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楊珊珊:我的心理助人觀,「被打碎」後的叠代升級 | π言π語004

2021-04-21心靈

正文共:3000字左右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每當小D帶著困擾走進咨詢室,訴說著過往,尋求我的幫助,甚至哭泣著希望我給予指導時,我的腦子裏就像 有個算盤,珠子打得劈啪作響,高速運轉著各種理論來分析眼前這位急需幫助的小D,尋找著各種可能的解決辦法。

每每這樣的一次咨詢下來,我是極累的。更郁悶的是,小D似乎並沒有按照指導采取行為。

小D找我要建議,為什麽要到了又不用呢?

又累又無效的咨詢,讓我開始懷疑當初善於理解他人的自己哪裏去了,難道我的共情能力喪失了?

反復的挫敗後,我想也許我就是幫不上什麽忙。神奇的是,當我放下用力幫助小D的想法後,我的腦子清靜了,更能聽懂且更能表達清楚對小D的理解了,咨詢結束後自己很輕松,小D的反饋也好,甚至還有了改變。

我在欣喜的同時,開始思考這裏面 到底發生了什麽,是什麽促成了好的結果的產生。

01 怎樣理解當事人——問題視角or資源視角

在傳統的醫學、心理學模型下,當事人被定義為 「正常」或「病態」 ,定義為患有 「精神疾病」或「非精神疾病」

在此模型下,咨詢師是一個專家、權威、定義權力的角色,而當事人被貼上了「不正常」的標簽。

這種劃分標準似乎在說:「你(當事人)有一個使你與社會其他人所不同的病理,我們(咨詢師)用專業知識來幫助你克服這種病理,以便像正常人一樣活得有意義。」

一旦基於此視角,當事人的感受、想法往往被視為「病理性」的,得不到重視。

咨詢師也就無法看到當事人的生活環境的影響,無法真正共情到當事人所經歷事件的情緒,無法理解「癥狀」對於當事人的意義(這才是他當時有效的應對方式),更無法看到當事人的資源、能力和力量。

試想一下,一位當事人帶著以問題為中心的視角和自我認同進入咨詢室求助,他所關註的一切都圍繞著問題,他身邊的家人、朋友的眼中也只有問題,他的生活也圍繞著問題展開,這使得他深深地陷入他原本想要解決的問題當中。

如果咨詢師的「診斷」、解釋或者分析也告訴當事人他有問題,這其實並不能真正幫助到他。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是這麽和他說的,如果有用的話,那他為什麽要來求助咨詢呢?

換而言之,當事人的問題正是他在生活中做出的「最佳選擇」,也是他努力地表達,是一種資源。

就如一個抑郁的孩子,自從得知他的抑郁後,原本整天爭吵,甚至打算離婚的父母把精力都放在他身上,抑郁就是這個孩子當時做出的「最佳選擇」。

作為咨詢師,要理解孩子的抑郁情緒,更要看到抑郁背後他為了維護這個家所做的努力和犧牲。轉換了視角,抑郁不再是要被解決掉的「問題」,而是他的表達,他的資源。

說到這,我忽然想起來, 【資源優勢取向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 的課程上,美國堪薩斯大學段昌明教授曾參照馬丁·路德金的一句話: 「黑暗不能驅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 ,讓我再次想起中國的太極圖,當我們過度的關註問題,資源會被忽略。

而當我們聚焦於當事人的資源優勢,看到當事人過程中的努力,發掘當事人越來越多資源和能力時,原本的問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甚至隨之轉化。

02 當事人是他生活的專家,咨詢師是促進者

我非常贊同資源優勢取向對 「人」的信任和對「人的能力」的信任。

當事人用自己的信念、價值觀、能力來幫助他們自己處理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能從自己的經驗世界中尋求意義。

當事人處於真實生活中,最清楚自己當下的情境、文化背景等,他的問題是他應對生活情境所采取的最為有效的方式;問題中隱藏著解決方法,只是當他陷入其中而不自知。

資源優勢取向的咨詢師抱著尊重、好奇、開放的態度,考慮當事人所處的情境去體驗、理解他的感受。

只有真正理解當事人,才能靠近當事人,才能看到當事人身上所具有、但又被他忽視的資源、能力、力量,並逐一地反饋給他,協助他從積極視角重新看待所發生、所感受到的,重新建構新的意義。

多個點的意義變成一個面,多個面成為一個立體的、新的、有力量的自我。

在這個過程中,咨詢師不是指導改變的發生,而是促進改變的發生。

換句話說, 咨詢師是一個積極的促進者,協助當事人去探索、發現,協助他找到自己的資源,構建出新的,充滿力量的自我。

03 「打碎」與「重建」——我的助人理論

在學習 段老師【資源優勢取向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 課程之初,我感受到的是沖擊和混亂。

從本科到現在,我接受的是正統的傳統心理學教育,從最初的普通心理學,到心理學實驗設計、測量、咨詢實踐,我一直在前輩們構建的知識框架下學習。

老師如是教,我如是學。

雖然在咨詢實踐中對人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也逐漸清晰自己的風格偏向,以為自己用更溫和的聲音,更人性的方式,為的是更好的幫助當事人,但仍終究脫離不了 用「病理」和「問題」的視角看當事人。

確實會覺得這種視角哪裏不對,或者說是不夠,但也一直不太清楚是怎麽回事。

在接觸建構主義思想和段老師的課後,我之前用來理解當事人的框架被打碎了。

這讓我有些欣喜,好像在一直困住自己的迷霧中看到了亮光;但又有些驚慌,原來一點點壘起來的框架不再堅固了,我要依靠什麽,又能抓住什麽?

直到段老師說到自己就是在不斷學習中,發現原先的有些理論在幫助當事人時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她也在不斷否定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資源優勢取向。

忽然,我的驚慌有了出口,原來段老師也一樣啊,她也是在不斷學習中,不斷「打碎」又「重建」的過程中,逐漸找到幫助當事人的方向的啊。

我突然意識到,我想要抓住、依靠的不過是一種對確定性、權威感的迷戀。

以前在各種流派理論前,我甘願俯首稱臣,而現在是把各種知識變成自己的資源,智囊團。

學習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終其一生的過程。

那我還有什麽好擔心的,我只需要持續學習,在「被打碎」的地基上構建起自己的框架,一個在我獨立思考和整合後,建立起來的獨一無二的框架,一個更好幫助當事人的框架。

那再「打碎」幾次又何妨?我擁有再建的能力——持續學習。

這感覺真好!

「學院π」 計畫介紹

湖北東方明見心理健康研究所於2018年正式推出「東方明見臨床與咨詢心理學碩士水平培訓計畫」,簡稱「學院π」。

計畫充分發揮東方明見在心理咨詢與治療行業的專家資源優勢,汲取國內外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的最新成果,組織國內外最優秀的師資團隊,采用課程學習、臨床見習、咨詢實踐、案例督導、評估反饋、導師組制六位一體的專業化、系統性、連續性學院化人才培養模式,目標是培養一批植根於中華文化、遵守職業倫理、專業基礎紮實、實務能力強,兼具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新生代咨詢師」。

2018年11月,第一期「學院π」計畫正式開班,共46名學員參加。目前,一期學員 已經實習9個余月,累計為243余人提供了咨詢服務,咨詢人次達3330余次,累計督導1211余次。

2019年10月,第二期「學院π」計畫順利開班,共50名學員參加。目前,二期學員已經 實習了6個余月,累計為156余人提供了咨詢服務,咨詢人次達1261余次,累計督導450余次。 2020年10月,第三期「學院π」計畫正式開班,正式開啟助人旅程。

第四期「學院π」招生火熱進行中!

心動不如行動,快來加入我們呀~

▲點選連結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