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現在聚餐大多數都是吃的火鍋而不是炒菜?

2021-03-23心靈

這是因為中餐行業在退化。

火鍋越來越多,炒菜越來越少,這種趨向不是由顧客的喜好和口味推動的。你以為是顧客越來越喜歡吃火鍋,所以傳統中餐的空間被壓縮。其實恰恰相反,是因為火鍋店越來越多了,顧客可以選擇的空間越來越小。

中餐行業在退化,有一個原因:資本在餐飲業蠶食鯨吞,個體店越來越難存活。而資本追求的是標準化和快速復制,除火鍋以外,很少有中餐符合資本的標準;

還有一個訊號:廚師隊伍後繼乏人,面臨斷代。

七八年前我還在做高檔餐飲行業時,就已經發現這些苗頭了。

一個原因:資本追求標準化和快速復制。

資本對餐飲計畫投資的幾個要求是中央廚房、集中配送、半成品、可量化。具體來說:

  • 中央廚房、集中配送:集中加工,利用規模化降低成本,並減少各分店出品的味道差異;
  • 半成品:出餐速度快;
  • 可量化:菜品易於復制和遷移,口味和品控便於量化。
  • 這幾條要求一列出來,你就會發現只有火鍋符合條件。

    火鍋的技術門檻集中在鍋底和醬料上,這些可以透過免洗的產品研發或配方買斷來完成。然後透過中央廚房或中央加工廠來批次生產,集中配送到各店。

    當然,在海底撈入局以後,火鍋行業的競爭已經從鍋底延伸到食材供應鏈上。

    火鍋巨頭們把手伸向產業鏈上遊,建立起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供應鏈。利用集中采購、低成本、冷鏈配送擊敗個體火鍋店,讓供應鏈成為火鍋企業新的護城河。

    關於海底撈的經營秘訣,可以參考黃鐵鷹寫得【海底撈你學不會】。

    所有的這一切,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快速復制。

    資本可沒有興趣做小而美的美食店,那是文藝小資的理想。資本只想知道你這個計畫在3年裏能開多少家分店,達到多少個億的營業額,能不能取得強勢的市場占有率,幾年能夠上市,我結束時能不能獲得200倍的投資報酬率。

    只有標準化才能不依賴廚師的個人技術和經驗,才可以批次遷移和復制。

    你是一位國宴大師,但你一天只能炒50道菜,伺候3桌客人,創造2萬塊營業額,那我要你何用?

    就算再受顧客歡迎,但是無法擴大產能。

    國宴大師本人個人品牌的提升,對於企業來說還會形成不穩定因素。這是資本所不能容忍的。

    這樣的國宴大師對於資本來講,是限制擴張的「不利因素」。

    除非把他從廚房裏拖出來,變成吉祥物和代言人。那還能另當別論。

    你可以試著把這套理論套用在其他細分的餐飲市場上,你會發現這是普適的。

    比如火鍋的變種:烤魚,同樣不依賴廚師經驗,同樣可以把加工流程量化,同樣依賴食材供應鏈。

    再比如外賣平台,有一天我隨手一截,全部都是這款錫紙蒸雞。我沒有加任何篩選條件。

    因為這個雞符合標準化和快速復制啊。

    把雞用統一的調料包腌好,放進統一訂做的蒸櫃,用統一的溫度蒸制統一的時間,拿出來就是統一口味的蒸雞。

    然後起不同的名字,設計不同的VI視覺體系,找不同的招商團隊來做,快速鋪滿全國市場。

    這些料包的口味有多統一呢?統一到你可以在電商平台隨便買到。自己腌一下用錫紙一包,放在空氣炸鍋裏烤出來就是市售窯雞王的味道。

    我們以前的街頭巷尾,有各自不同風味的地方小吃。但是你看現在,濟南的芙蓉街、寬厚裏,成都的洛帶古鎮、重慶的磁器口、昆明的官渡古鎮、北京的鑼鼓巷,早已經被國足臭豆腐、烤鴨卷餅、圍爐鍋盔、海南鳳梨飯占領。全是加盟品牌,全是十八九歲高中輟學的半大小子在做。

    這些小吃只要有小學文化就能做,哪怕以前是通下水道的,只要按照這套標準程式,就能搞個門頭做餐飲。

    當然,口味也是同樣的難吃,畢竟都是拿谷胺酸鈉堆出來的味道。開不長久也是一定的。這就是為什麽步行街的小吃總是隔一段時間換一茬。

    這玩意兒和前些年的奶茶加盟一個道理。

    說到奶茶,是不是也符合標準化、原料統一配送、可以快速復制這幾個標準?

    以上是我們說的「一個原因」——炒菜越來越少、火鍋越來越多的原因。

    此外,中餐行業退化還有一個訊號,那就是——

    中餐廚師越來越少,後繼無人,面臨斷代。

    正經的中餐廚師培養周期特別長,從打荷到學徒、到幫師傅打個下手吊個湯,再到能獨立炒個青菜,能炒個肉絲蔬菜,能做硬菜。從四竈到三竈到二竈,最後做到頭竈大師傅,最有悟性的人也需要十年。

    如果是傳統粵菜領域,這個周期還要更長。

    而隨著國內物價、房價的上升,隨著產業布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廚師的薪酬條件正越來越失去吸重力。

    在10年之前,一個根正苗紅、有十幾年經驗的魯菜大師傅,薪資能到七八千塊。這個收入僅僅是炒菜哦,不負擔任何管理職能。

    再考慮到包吃包住,這個收入在當時是相當有吸重力的。畢竟那時候我這個酒店Hr的薪資才2000塊。

    十年後,我早已經改行,和那些廚師兄弟們斷了聯系。

    但好在短視訊APP有讀取通訊錄這種敗類功能,我由此「偷窺」到了廚師朋友們的職業現狀——

    普遍都已經改行。

    有的在做農機,有的做信貸。那些堅持餐飲沒改行的,多半都要背井離鄉,外出謀食。哪個城市的土老板又腦袋一熱投資了個山莊,他們就結伴去哪裏包廚房,混口飯吃。

    電力系統的後人普遍會學電力、考電力,最後進入電力系統;

    金融、油田、公務員,甚至我認識的很多醫學世家也在延續相同的路徑。

    只有廚師!他們的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學,哪怕去學汽配、搞汽車改裝,也不會再做廚師。

    大家都調侃「勸人學醫,天打雷劈」,或者「生化環材,四大勸退」,但其實在這些行業子承父業的例子一點都不少。

    比如我家裏有長輩做環境評估,博士生導師,有自己領銜的科研所,多年前再三勸我考他的研究生。

    我雖沒同意,但我身邊的同輩裏有很多人學了環境和化學,受這位長輩庇佑。畢竟再不濟,也是科研學術行業。

    而廚師這行呢,除非有道一招鮮的家傳菜能撐起祖傳老店的百年紅火,否則誰會願意自己的孩子再去受一遍廚房裏的煙熏火燎?

    正宗的中餐廚師越來越少,中餐廳自然也就越來越少。

    在諸位的理想中,那些碩果僅存的老師傅們的薪資應該會水漲船高吧?

    其實也並沒有。

    至於為什麽,因為離開這個行業已經多年,我也不甚了之了。

    後記:

    評論區有朋友認為,餐飲業流水線化、工業化的趨勢是進步的,是現代文明在改良愚昧落後低效率的傳統中餐。

    我無言以對。

    資本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我們享受到的手機、汽車、電視、冰箱都是資本帶給我們的便利;但是過山車一樣的股市、暴漲的樓市、日漸單調乏味的餐飲,這些都是資本的陰影。

    我認為既不要封「資」必反,也不要一味推崇工業文明。工業文明總體趨勢是進步的,但是工業化的煌煌鐵輪下,碾碎了無數脆弱的美好。

    而我們這一代人,未必全是工業文明的受益者。

    我在下面這個回答裏討論過城市化和工業化對日常飲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