系上的一些變化,Clubhouse或許是在即時的時間維度上的探索,這些都是一些可能性和探索角度。

    2022年,刀劍神域這部小說預測人類進入完全虛擬世界。其實都不用VRAR,當你看著微信開始打字的時候,你幾乎和這個物理世界的關系微乎其微,你的手指以幾乎沒有延遲的速度在輸出位元資訊;那麽,這樣的位元時間是多少了呢?7小時,這樣的位元空間多少了呢?任何有網的地方;除了睡覺的時間和沒網路的空間,人類已經接近一半的身子,埋在了虛擬世界的泥土裏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打算埋多深多緊罷了。

    (最近聽說了Apple年底可能發的MR裝置的可能性,欣喜之余,飛機上寫的有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