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灣畫館再傳弟子張充仁,和同輩水彩畫家李詠森、謝之光、潘思同、顏文樑、汪亞塵、林風眠、李劍晨、張眉蓀、陳秋草、冉熙等共聚上海,占了當時中國水彩畫界的半壁江山,共同開創了中西合璧、各具特色的中國水彩畫,為中國水彩畫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他們是中國第一代水彩畫家,也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水彩畫大師!他們或畢業於上海美專,或畢業於蘇州美專,或畢業於新華藝專,追根溯源,這些美術院校的師承大都和土山灣畫館有關。
來土山灣博物館觀「西畫教育溯源——土山灣館藏水彩畫展」,繼續溯源中國近現代西洋美術在土山灣的傳承與發展吧。
張
充
仁
「土山灣二代」張充仁年輕時心心念念想進入土山灣畫館學習繪畫,雖然未能如願,但畫館畢業的優秀學生安敬齋、田中德和徐詠青等,或成為他的繪畫老師,或對他的繪畫進行過指點。因此,張充仁可以說是土山灣畫館的再傳弟子。離開土山灣後的社會現實遠達不到人生期望,他又遠赴比利時求學進行藝術深造,成就斐然。學成歸國後,他傳承土山灣畫館衣缽創辦充仁畫室,繼續傳遞藝術薪火。張充仁畢生致力於美術教育和藝術創作,在雕塑、油畫和水彩畫領域成就卓著,不愧為一代宗師。
張充仁
01
從土山灣起步
張充仁的父親自幼寄養在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曾跟隨木工間主任葛承亮學習木工和雕刻;母親則在徐家匯聖母院的繡品間工作。兩人成婚之後便生活在土山灣周邊的「五埭頭」,1907年生下了張充仁。張充仁自出生就帶著「土山灣二代」的標簽,他的成長也離不開土山灣這個「搖籃」。
張充仁4歲喪母即被寄養在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兩年後進入類思小學(今匯師小學)讀書。由於繪畫成績出色,張充仁深受土山灣畫館出身的校長田中德的喜愛和栽培。小學畢業後,張充仁進入土山灣照相制版部,拜畫館出身的安敬齋為師,除學習攝影制版技藝外,也跟隨安敬齋學畫。安敬齋嚴格按照畫館的規定,讓他從頭開始學習繪畫。安敬齋最初教他用毛筆在白紙上臨摹圖畫,之後改為臨摹鉛筆畫,還教他用木炭筆學習石膏像素描。之後進入水彩畫的學習,除了在室內進行靜物寫生,安敬齋還帶著張充仁一起去附近的龍華百步橋寫生。1924年,安敬齋開始教張充仁學習油畫,他讓張充仁反復看拉斐爾的作品並不斷臨摹,從而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21年在土山灣印書館照相制版部當學徒的張充仁(前排左二)
在土山灣孤兒工藝院裏,張充仁還有機會認識了很多大家,除了居住在土山灣、與張充仁有親屬關系的馬相伯,還透過安敬齋認識了當時已成為一代大家的徐詠青。在馬相伯的呵護下,在徐詠青的鼓勵下,張充仁暗暗立誌一定要學好繪畫,走藝術發展的道路。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郎靜山也在土山灣采訪安敬齋時與張充仁相識,日後對張充仁的事業亦有所幫助。
張充仁繪馬相伯照
在土山灣的這段時間裏,張充仁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也確立了人生的奮鬥目標,一顆藝術巨星即將從土山灣冉冉升起。
02
求學比利時
1928年,21歲的張充仁離開土山灣闖蕩天下。他在電影公司畫過布景,主編過【時報】的「畫刊」,卻始終覺得這些工作和自己的人生期望相距太遠。於是他開始為求學歐洲進行藝術深造的夢想四處奔走,並得到了很多貴人的幫助,如馬相伯老人,義父母譚容圃、洪璋夫婦,「中比庚子賠款獎學金」中方代表褚民誼,比利時駐滬領事館的艾思仁(Joseph Hers)等。1931年,張充仁憑著自己的美術天賦和優秀的繪畫水平,以優異成績考進了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高級油畫班,並申請到了中比庚款獎學金。這年8月,他離滬遠赴比利時留學。
張充仁赴比利時留學途經香港時
寄給田中德的明信片
張充仁在比利時求學拼搏整整4年,完成了自己定下的求學目標,在繪畫和雕塑方面獲獎無數,畢業時榮獲比利時國王亞爾培金獎和布魯塞爾市政府金質獎章。他繪制的油畫【涼風動蕩】,在1933年夏季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油畫風景賽上榮獲首獎,並被美院院長親自指定代表該院參加1935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對一個正在求學的外國學生來說,這是一項很高的榮譽。
張充仁作油畫【涼風動蕩】(1933年)
留學期間,張充仁還結識了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二人成為一生摯友。張充仁在埃爾熱系列漫畫【丁丁歷險記】的創作中多次相助,曾以「中國張」的形象出現在【丁丁歷險記】中,甚至連主人公「丁丁」的名字也出自張充仁之手。
【丁丁歷險記:藍蓮花】原版中出現「丁丁」的名字
03
充仁畫室傳承土山灣畫館衣缽
開風氣之先的土山灣畫館,不僅標誌著西方美術教育在中國的開啟,也揭開了新型美術教育方式——中國畫室教育的序幕。張充仁從小深受土山灣畫館美術教育的熏陶,長大後又直接受到西方美術教學的浸潤,對畫室教育的認識既有深厚感情,又有實踐經歷,因此,回國後辦一所畫室的想法油然而生。
1935年10月,張充仁從比利時留學歸國。次年2月,他即在上海舉辦了歸國藝術展覽。這次展覽共展出油畫、水彩畫、炭畫、泥塑、銅雕等作品80余件,8天展期共有4000余人參觀,其中有孫科、蔡元培、吳稚暉、吳鐵城、葉恭綽、梅蘭芳、丁悚、徐悲鴻、汪亞塵、劉海粟、潘玉良等眾多名家;展品售出了20余件,其中油畫名作【涼風動蕩】被孫科以750元高價買下。蔡元培為展覽題詞「精心果力」,徐悲鴻題詞「後起之傑,希望無窮」,劉海粟題「充仁兄能在大理石上表現人類的苦悶,能在顏色裏表現大自然的秘密」。張充仁歸國開展一炮打響,從此在滬上立穩了腳跟,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
歸國畫展大獲成功之後,張充仁立即投入充仁畫室的緊張籌辦之中。1936年5月,國內第一家集繪畫、雕塑教學和創作於一體的私人西洋畫室——充仁畫室,在上海盧家灣勞神父路608號(今合肥路592弄25號)誕生了。除了承接雕塑、繪畫業務,充仁畫室主要開展美術教學活動,采用和土山灣畫館相似的教材,以及因人施教、個別輔導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充仁畫室創辦不過年余,抗日戰爭就全面爆發了,張充仁在繁忙的創作和教學之余,竭盡所能地為抗戰吶喊。他創作了大量繪畫和雕塑,既傳遞了上海淪陷時期百姓生活的艱難,也宣揚了抗戰將士英勇戰鬥的威武陽剛之氣。淞滬抗戰期間,上海難民陡增,上海難民生產消費合作社發起文藝展覽會為難民募集生產基金,號召藝術家義捐義賣。書畫、雕刻、電影、戲劇等各界紛紛伸出援手,各推舉一人負責征求義賣作品支援難民,其中「雕刻由張充仁征求」。
張充仁繪油畫【惻隱之心】(1939年)
在土山灣畫館於1951年停辦後,充仁畫室依然吸引了不少藝術青年,一直堅持到1966年。充仁畫室前後存續長達30年,培養了300多位藝術才俊,其中不乏以水彩畫著名者,使得從土山灣畫館開始的水彩畫藝術得以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20世紀50年代充仁畫室師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