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有的人既主動欺負別人,還接受不了對方記仇反擊,這種既要又要的無恥心理是怎麽來的?

2024-12-30心靈

恭喜你,你發現了【道德評價的不對稱性】。

在口語化中,我們通常稱之為【雙標】或者【看人下菜碟】。

而且這種玩意廣泛存在於認知潛力較大的人群,包含很多我們在共識上,會賦予其道德要求的角色,和一些看起來智商很高、責任重大的角色。

【道德評價的不對稱性】,是指在對道德行為或事件進行判斷時,相同或相似的行為因各種因素而導致評價結果出現差異的現象。

要註意,這種差異不是偶然的,而是具備一定的規律。

通常,其出現依賴於【自利效應】或其他認知偏差。

以題主所說的現象為例,【自利效應】導致人在自己的主觀視角下,潛意識裏先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尚的位置來獲得對自己行為和收獲反饋的錨定,然後再用這個錨定去解釋行為和反饋。

這時候,道德的對稱性就失效了(因為視角變化之後就不成立了,不對等了),他們只會在道德中選取有利於證明自己【正當】【受害者】【高尚】【忍讓】的碎片,來作為一種工具,利用樸素邏輯的漏洞來完成理直氣壯的自證,這個過程顯然是雙標的。

會這麽幹的人,其比例超乎大家的想象,由於普遍性的認知潛力巨大,這些人在習慣性的【道德評價的不對稱性】下,會發展出各種分支表征,包括但不限於有意無意的傷害別人、汙名化他人、對上要求平等對下進行歧視、樸素而愚蠢的憤世嫉俗、褒義化自己的意圖與動機來進行作惡。。。

然後,他們會發展出某種主角化的強烈自戀感以及悲劇主角的強烈玻璃感,形成一種反差而扭曲的人設和自我定位,以及,實質上對於各種情景進行泛化和腐蝕,這導致胡攪蠻纏和特質情景下的一致性的荒謬表演欲。

有跡象表明一種可能:

【道德評價的不對稱性】的頻繁啟用,是不具備主體性的、被大他者完全客體化的人類個體,潛意識的空虛倒逼,試圖證明自己並非標準工具耗材的特質擬劇化,用於制造虛假的主體性以獲得心理支撐感。

如果我們是這樣的人,我們必須在認知上和行為上,建立非主觀視角,並清洗自己的模因,消解和封印創傷記憶,並且逐步在一些細分領域建立自己的特質和自由度,以構建主體感。

如果我們周圍有這樣的,較為親密的人,我們應該謹慎而善意的進行半主動的分享和提醒(註意,不是攻擊和規訓),以獲得啟用他們尋找真正的主體性的機率。——但不要強求。

最後這兩段的認知叠代方式和其他需要的方法論和案例,在知乎我的主頁可以進行搜尋,在知識星球(蒼離的賽局與成長)也可以搜尋看看。

以上。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