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內向」是一種自我保護,而不是社交「缺陷」?

2024-10-14心靈

先說結論:

這是「外傾社會」向「內傾社會」的必然轉變。

榮格在其著作【心理型別分類】中認為, 現代社會總體更偏向於 外傾型人格 屬於外傾性社會。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現代社會中外向的人,更吃香。

而人類在漫長的前進演化道路中一直保持著群居的生活方式,相比於主觀的情感剖析,個體普遍的更需要客觀正確的對外部事物的交流。

正如需求層次理論中所說,當物質條件開始不斷發展,人類對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高。 (後面詳細講講)

人們已經不滿足單純的對物質的要求,即重視主觀感受、 重視內心深層次 的內向型人格 對社會的作用也就會越而來越大 最終的社會階段其實是「內傾性社會」。

當然,這個轉變過程可能需要100年也說不定。

現代社會目前還是屬於 外傾性社會框架:

榮格在其經典著作 【心理型別分類】 中深刻闡述了一個觀點,即現代社會在總體上更趨向於外傾型人格的主導,構成了一個典型的外傾性社會框架。

這種傾向與人類長期以來的群居生活方式緊密相連,因為在這種環境中,相較於深入挖掘個人主觀情感,人們更頻繁且迫切地需要準確、客觀地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流與互動,以滿足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需求。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物質條件的持續豐富,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為我們揭示了 人類需求演變 的另一維度。

當基本的生理與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 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 情感歸屬、尊重 乃至 自我實作 的需求。

這一轉變意味著: 社會對精神層面的探索與追求日益增強,個體開始更加重視主觀感受與內心世界的深度挖掘。

因此,內向型人格——那些傾向於內省、註重內心體驗與情感深度的人群——對社會的影響力逐漸增大,預示著一個向內轉向、更加重視內在價值的內傾性社會的潛在趨勢。

近年來,心理學界對內向者及其獨特優勢的關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這一群體提供了更多的理解與發聲平台。

特別是 高敏感人群(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的概念 被提出後,進一步細化了對內向特質的理解。

心理學教授Elaine Aron作為研究HSP的先驅,指出高敏感者天生具備一種特殊的神經系統,使他們能夠比常人更細膩、深入地感知並處理來自內部及外部環境的刺激。這種特質既具有遺傳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變異, 在總人口中占比約為15%~20%,意味著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可能是高敏感者。

高敏感人群的這種特質,雖然賦予了他們豐富的感知力與深刻的情感體驗,但同時也使他們更容易受到自身及他人情緒的影響,面對復雜多變的生活環境時,可能會遭遇資訊過載的困擾。

若不能有效管理這些強烈的內外部刺激,高敏感者可能會陷入恐懼與謹慎之中,難以展現其真正的活力與潛能。


最後我想說: 內向特性並不是缺點

現在世界講究人人平等,機會平等,但實際上,好處多的還是留給性格外向的人。

比如:和陌生人顧客打交道,參加會議,發表演講,參與競爭、應聘管理人員以及普遍的參與社交,旅行,約談等等。

我們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意識到,其實似乎好像真的是這樣子,內向的人是會比較吃虧一些。

我們經常會在參加聚會之前就開始焦慮,在發表演講之前就緊張得不得了,任何社交場合都會嚴重困擾我們,我們會因為與新聞和社交媒體的接觸而感到極度緊張。

我們會感覺如果我們沒有機會獨自一人坐下來處理我們的想法,思想會非常混亂。

相對於外出,我們更喜歡呆在家裏,我們很樂意在家裏度過整個假期,在室內,有幾本書和一台電腦,我們就能夠呆一整天。

我們喜歡在腦海中探索不同的問題,知道如何坦白自己的脆弱性和焦慮讓我們的朋友可以放心。

我們希望再也不必去參加聚會了,我們也不會抱怨生活太寧靜太安逸,我們熱愛優美的風景和平淡的日子。

所有這些都會給社會帶來強烈的懷疑。我們為什麽這麽膽小?為什麽我們不能和其他人一起吃喝玩樂?我們為什麽不出來慶祝呢?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可能這些計畫不在我們內心能夠接受的範圍,內向總是會給外界不斷影響的。

其他人可能會後悔錯過很多活動,但對我們來說參加聚會或公司會議很累,我們不僅僅是在表達我們的想法和聊天,我們會想知道每個人對我們剛剛所做的一切有什麽想法。

我們會懷疑我們沒有理解重要的資訊,我們會被角落裏的某人一種特殊的敵意所打擊,我們會擔心我們會被放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

當我們被稱為人類喜劇的精明觀察者,但每過一分鐘,我們都有感到如同地獄般並且精疲力竭的想法。

與性格內向比起來,生活內向卻是一個非常不錯生活方式。

擁有足夠的食物,可以不用知道外界太多的訊息,我們不需要喧嘩和關註,我們不在乎大型聚會在哪裏。

我們只想思想在書海裏閑逛,和幾個感到舒服的人聊天,一起散步,泡在浴缸裏等等。

以上。

我是 @心理咨詢師大劉 ,咨詢可私信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