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民族樂曲和AI發生摩擦,會碰撞出怎麽樣的火花?
「本來以為AI寫出來會比較天馬行空,但拿到譜子排練感覺很符合中阮的氣質。我們演奏起來還挺順手的,也很容易二度創作,給我們更多的施展空間。」上海民族樂團阮演奏家唐一雯說。
而在上海民族樂團笙聲部首席趙臻看來,AI不受傳統作曲手法等固有框架的影響,TA的創作可能更自由,所以能在樂曲中感受到一些不太常規的表達,比如以前沒有觸碰過的節奏型或者旋律,也給音樂表達帶來很多啟發。
作為第39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重磅演出之一,4月13日,由上海民族樂團、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1862時尚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全國第一個AI作曲的民樂音樂會【零•壹|中國色】舉行,此次音樂會中全部參演曲目均由TME和騰訊AI Lab聯合研發的AI音樂大模型「琴樂大模型「創作,並經過樂團演奏家們的二度創作最終打磨成曲。
在AI作曲技術的輔助下,藝術家們如何與科技共同探索音樂的表達?以AI作曲為基礎進行二度創作,需要藝術家們與AI互動不斷打磨作品,最佳化完善音樂結構和層次、樂曲的情感和溫度,使作品對音樂會主題「中國色」的意境詮釋得更加豐富。
「用唐宋元詩詞,結合中國民族樂器的特色,讓AI生成音韻,藝術家賦予了數據人類的情感和生命力。」一位觀眾向【IT時報】記者表示。
AI生成國風雅樂 「中國色」驚鴻人間
東方既白、松花、嬌紅、菡萏、輕紫……這些詩意曼妙的中國色,透過國樂與AI的跨界合作,以音樂的方式讓觀眾聽見。
「相與枕籍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這是出自宋代詩人蘇軾【赤壁賦】的詩句,也是音樂會的第一首曲子,趙臻攜手李春旭、王陽等演奏家,在笙曲中與觀眾展開一場逾越文化、時空的綿綿對話,一曲奏畢,余音裊裊,觀眾心生「日升破曉,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悠遠意境。
隨後新笛與箜篌合奏的【松花】、古箏曲【嬌紅】、阮曲【菡萏】、二胡曲【輕紫】、琵琶曲【揉藍】先後登場,大自然色彩的起承轉合千變萬化,讓觀眾從樂曲中感受到不同色彩演繹的紛呈國韻。
嗩吶曲【茶色】、中國鼓【玄天】的演奏更是讓整場演出的氣氛達到高潮,嗩吶嘹亮的音色,能在現代樂器襯托下演奏出細膩委婉的曲調,讓觀眾如癡如醉;中國鼓時而激昂時而肅穆,激起了全場觀眾的熱情。
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突破傳統鏡框式舞台,樂團根據場地特點,展示出舞台背後的玻璃幕墻,夜色下玻璃鏡面反射出演奏家和觀眾們共享國樂的身影。
據了解,此次音樂會的合作源自上海民族樂團對傳統民樂求新求變的探索。2024年2月,上海民族樂團與TME達成戰略合作。
「AI就是一個滿足我們好奇心、表達藝術家想象力的新載體。」而主題【零·壹|中國色】則是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妙手偶得的靈感,「用音樂來表達色彩背後的情緒特別適合,古人賦予色彩如此美好的名字,啟發我們對美的認知,背後有著對蓬勃生命力的直觀表達,也有中國人對自然、對宇宙的認知和理解。」
「國樂是流動的密碼,國色是凝固的文化。」在音樂考古學專家劉國梁看來,AI對傳統文化學習很快,對文化傳統也無「分別心」,用國色、國樂、AI這三種跨越文化界限的語言,打破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與藝術家一起創造‘聞彈一夜中,會盡天地情’的國色之樂。」
琴樂大模型突破創作邊界
「從QQ音樂的聽歌識曲、哼唱辨識到全民K歌的智慧修音、AI歌聲,再到‘琴樂大模型’的作曲、編曲及混音等全棧能力,這些成功的經驗和技術都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這次合作。」QQ音樂技術副總裁、騰訊音樂天琴實驗室負責人周文江表示。
基於文本輸入中英文關鍵詞、描述性語句或音訊,「琴樂大模型」可實作為普通大眾提供「直接生成音訊」的能力——文本生成式音樂,也可為有後期編輯需求音樂人提供「同時生成音訊與樂譜」能力——曲譜生成。經大規模雙盲聽測結果表明,在純音樂生成任務中,「琴樂大模型」的多維度主觀評分均穩定超越業內musicgen 3.3B stereo。
但【零•壹|中國色】這張「試卷」還是給天琴實驗室帶來了不少挑戰。「核心挑戰主要是在於如何理解並且創造出豐富多變的音樂流派的作品。針對這個挑戰,團隊主要分擔了型別標註、音樂理解以及客製化生成三個方面。在一段音樂中標註它所對應的風格、情緒、流派以及配器等來確保模型準確性;從海量的音樂數據中去學習構成音樂的基本元素包括節拍、音色、和弦等,音樂理解能力則是模型的一個重要基本能力;在此基礎上模型逐漸理解並學習到不同流派音樂所對應的特點以及規律,最後輸入一些客製化的參數或要求,從而讓模型可以輸出符合使用者期望的音樂作品。」天琴實驗室和騰訊AI Lab聯合團隊相關人士表示。
訓練、精調,最終得到一個民樂內容的大模型,在此基礎上完成了9首民樂的創作生成。上海民族樂團的演奏家隨即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創排,在二度創作中不斷迸發靈感、拓寬想象,結合以往的演出經驗,研究樂器不同的表現手法,最終在現場演出中展現了「中國色」更加豐沛的音樂情感和藝術感染力。
以嗩吶為例,在模型訓練階段,上海民族樂團提供了嗩吶演奏爵士樂、搖滾樂等素材,希望透過AI延展這件樂器的可能性,上海民族樂團嗩吶聲部演奏家、創作策劃部主任胡晨韻表示:「我們不給民族樂器設限,同樣也不想給AI的創作設限,而用一種開放的態度去探索。」最終呈現的嗩吶曲【茶色】正是古典和現代、民族和世界完美融合。
AI成為音樂人想象力載體
事實上,AI在音樂領域的套用也正呈現顛覆性地發展。目前,AI已經逐漸從技術輔助走向音樂創作的階段。一方面,AI將提高音樂創作人的創作效率,用技術獲取創作靈感;另一方面AI 也將成為人類想象力實作的重要載體,幫助更多人透過AI來完成音樂創作,實作他們對音樂的追求和情感表達,透過更加融合、創新的形式,進行呈現。
TME的自有版權歌曲,加上海量專業的歌曲標簽,聯合實作大模型基座部份,同時經過民樂演算法精調,內外部評測,將最終上線TME面向全行業音樂創作者開放的音樂制作服務平台「啟明星平台」。
QQ音樂技術副總裁、騰訊音樂天琴實驗室負責人周文江表示:「【零•壹|中國色】呈現前沿技術與傳統民樂的碰撞融合,標誌著民族音樂+AI大模型從0到1的裏程碑式突破。2024年將成為民樂與AIGC的共創元年,AI技術與民樂碰撞將為行業和大眾帶來更加專業、更加高品質的音樂內容。」
據悉, 4月27日【零·壹|中國色】將在QQ音樂及QQ音樂視訊號線上播出,上海民族樂團專區也將同步上線。
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副總裁劉憲凱看來,AI不僅能提高音樂創作人的創作效率,用技術獲取創作靈感,也將成為人類想象力實作的重要載體,幫助更多人透過AI來完成音樂創作,實作他們對音樂的追求和情感表達,透過更加融合、創新的形式,進行呈現。此次與上海民族樂團合作的【零·壹|中國色】,代表著在科技賦能下,傳統民樂可以突破原有的創作邊界,呈現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接下去,「琴樂大模型」將不斷精深「文本成曲」的實用性、高效率創意通道,精細化擬合豐富多元的曲式風格及演出場景,創作更多中國民樂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