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內向」是一種自我保護,而不是社交「缺陷」?

2024-10-14心靈

內向既不是自我保護,也不是社交缺陷。

只是一種性格氣質。

1913年,榮格在慕尼黑國際精神分析會議上提出了內傾型和外傾型兩種性格的劃分,這也是學術上首次對「內向」和「外向」作出定義。

準確地來說,也就是【內傾】和【外傾】

【內傾】和【外傾】區分依據並不像常人以為的那樣,以愛不愛說話、容不容易害羞等粗淺表面的現象來劃分的。

而是根據「動機」來區分。

也就是「力比多」的活動傾向,「力比多」在心理學上是一個模糊有爭議的概念,所以這裏不做具體定義,你可以理解為一種精神或心靈能量。

類似於食物中蘊藏的物質能量,人類需要從食物中獲取卡路裏來維持物質生存,同樣也需要獲取力比多來維持心理上的能量所需。

外傾的人習慣從外部世界攝取精神能量,內傾的人習慣從自身內部獲得精神能量。

這才是外向者與內向者的根本差異。

美化或貶低任何一種性格氣質的人,其本質都是在「自媚」

兩者並無優劣之分,只有適用場景的區別。

只不過因為內向的人占人群整體比例較少(15%——30%),所以「內向」經常被視為一種負面特質。

現代社會由於分工的細化,以及純腦力技術工作的增多,受環境的影響,內向人群的比例也在增多。

因此他們的聲量也大了起來,「內向」這種性格也逐漸得到正名,很多人都明言承認自己「社恐」。不再像很多上一代人那樣,哪怕明明不愛交際,也要強裝出一副合群的樣子。

但這並不意味著就要滑入另一個極端,把「內向」美化成免於社交壓力的自我保護。

因為你時常會感到社交壓力本身就是你內向的性格特質決定的啊。

這不就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關系嗎?

糾結兩種性格孰優孰劣毫無意義,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

因為人的性格很大一部份是由先天基因和童年時期的後天經歷決定的,而不論是基因還是成長環境,都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

絕大部份人青春期過後,他的性格就已經定型了。

後面再要去改變,往往需要經歷重大的刺激或是強烈的主動改變意識,這不現實。

所以我一直說人成熟的第一步就是認清自己的性格、興趣和天賦點等諸多內在稟賦,不要在錯誤的領域和行業裏越陷越深。

最近很多人咨詢我要不要換工作時,都提到自己目前的工作狀態很痛苦。

其實在收入待遇這些硬性指標都還過得去的前提下,一份工作讓你覺得痛苦,很多時候不是這份工作很差勁,也不是你自己有問題,而是你們之間缺乏適配。

讓內向不喜社交的人去做公關/銷售,一天聯系百八十個人,臉上肌肉都笑僵了。

讓外向不喜孤獨的人去坐班搞報表,每天敲上萬次鍵盤找不到半個說話的人;

這兩者同樣痛苦,但如果是反過來的話,兩者的工作幸福度都能往上再升一個等級。

你越早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特質,你就能越早避免這種性格和環境的錯配。


今日份的金玉良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