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北京明年將挖潛新建2.5萬個車位

2024-12-31心靈
以靜制軔是探索超大城市停車治理的有效路徑。今年,北京交通部門利用邊角空地、閑置場所新建一批停車設施,著力緩解居住區停車難。結合街區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充分挖潛居住區內部及外部閑置空間,中心城區累計挖潛新建停車位2.8萬余個。
據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明年車位挖潛工作仍將繼續,計劃采用新增建設、錯時共享、規範管理、智慧服務等手段,增加供給居住停車位,其中,挖潛新建停車位2.5萬個,新增有償錯時共享停車位1萬個,進一步緩解居住停車矛盾。
天壇北門停車場已經成為附近居民和周邊單位的「剛需」
現場探訪
胡同邊「立起來」的停車場
今年2.8萬個車位是如何挖出來的?北京青年報記者透過連日探訪了解到,各區結合自身現實多措並舉挖潛停車空間,一些試點計畫已經相繼落地。
今年7月,東城區天壇北門立體停車場正式投入營運。盡管投入時間不足半年,但這座停車場卻已經成為附近居民和周邊單位的「剛需」。
該停車設施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並有一處平面的停車區域。站在三層停車區,只見東曉市街胡同兩側都有機動車停放,車輛進出較為困難。「我們建設這處停車場主要是為了解決周邊居民的停車難題。東曉市社群內胡同道路未規劃車位,居民車輛均停在胡同路側,預計車位缺口250余個。金魚池小區車位缺口100余個。加上天壇公園北門的車位缺口,總車位缺口在400個以上。」東城區城管委停車管理科科長郭風林介紹,在東城區政府聯席會議上,屬地的天壇街道提出千葉大廈南側有一處原用於儲存應急物資及工程裝置用地,未得到充分利用,可改建為停車設施。
如何充分利用這處寶貴空間?如果建設為平面停車場只能提供四五十個車位,想要充分利用只能「向上」挖潛。經過「極限」設計,這座立體停車樓容納了228個停車位,同時安裝了26台充電樁、共40把充電槍供新能源車主使用。
郭風林告訴北青報記者,居民對停車場的建設營運情況極為關註。早在建設初期,居民就經常打聽停車場何時能夠投入營運。建成以來,透過社群宣傳、優惠服務等方式引導居民便捷停車,目前已經有68位元車主辦理了包月居住停車。
產業園區停車場實作「一場兩用」
位於朝陽區的和院文創園聚集了多家影視公司,且有多家餐館和咖啡館在此經營。此前因為沒有停車場,車輛亂停亂放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園區環境。「園區於2021年3月22日開園,入駐企業53家,開園時停車位僅有36個,處於嚴重匱乏的情況。
同時,園區北側為老舊小區,居民夜間停車極為困難。」和院文創園經理文慶林表示,為解決停車場問題,園區管理方向朝陽區交通委申請,將平面停車場改為立體停車樓,不僅滿足園區停車需求,還為轄區內的老舊小區居民提供包月車位。
走進停車樓,每一層均布局清晰。「停車場變為立體後,可提供122個車位,車位使用率非常高,每天上午11點左右就基本停滿了。此外,停車場還能為出租車及周邊居民新能源車輛提供充電便利,每月充電量在5000次左右。」文慶林說。
在海澱區,龍徽1910文化創意產業園也建起了立體停車樓。產業園位於玉泉路2號,由具有百年歷史的北京龍徽葡萄酒廠舊廠房改造而成,引入了展示體驗、消費娛樂、文藝活動等文化消費計畫。在夏秋季節時,豐富的文化活動讓園區人氣聚集,但也帶來了停車難題。
「原先此處是一個平面停車場,最多可停放幾十輛機動車,停車位供不應求,周邊車輛常常無序停靠在路邊,不僅在高峰期造成交通擁堵,也使園區形象受到影響,也影響到園區經營。」海國投集團下屬智享出行公司總經理何歡介紹,平改立後,停車場由一層變為四層,可提供292個停車位。沿著停車樓樓梯到達四層,園區一覽無余,實作了人車分離。「一般來說,大家都願意將車停在一層,但熟悉的人會特意將車開上四樓,冬日午後陽光將車曬得暖暖的。」停車場工作人員介紹,到了傍晚分時,在四層平台上,還能拍到最美落日,這份陽光讓四層停車位使用率大幅提升。
據悉,停車樓自今年4月建成以來,不僅為文創園提供便利,同時也為服務於周邊的玉海園五裏、蘭德華庭等7個社群居民提供了150個錯時共享車位,目前已簽約了29輛,工作日晚7點到次日早7點半,包括限行日,居民都可將車停在園區裏。
基層實踐
多區多措並舉擴充停車空間
在采訪中,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城六區均有停車場「平改立」計畫落地實施,在有限的空間內「向上」挖出更多空間。除了將現有停車場「平改立」是各區共同選擇外,利用邊角空地、拆違騰退用地等新建停車場也是多區積極采用的措施。
各區也結合自身情況,推出了多項個人化措施。如東城區位於首都核心區,平房胡同、老舊小區面積大,支路胡同空間狹窄,居住停車需求與停車資源分布長期不平衡。為此,東城區堅持「小型化、埠化、連鎖化」方式推進立體停車設施建設,緩解居住區停車難題。
東城區城管委停車管理科科長郭風林表示,堅持「小型化」,是為了嚴格控制規模,基本保持在當地現狀剛需停車的數量規模,不突破擴大,同時嚴控設施外觀、顏色和高度,降低對街區風貌的影響;堅持「埠化」,是為了方便進出,並引導胡同內停車外遷,集中停放;堅持「連鎖化」,是為了形成規模效益,將多處小型停車設施營運整合,吸引社會投資停車場建設。
海澱區則依托【海澱區鼓勵社會力量增加停車設施供給資金獎勵辦法(試行)】,由屬地街鎮吹哨,相關委辦局報到,召開聯席會方式,指導各街鎮積極透過邊角空地、拆違騰退用地等閑置場所,結合老舊小區改造等,適度設定臨時停車設施,推進停車位立體化改造工作,持續整合資源挖潛停車位。
深入挖潛空間資源中,海澱區城市管理委一直在努力探索各類試點計畫。海澱區城市管理委靜態交通科科長範大勇介紹,例如,在去年開展的【代征城市道路用地設定臨時停車設施試點指導意見】【海澱區背街小巷停車治理試點指導意見】等政策研究下,今年順利完成新興年代北側停車場、百勝村停車場的試點建設,大大緩解了新興年代小區及三虎橋南路片區的居民停車難問題。
朝陽區則采用新建停車場、現有停車場平改立以及推薦機關事業單位錯時共享停車位等措施深入挖潛停車資源。朝陽區城管委交通執行管理中心副主任李銘軒介紹,朝陽區利用疏解騰退空間、老舊廠房閑置空間、橋下空間等推進停車設施建設,本年度新增停車位4718個。其中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如關東店北街22號樓東側停車場、盛福悅停車場;利用老舊廠房閑置空間改造,如和院文創園停車場、老故事503文創園等。
石景山區龍徽產業園停車樓可提供近300停車位
三項措施破解本市居住停車難題
近年來,破解本市居住停車難題一直是交通部門持續推進的重要民生大事。「一邊是持續增長的機動車保有量,一邊是老舊小區車位戶均低配比,大家可以明顯感受到老舊小區停車難。」北京市交通委靜態交通管理處三級主任科員尹誌鑫介紹,近年來,北京市以「小區配建車位為主、路外公共停車場為輔、道路車位為補充」的思路,以加快停車設施建設、盤活路外停車資源、鞏固道路停車改革成果、推進智慧停車為主線,采用挖潛一批、共享一批、規範一批等措施,破解本市居住停車難題。
在挖潛建設方面,各區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街區更新等工作,因地制宜集約利用小區內土地和周邊零散、閑置用地,建設平面或立體停車設施,近年已累計增加了10余萬個停車位,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效。
在錯時共享方面,2019年,市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制定【關於推進本市停車設施有償錯時共享的指導意見】,明確透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個人參與的方式推進公共建築停車設施,在具備安全、管理條件的情況下實行有償錯時共享。「因土地資源不可能無限地滿足停車需求,所以把既有的停車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就顯得格外重要。」尹誌鑫表示,錯時共享停車服務讓居民多一種停車選擇的同時,又提高了停車場利用率,可謂一舉雙贏。目前,全市已累計提供有償錯時共享停車場900余個、停車位6萬余個。
在規範管理方面,2019年開始推進道路停車改革,在保障非機動車路權基礎上,共在1400余條道路上規範設定11.8萬個停車位,全部納入電子收費管理。各區結合實際累計為道路周邊符合條件的11.2萬居民車輛辦理了居住認證,在規範停車秩序的同時,進一步緩解居住停車矛盾。
尹誌鑫介紹,明年將繼續挖潛停車空間,預計挖潛新建停車位2.5萬個,新增有償錯時共享停車位1萬個,緩解居住停車矛盾。
朝陽區和院停車場徹底解決園區亂停亂放難題
精準服務
錯時共享車位可透過小程式預約匹配
好不容易挖來的車位如何讓駕車人「看得見、摸得著」,在停車前做到心中有數,無須到處徘徊?北青報記者了解到,2022年,市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北京市智慧停車建設推進工作方案】,從摸清底數、構建雲腦、設施改造、匯集數據、共享開放等五方面明確任務目標,同時,已會同規劃、住建等部門,組織區、街道形成全市停車資源「一張圖、一個庫」,將街區地塊與停車設施一一對應,實作停車資源底數清、情況明,為推進精細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據介紹,北京市交通委指導北京靜態交通投資營運有限公司開發「北京靜態交通共享停車」微信小程式,於7月1日上線執行,提供城六區全部錯時共享停車位資訊查詢服務,部份停車場可提供線上辦理共享業務,市民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按次或包月、是否充電等購買服務。同時,居民還可線上填報停車需求,說明希望停車場的距離、價格、停放時段等需求,透過企業平台挖掘商業合作、精準對接周邊停車資源。截至目前,小程式累計註冊20601人,收到3656條共享停車需求、匹配成功3154條。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劉洋 付丁
流程編輯:u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