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劉恒。 看到他遺詔的那一瞬間,真的淚流滿面。 中國古代那麽多修仙的皇帝,只有他看淡了生死。(完結了)
先看看他的遺詔怎麽寫的:
「朕聞之: 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當今之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罹寒暑之數,哀人父子;傷長老之誌,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於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賴天之靈。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惟年之久長,懼於不終。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於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無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绖帶無過三寸。無布車及兵器。無發民哭臨宮殿中。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音,禮皆罷。非旦夕臨時,禁無得擅哭臨。以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無有所改。歸夫人以下至少使。」
直接復制一下轉譯:
「 我聽說天下萬物萌發生長,最終沒有不死的。死是世間的常理,事物的自然歸宿,有什麽值得過分悲哀呢!當今世人都喜歡活著而不樂意死,死了人還要厚葬,以致破盡家產;加重服喪以致損害身體。我認為很不可取 。況且我生前沒什麽德行,沒有給百姓什麽幫助;現在死了,又讓人們加重服喪長期哭吊,遭受嚴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為我悲哀,使天下的老幼心靈受到損害,減少飲食,中斷對鬼神的祭祀,其結果是加重了我的無德,我怎麽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保護宗廟,憑著我這渺小之身依托在天下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靠的是天地的神靈、社稷的福氣,才使得國內安寧,沒有戰亂。我不聰敏,時常擔心行為有過錯,使先帝遺留的美德蒙受羞辱;歲月長久了,總是擔心不能維持始終。如今沒想到能僥幸享盡天年,將被供奉在高廟裏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賢明,卻能有這樣的結果,我認為就很好,還有什麽可悲哀的呢!現在詔令全國官吏和百姓,詔令到達後,哭吊三日就除去喪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飲酒、吃肉。應當參加喪事、服喪哭祭的人,都不要赤腳。服喪的麻頻寬度不要超過三寸,不要陳列車駕和兵器,不要動員民間男女到宮殿來哭祭。宮中應當哭祭的人,都在早上和晚上各哭十五聲,行禮完畢就停止。不是早上和晚上哭祭的時間,不準擅自哭泣。下葬以後,按喪服制度應服喪九個月的大功只服十五日,應服喪五個月的小功只服十四日,應服喪三個月的緦麻只服七日,期滿就脫去喪服。其他不在此令中的事宜,都參照此令辦理。要把這道詔令通告天下,使天下人都明白地知道我的心意。葬我的霸陵周圍山水要保留其原來的樣子,不要有所改變。後宮夫人以下直至少使,都遣送回家。」
這心態,放到現在都很少有人能做到吧!
先說明死亡是人世間的道理,讓大家不要悲傷。
然後再譴責自己沒有什麽德行(絕對是自謙),讓大家不必辛苦守孝,意思意思就行。對自己的陵墓也沒有什麽高的要求,不讓奢侈。
接著,他不讓人陪葬,遣散了後宮!(這個真的好感動啊 )
當然了,遺詔肯定是最後才下的,剛好當時已經看完了他平生的經歷,當看到這個遺詔的時候,真的突然間崩潰了。
我哭死!天底下怎麽會有那麽好的皇帝呀!
……
我看別人都寫那麽長,我再繼續寫下去。
雖然說他的謚號為「文」,不過此文非彼文。
看過他的資料後,我甚至能感覺到他非常狠戾的一面,但是又覺得他做得對!
大概就是潤物細無聲吧, 我沒有大刀闊斧,但是我能用柳條,一點一點地把所有事情鞭策成我想要的效果。
從頭說。
首先,他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
劉邦的兒子!在呂後手下長大的!看看別的例子就知道,這非常不容易。
他的母親薄姬很不受寵,據說劉邦就寵幸她一次。
也正是因為不受寵,所以不惹眼,而且母子兩人都很會隱忍,不像戚夫人那樣作死,才沒成為呂後的眼中釘。 (薄姬大機率是一個聰明溫柔的女人,所以才能教出這樣的兒子,絕對不是【美人心計】裏那樣的)
安安穩穩長大後,他被封到偏遠的代國當了代王。
至於在代地怎麽樣,史書上一字未提。
反正就是龜縮唄,還很有可能受到匈奴的騷擾,就是挨打唄。
直接快進到了呂後去世。
呂後在的時候,沒有人敢在朝堂上大聲說話,結果呂後一死,呂氏立馬被滅了族。
滅呂氏的是當時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團,主要代表是周勃(太尉)和陳平(丞相)。
因為之前的皇帝都是呂後選的,現在大家都不相信那幾個小孩的身份,所以他們打算從劉邦之前的兒子中選一個當皇帝。
這點我看到很多分析,也許是為了自身利益,功臣集團本質上是想選一個傀儡皇帝的,所以出兵幫助平亂的諸侯王out了。
大家一看,遠在代地不是還有一個乖乖仔劉恒嗎,非常適合做傀儡皇帝,所以就派人迎他進宮稱帝。
是的,在眾人眼裏,他是一個非常聽話的諸侯王。
使者來了之後,他真的非常冷靜。
拉著自己的臣子在宮裏進行了一大陣分析。
中尉宋昌(這人蠻厲害)支持進宮,分析了一通,讓他不要懷疑,去;郎中令張武說可能有危險,呂氏和功臣集團打來打去,不知道是不是又拉替死鬼呢,別去。
說的都還挺有道理。
由此可見,他有謀臣,他的謀臣還真靠譜,他還真有眼光。
後來就選了一個很科學的方法,占蔔。
占蔔結果出來,說他應當稱王。
他問:我已經是王了,怎麽還能稱王呢?
蔔者回:當然是直接稱帝當天子啦!
話說,他這麽聰明的一個人,為什麽還要發此疑問呢?他也許真的是受寵若驚,也許是因為好學,也許,他只是性格比較悶騷(劃掉),聰慧到了一定地步,很多話不自己說,而是讓別人去說,這樣說出來的效果比他自己說還要好。
然後就回京了。
好,回京之後開始一頓輸出。
一、讓眾人知道,自己不是好拿捏的。
大臣在橋邊迎接他,周勃說有話要跟他私下說(也不知道是要幹啥)。這裏不知道這對君臣有沒有使眼色什麽的,反正宋昌直接幫他擋了。「如果是公事,就請直接公開說,如果是私事,當君王的人沒有私事。」你是人家邀請來的,本來以為你肯定逆來順受呢,沒想到你還真敢拒絕。這一下就讓人不敢小覷了。
二、讓眾人知道,自己是聰明的。
又是周勃,周勃奉上了天子的璽符,他也沒有立馬就接,並沒有表現出對帝王的渴望,說這件事等他到了自己在長安的官邸再說。
到了代邸,又開始了一通極限拉扯。大臣表示就你最適合,別人的都不配,你來當皇帝吧!他表示:我也不配,還是看看別人吧!大臣再表示,你最合適我們都是這麽覺得啊……再三拉扯之後,終於,即天子位。
三、保證自己的安全。
即位這天晚上,被迎進未央宮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宋昌為衛將軍,管了南北軍。讓張武為郎中令,先到宮殿裏,估計是去打掃宮殿了,因為這裏剛剛進行過一場廝殺,按道理來說非常血腥。這樣,軍營和皇宮先控制住,就沒有了生命危險。
第四,證明自己有當皇帝的能力 。
還是剛進宮這一夜,他連夜發了一道詔書。
一共兩點,首先說了呂氏謀逆的事,說他們是想謀奪劉氏的江山,所以將他們全部誅殺了。
其次是大赦天下,畢竟初登帝位嘛,請大家多多關照。
誅殺呂氏是功臣集團的手筆,首先他肯定也是認同的,呂氏該殺。其次他也是想表達,他沒有怪罪功臣集團的意思。這道詔書是給他們的所作所為正名了,這些人也可以安心了。
而且不久之後又給這些人升了職。陳平從右丞相成了左丞相,周勃從太尉成了左丞相,竇嬰從大將軍成了太尉。之後又給這些人賜了金。他在示好。畢竟現在要當皇帝還是得靠他們輔佐。
做完上述那麽多事情,終於可以好好當皇帝了!
-
有關當皇帝這段,說點歷史上沒記載,只能推斷猜測的:他曾經娶了一個呂家的女兒。
當時呂後對諸侯王的控制太過恐怖,要麽搞死,要麽賜一個呂氏的女兒,因此還逼死了劉邦的五兒子劉恢(劉恢跟表妹情投意合,嫁過去的王後把劉恢表妹毒死了,劉恢自殺)。
所以,按道理來說,代王也會有一個呂家的王後。
可是史書完全沒提名姓,直接就是王後去世,王後的四個兒子也接連去世。所以皇後成了歐皇竇漪房,太子成了竇漪房的兒子。
四個兒子啊……真狠啊,真牛啊。
有人說他是跟功臣集團達成了某種協定,要想當皇帝,呂氏生的這四個兒子必須死。
但是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自己下的手。
看著呂氏橫行霸道那麽多年,伏低做小那麽多年,應該也是有痛恨的吧。
不多評價。猜測而已。後面還會說到全部諸侯王的狀況。
-
當皇帝也是有一個過程的,剛開始沒坐穩皇位的時候,他肯定是需要功臣集團的扶持,坐穩了之後呢?
陳平在他登基第二年就去世了,唉,還好安穩過世,不用再陷入這些權謀中了。
來看他是怎麽對周勃的。
首先,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是一個非常仁慈的好皇帝。
……
2022.10.30更新啦
之前也是心血來潮,發出來很久,發現壓根就沒有人看,還以為就這樣石沈大海了,沒想到又來流了。那繼續寫啦。
首先,有關「文」這個字,是我當時寫的唐突了。正如大家所說,「文」在西漢是一個很難得的謚號。
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
當時寫的時候是急於表現,想說明他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皇帝,無為而治也不是說什麽都不做。
因為從我個人來說,最早對他的了解其實只有「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文景之治」這些詞,沒有什麽具體的概念。
而且大家提到千古一帝之類的就是秦皇漢武、唐宗洪武這種,他很少被提及。
所以潛意識裏就覺得「應該也就那樣吧」。
不過對他真的了解之後才發現……臥槽啊!
所以大概就是想表現出這種感覺。
而且除了文治,他其實也想動武的,他在位二十三年,匈奴大規模進攻了三次,第一次他最年輕,他也是想自己親自上陣打匈奴的,群臣勸諫他都不聽,不過,後來還是被太後給攔下來了。
唉,當時漢朝條件也不允許,還好後來漢武帝抹平了這個遺憾。
哈哈哈看到那麽多人為他正名,有點竊喜,看來喜歡他的也很多嘛。不過我在這個話題裏竟然沒找到,所以就自己動手寫了(這也證明了確實少有人提唉)。
另外,有關呂後的描述,也沒有抹黑她吧……只看正史記載,她確實是做了一些很不好的事情,對彭越、韓信這種功臣的處置,以及可能會威脅到她和呂氏地位的諸侯王,真的很狠心。彭越是duo碎了送給諸侯王吃,韓信(兵仙啊)是被帶到鐘室給打死,據說是讓女人們拿著木棍打的(劉邦應該也是想殺他們的,不過沒呂雉那麽多手段)。戚夫人確實是比較作,但是做成人彘真的太慘無人道啦。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惠帝那麽護著他,還是被殺了,惠帝也很無奈吧。
只能說權力已經駕馭了她本人啦。
不過作為一個掌權者呢,太史公單獨為她寫了本紀,從百姓的角度來看,「蕭規曹隨」修生養息之治在當時來說對百姓還是很友好的,而且她也會給老百姓賜民爵。民爵對老百姓還是有真用處的,賣爵位可以換錢,也可以抵罪。但是這件事【史記·呂太後本紀】裏沒提……不知道是不是我看了假書,【漢書】裏倒是寫了一句。
太史公只在最後的時候評價了,說漢惠帝和高後在位的時候,黎民百姓不受戰亂的苦,有吃有穿,犯罪的少。嗯,是種肯定,不過比較官方。
只能說,很多精彩的故事,都是屬於上層人物的,而這些剛好都被史書給記載下來了,所以看來看去,就會覺得這些人怎麽那麽多事啊。
其實對於老百姓來說,能夠安穩度日,就已經是很好的生活啦。
(還有一個八卦,說根據目前的推算,呂後執政的時候,出現過五星連珠的天象哦,不過史官都沒記,可能還是對她不太服氣哈哈哈哈。五星連珠在古代看來是詳兆,之前出土了一個西漢的「織錦護臂」,寫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幾個字。電視劇【漢武大帝】裏還拍了這個鏡頭呢。而且武則天稱帝時期也出現過五星連珠哈哈哈,史官也沒記載。)
繼續說當了皇帝之後。
先說因為他超級心疼人民,所以有由頭搞周勃的故事。
周勃在當時平諸呂的時候是非常顯眼的,後來迎接文帝繼位,也算是個出頭鳥。
看到文帝這麽一系列操作之後,知道是個厲害人物,周勃自己也有點後怕。
所以在受到封賞之後,就已經有人勸他了,內容還是這些,說他當初殺呂氏,又迎立代王,開始「居功自誇」,現在受到了最高的賞賜,看起來地位是很尊貴,其實要有災禍啦。
周勃果然怕到不行,他辭去了右丞相的職位,讓陳平一個人任丞相。
可惜陳平年紀也大啦,這個人跟了劉邦半輩子,從剛開始的分肉就是,他最會揣摩人的心思,很多人說他只會「陰」謀,不過他也確實幫了劉邦很多。
對陳平,我印象最深的竟然還是「張良、陳平躡王足」這段。當時劉邦被困,本來想讓韓信出兵解圍呢,結果韓信派使者來,請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對著使者破口大罵:「老子被困著呢,你還有心思當王?!」
張良、陳平一起踩劉邦的腳,然後劉邦當場改口:「大丈夫當什麽假齊王,要當就當真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當時眾人還是有點喜劇感的。可惜後來就都散啦。
這個時候很多功臣都已經去了,文帝登基的第二年,終於,陳平也去世了。
這樣一來,周勃又被文帝召回去當了丞相。
是的,文帝先把他召回去了,後來是用了另一件方式讓他離開的。
因為朝廷裏很多官員是有自己的封地的,但是他們一是在朝中有職位,二是貪圖長安這邊的富裕,或者娶了公主的,就沒有回自己的封地。
他們不回去,那麽就需要封地上的人,把封地裏的東西來回運輸,中間非常耗費人力物力,而且這樣也未必能準時管理好自己封地上的事。
所以漢文帝就覺得很浪費人力物力,從這點出發,在繼位第二年的時候下了個詔令,命令這些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去。
這中間又經歷了一些事,可能是文帝只用禮儀教化,並沒有動真格,所以很多人都沒有走。
繼位第三年的時候,文帝又下了一個令,說有些人找借口沒走啊,那怎麽辦,這樣吧,丞相帶頭吧!
「丞相是我所敬重的,希望丞相為我率領列侯回國。」
然後周勃就沒了丞相的位置,回到自己封地裏去了。
真的非常順理成章,看起來呢,他對周勃毫無芥蒂,真的是因為目前有這麽個事情,所以才讓他遠離了朝廷的。
真的是……穩如泰山,滴水不漏。後面還會說到別的劇情,他真的一直很穩健。
不過周勃的事還沒結束。
周勃回去之後,一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平日裏都要穿上鎧甲才能安心,每次郡守到河東巡視,他還讓家裏人見郡守的時候要拿著武器,就是害怕自己被誅。
可惜啊,他越是這樣,還真越來事,這樣一來,直接有人告他謀反!
文帝估計竊喜了吧,不過他也沒有直接管這個事,而是按照章程,交給廷尉去查。
可以看出他還是比較迂回的,很多事情自己不會說出來,也不會做出來,而是讓別人自己去領悟。 算是悶騷嗎。
然後廷尉領悟到了他的意思,毫不客氣把周勃抓起來了。
這裏寫了句:周勃恐懼,不知道該怎麽回答,所以獄吏逐漸地就欺淩侮辱他……
可能真的是武將沒文化?也可能是一時嚇傻了?
不過這些老油條也都有自己的手段的,不會傻傻坐以待斃。他送了一千金給獄吏,獄吏就偷偷給他遞木條,告訴他,應該讓公主給你作證啊!(周勃的大兒子娶了文帝的女兒。)
查了一大出,周勃又把之前收到的賞賜,都拿去賄賂了薄太後的弟弟,薄昭。
剛好,漢文帝最孝順啦,被母親敲打了,而且調查出來周勃確實沒造反,又給放回去了哈哈哈哈。
屬實給人嚇破膽了。
周勃出來之後感慨:「我曾經率領百萬大軍,然而怎麽知道獄吏的尊貴呀!」
不知道是陰陽怪氣還是真的感慨。
對了,【二十四孝】裏那個為母嘗藥的大孝子就是漢文帝。
這裏的描述是,文帝來朝見太後,薄太後抓起頭巾去扔他,問他:以前周勃直接拿著皇帝的印璽,領著南北軍,都不曾謀反,難道現在回到了縣裏,還真的要謀反???
薄太後一直很聰明,這裏也看出自家兒子故意的吧哈哈哈哈。
文帝沒想到吧,竟然玩過頭了。
周勃是個重要人物,連周勃都這樣了,別的人自然已經在他掌控之中了。
反正就是,一步一個腳印,讓人根本找不到錯處。
還有剛才那位薄昭,薄太後的弟弟,按理說是漢文帝的舅舅。
他犯了死罪,漢文帝也不下令直接弄死他,還是迂回。
說是「不忍心」殺他, 而是派大臣和他喝酒,勸他自己醒悟,然後自殺。
但是人家臉皮厚,不想自殺啊!
文帝又讓群臣給他哭喪,無奈,薄昭只能自殺了。
他不是雷厲風行那種,不像漢武帝上來就是一刀,但他就像是鈍刀磨人,到最後也根本逃不掉。
因為他很迂回,常用的話就是「 請你們再考慮考慮 」。所以如果和他共事,其實是需要玲瓏心思的,要搞懂他在想什麽。他的兒子,漢景帝也和他很像。
可惜周勃沒有這種心思,他的兒子周亞夫也沒有,所以後來也挺悲劇的。
不過身為百姓,或者正常官員,你沒犯過事,那就還行。
對百姓他還是很愛惜的,其實對官員也是。
有的是免刑罰,有的是改政策。
第一,針對百官的,漢文帝廢了一個官職,秘祝官。
古代有一個習慣,就是天有異象(最多的日食月食),或者有自然災害的時候,就表示目前朝中出了奸臣,或者是皇帝德行不嘉,反正就是有什麽事情做的不對,所以才會有這種「懲罰」。
皇帝萬金之軀不能動,就只能讓朝堂裏的官員來背鍋。之前有些是讓官員罷免,到了宣帝時候,因為各種政治因素,天有異象了直接賜死丞相的都有。
丞相的危險系數真的直線飆升。(雖然和漢武帝朝的丞相比起來還是遜色了)
在文帝二年的時候,連著發生了2次日食。
他為此也下了詔,他的詔書,其中一個特色就是,謙虛,一開口就要責怪自己。
「我對下不能很好地治理撫育眾生,對上又牽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輝,以致發生日食,我的無德實在太嚴重了。接到詔令後, 你們都要認真想想我的過失,以及你們知道的、見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夠的地方,懇請你們告訴我。 還要推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的人,來補正我的疏漏。」
然後還說到了具體的事情,說不要浪費,別派太多人保衛他,順便把自己馬匹的用度也減少,都交給驛站使用吧。
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下地耕種,做了一些補救的措施後,他又下了一道詔書。
「 百官的過錯,應當由我一人承擔 。現在,秘祝官把過錯都推給了下面的大臣,其結果是顯露了我的無德。我很不贊成。應當取消這種做法。」
開頭我就在說遺詔,然後有人說遺詔可能是後人/官員給他寫的。
不過官員只是代筆呀,具體的內容肯定還是他自己定的。
從他別的發言裏還是可以看出,他真的是一個很謙虛的人,一直把自己說得卑微到塵土裏的那種。
就算說他是作秀,那做一輩子的話,也就成真的了吧。
每個君王的詔書特色也不一樣,文帝的就是一直很謙虛,像漢武帝,就多了些文采,總是參照詩經什麽的。
不會也是寫詔書的人自己加上去的吧哈哈哈哈哈哈哈
第二,針對百姓,廢了另一個刑罰,誹謗朝廷。
推翻秦朝的時候,劉邦先入關中,來了個約法三章,給老百姓高興壞了。
後來發現三章還是不夠用啊。
當時別人都在搶金銀, 蕭何 把秦朝的文書都給搜羅走了,建立漢朝之後,就有了「漢承秦制」。
所以刑罰還是挺多的,老百姓不知道怎麽就犯罪了,有一條就是:百姓不能議論君主的過錯。
上面那條也寫到了,漢文帝是想要大家告訴他的,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他是很想改善的。
所以廢除這條法律,也算是意料之中吧。
把他的原話轉譯復制過來吧,比較帶感:
「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設定進善言的旌旗和批評朝政的木牌,用以打通治國的途徑,招來進諫的人。 現在法令中有誹謗朝廷妖言惑眾的罪狀,這就使大臣們不敢完全說真話,做皇帝的也無從了解自己的過失 。這還怎麽能招來遠方的賢良之士呢?應當廢除這樣的條文。百姓中有人一起詛咒皇帝,約定互相隱瞞,後來又負約相互告發,官吏認為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不滿的話,官吏又認為是誹謗朝廷。這些實際上只是因小民愚昧無知而觸犯了死罪。上述做法我認為很不可取。從今以後,再有犯這類罪的,一律不加審理不予治罪。」
第三,針對罪犯,很有名的,廢了肉刑。連坐。
肉刑就是指那些會傷害個人身體的刑罰,比如割去鼻子,割腳。
損傷身體很殘忍,而且對於當時來說,會對人丁產生影響,割了就廢了啊。
因為有匈奴的騷擾,漢初的幾位皇帝一直致力於秣馬厲兵、增加人口的,會影響人口的都是大事。
而這件事起始於「緹縈救父」這個故事。
緹縈是個女娃娃,她老爹受賄犯罪了,要被拉到長安實施肉刑,家裏沒有男娃,他爹感慨:「生孩子不生男孩,危急時沒有人能幫忙啊!」
那緹縈就很傷心啦,所以就鼓足勇氣,跟著到了長安,還見到了漢文帝,哭訴了肉刑的危害,所以漢文帝就很感動。
下詔:
「聽說在有虞氏的時候,只是在罪犯的衣帽上畫上特別的圖形或顏色,給罪犯穿上有特定標誌的衣服,以此來羞辱他們,這樣民眾就不犯法了。為什麽能這樣呢?因為當時政治清明到了極點。
如今法令中有刺面、割鼻、斷足三種肉刑,可是犯法的事仍然不能禁止, 過失出在哪兒呢?不就是因為我道德不厚教化不明嗎 ?我自己感到很慚愧,所以訓導的方法不完善,愚昧的百姓就會走向犯罪。【詩經】上說,‘平易近人的官員,才是百姓的父母’。
現在人犯了過錯, 還沒施以教育就加給刑罰,那麽有人想改過從善也沒有機會了。我很憐憫他們。 施用刑罰以致割斷犯人的肢體,刻傷犯人的肌膚,終身不能長好,多麽令人痛苦而又不合道德呀,作為百姓的父母,這樣做,難道合乎天下父母心嗎?應該廢除肉刑。」
你看,這個詔書,也是非常有他自己的特色。
(突然發現漢文帝咋也參照詩經啊)
所以肉刑就廢除了,改成了鞭笞和仗刑,聽說實際實施起來也挺慘的。
畢竟是刑罰嘛,也不可能享受啊。
廢除是廢除了,只不過後來漢武帝這個祖宗又開始用啦。
關於連坐的刑罰。
文帝的說法是:「我認為這種做法很不可取,希望你們 再議論議論 。」
官員們商量下來,覺得連坐是為了讓百姓有所牽掛,從此不再犯罪,所以還是希望不要改變。
漢文帝繼續說了自己的道理,表示重點是引導百姓向善,表示:希望你們再 仔細考慮考慮。
官員們應該也看出了他的意思,哈哈哈哈如果考慮不到位,今天是散不了會啦。
所以只能同意了,廢除了連坐法。
真的是既柔又剛啊。
針對百姓,一些柔和的政策。
一是減賦稅。
田稅,種田真的太過重要了,他多次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包括他自己也帶頭下田種地。這樣還不夠,他還減田租,把土地稅從十五稅一變成三十稅一,甚至中間有免過稅,不過後來發現這樣對國家來說不行,所以還是繼續收了,三十稅一。
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算賦就是人頭稅,15-56歲之間的男女就要交人頭稅。很多窮人家,女兒15歲就要立馬嫁人的,不然家裏就多了一個稅。也是為了人口發展,畢竟從秦末到漢初,打了七八年,少了3/5-2/3的人,太恐怖了。
二是減徭役。 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很輕了,聽說在封建社會裏是獨一無二的。
三是免費開放山林大澤。 讓老百姓可以自己去挖礦,鹽鐵什麽也可以,所以當時還是有很多富商的。鹽鐵官營是武帝時期才開始的。
四是建帝陵的事情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起義軍在西漢帝陵挖墓搶劫的時候,唯獨沒有動文帝的墓。有人說是因為眾人都很信服愛戴他,還有人說是因為文帝墓裏沒錢……這,證明他自己還是很節儉的哈哈哈。
五是日常開支。 在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服飾、車駕,什麽都沒有增加,他想要建一個高台,請工匠一計算,發現需要上百斤黃金,立馬就放棄了。他自己穿著置地粗厚的絲織衣服,關於那個慎夫人,沒錯就是美人心計裏的,算是他的寵妃了,文帝看到她的衣裙太長,就勸她不許穿得太過奢侈。(等等,鄧通怎麽回事,這人設有點ooc了,只能說喜歡到極致的,還是舍得花錢的啊)
有人說文景之治言過其實,因為漢初分封的問題,百姓其實並沒有分到多少田,所以還是很苦。
但是……能每天三頓飯,能吃飽肚子,是近幾十年的事情啊。在此之前的百姓,又有什麽時候才不算苦呢。
所以才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當時,只能說一句「盡力而為」罷。
·
·
覺得他權謀段位高的,其實還有很多例子,比如平日裏說話做人,還有和南越王趙佗的書信。
覺得他很穩的,也是還有一些例子,一個是關於賈誼,一個是對諸侯王。
還有對匈奴的策略。說實話匈奴單於的信很像小學雞打架,文帝也是運氣不好,剛好趕上匈奴單於頻繁更換的時候,每次都要來騷擾一番,而且還總是有天災。
先說第一點吧,剛登基的時候,有人勸他立太子。
畢竟不立太子,社稷就不穩固啊。
他說:我德行淺薄,天帝神明還沒有享用祭品,天下人民還沒有感到滿意。現在我縱然不能遍尋天下賢能聖明有德的人而把天下禪讓給他,卻說要預先立太子,這會使我的德行更加淺薄。我怎麽對天下人說?這件事暫時擱置。
這是他剛繼位的時候,還是保持一貫的風格,對皇位沒有絲毫急切的表現,現在對太子之位也是。
官員應該也熟悉整個流程了,就繼續勸:預先立太子,就是要尊崇宗廟和社稷,表示不忘天下人民。
他繼續推辭:楚王,是我的叔父,他年紀大,懂得很多天下的道理了,明白國家的大體。吳王,是我的兄長,慈惠仁愛而喜好道德。淮南王,是我的弟弟,持守道德來輔佐我。 他們難道不是預先確立的繼承人嗎? 諸侯王、宗室兄弟、有功之臣,很多賢能和有德義的人,如果推舉有德之人來輔佐我完成未竟的事業,這是社稷的好事,是天下的福分。現在不推舉他們,而說一定要立自己的兒子,人們就會認為我忘記了賢能有德的人,而只想著自己的兒子,不是為天下人分憂的做法。我認為這樣做很不可取。
這個話真的很厲害。
淺顯點看,把所有人誇了一圈,他真的很會給人面子。
如果他是一個單純的人,那麽他說這話真的是人間大義啊。
再仔細一看,他所提到的諸侯王,真的適合當皇帝嗎?這些可都是當時功臣集團投票之後剩下來的,那他為什麽還要提呢?
接下來官員回復了:子孫繼承嗣位,世代不會斷絕,這是天下的大義,所以高帝設立這一制度來安定海內人心。 現在放棄應當遵守的,卻另選諸侯和宗室人,這不是高帝的本意。 再議論也不合適。
官員開口,直接堵死了那些諸侯王當皇帝的可能。
666啊。
然後文帝就同意了,讓自己的兒子劉啟當了太子,就是未來的漢景帝。也就是竇漪房的兒子。
另外,為什麽說竇漪房是歐皇呢。剛開始,她本來是呂後的人,呂後要把她們送給各個諸侯王。首先,竇漪房本來想去離家近一點的地方,結果陰差陽錯被送給了代王。第二,去的不止她一個,代王還偏偏只喜歡她。第三,代王突然就成了皇帝。第四,代王的王後死了,皇後之位成了她的。第五,王後的兒子接連死了,太子之位成了她兒子的。
好像什麽都沒有做,可是什麽都有了。
用百官的嘴,來堵諸侯的路,這招漢景帝也學得爐火純青。當時竇漪房是太後,劉啟已經是皇帝了,竇還想讓自己的另一個小兒子劉武未來也當皇帝,就讓劉啟封劉武為太子。劉啟每每就用百官的口來擋竇漪房,真的好用。
後來漢武帝也想效仿,想用這招救竇嬰,可惜,因素太多,失敗了。
2022.11.5更新
為什麽好多人的評論都顯示被刪除了啊,不是我幹的。
我也很好奇大家說了啥。唉。
繼續。
賈誼的【過秦論】裏有一句話,叫: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賈誼和漢文帝的故事在後面,先說百越,趙佗。
趙佗,就是那個從秦始皇活到漢武帝,活了大約103歲的人。
漢文帝曾經給他寫過一封信,趙佗收到信後也回了一封信。
可以看一下兩個聰明人的對決。
事情要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
當時秦始皇派兵攻打「百越」,因為自然環境問題就死了很多人,最後是硬著頭皮,用人頭把地方給打下來的。
攻打百越的主將在戰爭中被殺了。 副將就是趙佗。
打下來之後,秦始皇在番禺設了南海郡,大概在廣東,郡尉叫仁囂,就是管理這一片的(上海江蘇沿海地帶)。
到了秦二世,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仁囂病死,趙佗聽從他的建議,把桂林郡、象郡給兼並了,建了個南越國,自稱為南越武王。
劉邦稱帝之後,剛開始把趙佗當透明人,直接把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封給了長沙王吳芮,不過吳芮是個老實人(劉邦在的時候,白馬之盟之後唯一的異姓王),非常本分,他肯定也不敢啊。劉邦自己唱了個獨角戲,然後只能派陸賈過去勸說,想讓趙佗臣服。
陸賈很有才,就是勸劉邦以禮治天下的那個(所以劉邦登基之前直接尿在儒生的帽子裏,登基之後老老實實去祭拜孔子,真·從善如流·漢高祖)。
陸賈還真說動了,漢朝給趙佗封了南越王,兩方在一起做生意,還挺和諧。
趙佗還問過陸賈,「我跟蕭何、曹參、韓信這些人比起來怎麽樣」。陸賈說能比得過他們。又問,「我跟皇帝比起來怎麽樣」,陸賈暴躁了,給他說了一通大道理,意思就是你這偏遠的王不如俺們中原的皇帝。趙佗還感嘆了一句「那是因為我沒有發跡在中原,不然也跟你們中原的皇帝一樣啦。」他其實也是有野心的。
記住這個陸賈,因為他跟趙佗的關系還真不錯。
但是劉邦一死,呂後稱制,不讓人賣給南越鐵器了。
趙佗懷疑這是長沙王的計策,長沙王想吞並他,自己當王,所以向呂後進了讒言。
然後他脫離了漢朝,還是和以前一樣,稱帝了,「南越武帝」。
這還不夠,他還覺得危險,害怕長沙國來進攻他,所以自己先出兵,攻打了長沙好多縣,不敢多待,又回去了。
兩邊決裂,呂後派周竈帶兵去幹南越。
結果人一過去就生病死了,過了一年多也沒啥結果。
然後呂後駕崩了,軍隊又被朝廷召回了。
終於,到了漢文帝繼位。
漢文帝繼位的時候,漢朝剛立朝二十多年。
內部的問題還沒有搞定,文帝肯定也不想動武。
所以漢文帝一繼位,立馬派出使者,去問候所有的諸侯,和四方蠻夷之地的君長。
其中,給趙佗寫的一封信,被後人感慨了很多年,有說是「含黃老之道」,有說太極高手的。
這封信還是被當年的陸賈帶去的。
漢文帝問誰能出使,陳平推薦的陸賈。
陳平真的,適應能力太強。
這封信,其實資治通鑒裏的帶感一點,這裏還是用漢書的吧。
全文:
「 皇帝謹問南粵王,甚苦心勞意。」
「朕,高皇帝側室之子也,棄外奉北藩於代,道裏遼遠,壅蔽樸愚,未嘗致書。」
「高皇帝棄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後自臨事,不幸有疾,日進不衰,以故悖暴乎治。諸呂為變故亂法,不能獨制,乃取它姓子為孝惠皇帝嗣。」
「朕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聞王遺將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將軍。」
「朕以王書罷將軍博陽侯,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冢。」
「前日聞王發兵於邊,為寇災不止。當其時,長沙苦之,南郡尤甚,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將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也。」
「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土也。’朕不得擅變焉。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財不足以為富,服領以南,王自治之。’」
「雖然,王之號為帝。兩帝並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爭也;爭而不讓,仁者不為也。願與王分棄前惡,終今以來,通使如故。」
「故使賈馳諭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為寇災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遺王。願王聽樂娛憂,存問鄰國。」
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添油加醋地轉譯一下 :
我是高皇帝的妾室所生的兒子,被封在偏遠的代地,訊息閉塞,也沒給你寫過信。
高皇帝和你是老朋友,高皇帝去世之後,是孝惠帝繼位,當時高後也在掌政,後來高後一人當政,她親自處理政事,不幸患了重病,愈發嚴重,所以在治國方面出現乖亂之事。當時她對你不好,這也無可奈何啊。
不過她已經去世了,現在我們把呂氏一黨都給誅滅了。當然,這不是我的功勞,都是功臣們的功勞。
我本來出身卑微,但是封王、諸侯、大臣們都支持我,我不得不當了皇帝。
我一繼位,就聽說你給隆慮侯(周竈,呂後派去攻打南越的人)寫了信,詢問你堂兄弟的下落,還想讓朝廷罷免長沙那兩位將軍。
我是真心想要盡量滿足你的,所以我現在已經下了聖旨,罷免了博陽侯陳濞的將軍之職。你想找的堂兄弟,我已經派人去幫你找了。你家的祖墳,我也找人幫你修葺看管了。
聽說你先前攻打長沙,一直騷擾周邊,長沙百姓苦不堪言。
出兵就要又消耗,你們南越又能得到什麽好處呢?
一定會使士卒、良將、官吏傷亡,會讓別人的妻子成為寡婦,讓別人的孩子成為孤兒,讓別人家的父母失去兒子!
得到一點好處,卻失去了更多,我實在是不忍心!
我本來想把南越與長沙這一片領土交界的地方重新規劃呢,把犬牙相錯的地方劃直。
(其實我的仁慈與狠厲也在一念之間,把南越之地劃直,要麽是給你,也方便你治理,要麽,我自己收回來。)
問了官吏,官吏說,這是我父親劉邦先前規劃的土地,我不能隨意變更。
官吏又說,漢朝已經那麽大了,我就算是得到了你的這點土地,漢朝也大不到哪裏去,得到了你的財產,漢朝也富庶不到哪裏去。
所以啊,我還是決定,南越之地由您自己來治理。
不過,即使這樣,您自己稱為皇帝,這還是有點問題。這樣一來就有兩個皇帝了。
兩個皇帝並存,中間又沒有使者可以相互問候,這表示誰也不服誰,是在互相爭搶。
互相爭搶而不退讓,有仁心的人是不會這麽做的。
所以啊,希望咱們可以摒棄之前的不愉快,從現在開始,互相通使,友好往來吧!
我現在讓陸賈匆匆忙忙地趕過去,帶這封信給你,告訴你我的心意,就是希望你不要再出兵侵擾長沙周邊了!
我給你送了許多衣服,希望你能好好生活,沒事聽聽小曲兒,慰問慰問鄰國,不要再和漢朝為難!
……
看完了。
好。
其實看完應該就能感覺到了。
那種微妙的氛圍。
明面上,他身為君王,將自己放在一種非常卑微的位置上,跟人說著客客氣氣的話。
實際上,他已經表露出了,他才是如今天下的主人。
而且他表示,他已經非常仁慈了,換成別人,真的不會這麽仁愛,所以希望趙佗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要再找事了。
後世其實很多人看到這封信都是在誇贊的,說是剛柔並濟,不戰而屈人之兵。
聽說也有人說這樣太過低聲下氣,失真君王的顏面……額,不過我沒見到誒。
古代的皇帝又稱天子,說是上天的兒子。皇權也總是高高在上,不可逾越,很容易給人一種「他在睥睨蒼生」的感覺。
其實,當他主動謙卑的時候,只要不是城下之盟、迫無無奈的那種卑微,那只會展示他的人格魅力啊。如果有人因為這個看輕他,那人肯定是蠢貨啊。
在漢文帝繼位之後,有句話叫: 皇帝日益莊重,丞相(周勃)愈發害怕恭敬。 (周都有點可憐了),可見謙卑並不會讓他被人輕視,真正的懦弱才會。該軟的軟,該剛的剛,一邊說著軟話,一邊手起刀落,這才更讓人敬畏啊。
其實這封信,如果說他真的是仁愛,也是說得過去的。不過由於太過高明,所以大家還是願意相信,這是他的帝王權術。
他是個任君,要想施行自己的仁愛,也確實是需要手段。
所以他一邊謙虛,一邊示好,一邊若有若無般威脅一下。
這樣就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趙佗已經是一個老古董了,他看到這封信,立馬也懂了,知道這是一個聰明人,所以順坡下驢。
給漢文帝寫另一封信,然後跟漢朝稱臣了。
正文:
「 蠻夷大長、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老夫,故越吏也,高皇帝幸賜臣佗璽,以為南越王。孝惠皇帝即位,義不忍絕,所以賜老夫者厚甚。高後用事,別異蠻夷,出令曰:‘毋與蠻夷越金、鐵、田器;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老夫處僻,馬牛羊齒已長。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內史藩、中尉高、禦史平凡三輩上書謝過,皆不反。又風聞老夫父母墳墓已壞削,兄弟宗族已誅論。吏相與議曰:‘今內不得振於漢,外亡以自高異。’故更號為帝,自帝其國,非敢有害於天下。高皇後聞之大怒,削去南越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竊疑長沙王讒臣,故發兵以伐其邊。老夫處越四十九年,於今抱孫焉。然夙興夜寐,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漢也。今陛下幸哀憐,復故號,通使漢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號不敢為帝矣!」
簡易轉譯一下:
「我只是一個蠻夷老頭子,當時高帝讓我當南越王,惠帝也挺好,但是到了呂後,不賣鐵器和牛羊給我了。
我們地處偏僻,牛羊都老啦,不能好好祭祀,這是死罪啊,我也是無奈!
另外我聽說我的親人已經被誅殺了,祖墳也被破壞了,我很生氣,大臣勸我,我才稱了帝。
高後大怒,不跟我們通使了,我懷疑是長沙王進了讒言,所以先動手打了他。
我已經在南越待了49年啦,今年還抱上了孫子,但是因為沒法侍奉漢朝,我也是夜不能寐!
現在知道了陛下您的意思,您這麽愛惜憐憫老臣,我當然還是恢復我原來南越王的稱呼!
以後就算我死了,只要骨頭不腐爛,我就再也不會稱帝!」
……
同樣,認真看完。
想到一些詞:
虛與委蛇,八面玲瓏,巧言令色,識時務者為俊傑……也許是咱們自古以來獨有的特殊文化。
不死要面子,能夠放下身段,只從利益來做出選擇,才是真的厲害啊。
在這之後,趙佗表面上老老實實,開始跟漢朝稱臣,確實再也沒有找過事。
當然,是明面上稱臣,其實在南越私下用度還是和皇帝一樣……
不愧是你!
好在面子上都過得去了,事情圓滿結束,兩方也都安心了。畢竟誰也不能確定打得過誰,都是戰戰兢兢試探罷了。
後來南越確實安穩了許久。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趙佗去世,南越才開始有了亂子,不過……後來,漢武帝一揮手。
再後來,就沒有南越了。
……
沒有相關記載,不知道這件事情有沒有給朝堂上帶來什麽影響。
年輕的君王來這麽一手,應該是很令人敬佩的吧。不過那些功臣老臣們應該也都清楚了他的手段。
自從登基之後,漢文帝一直在求賢,其中一個目的,也是為了和老臣們抗衡,不當一個傀儡皇帝。
在求到的賢臣中,賈誼就是其中一個。
說到賈誼,李商隱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詩, 【賈生】 。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好多轉譯都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只能自己來了:
漢文帝廣求賢臣,在宣室召見被貶的臣子賈誼,賈誼的才華確實無與倫比。談到半夜,漢文帝聽得入迷,在位置上情不自禁向前移動膝蓋,靠近賈誼。可惜,白白聽得那麽認真,不問百姓之事,問的卻是鬼神之事。
應該沒有漏掉什麽細節吧。
我看了看百科詞條上對這首詩的賞析:
【賈生】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首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意在 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 。其著眼點不在個人的窮通得失,而在於指出封建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使其在政治上發揮作用。詩中 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識賢、任賢 ;「不問蒼生問鬼神」則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藥求仙,荒於政事,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詩寓慨於諷,深刻而具有力度, 在對賈誼懷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備受排擠、壯誌難酬的感傷。
……
這首詩對後世影響真的很大。
我在評論區也看到了。
先不評價,先看看, 正史裏是如何記載 的: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譯文: 漢文帝剛剛祭祀完,接受過神的降福保佑 ,坐在未央宮的宣室殿中,因為對鬼神之事有所感慨,所以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根本。 賈誼乘機詳細地講述了之所以會有鬼神之事的種種情形 。到半夜分時,文帝已聽得很入神,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總往賈誼身邊移動。聽完之後,文帝慨嘆道:「 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為能超過他,現在看來還是不如他 。」)
啊這。
是吧。
記載裏只有「鬼神之事」這些字眼,說實話我不知道具體是啥,不過賈誼對「鬼神之事」也進行了詳細的講述,這證明他本人對其也是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的,所以說,這些「鬼神之事」應該是祭祀文化裏的一部份。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局限性,對當時的人來說,祭祀之事也是關乎社稷的大事,尤其是當它被運用在政治中的時候。
所以,兩個人其實是在講正事啊。
而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樣,漢文帝不務正業,只想聽臣子講一些玄幻故事啥的。
對吧。
在感慨賈誼的作品中, 【滕王閣序】裏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使賈誼屈居於長沙,並不是當時沒有聖明的君主。)
這個就友好了許多,重點就放在感慨命運與機遇上了。
當然啦也不是說李商隱不好哦,人家寫的詩在當時是有特定的意義的,只不過咱們後人看的時候要理智一點。
直接看 漢文帝為什麽會讓賈誼屈居長沙 吧。
漢文帝登基之後,廣求賢才,求到了一個人,叫 吳公 。
吳公是管詔獄刑罰的,他和秦國丞相 李斯 同縣,經常和李斯學習,所以非常厲害,管刑罰管到全國第一,然後被推舉給了漢文帝。
吳公被召過去當廷尉之後,給漢文帝推薦了賈誼。
前面也寫過廷尉,就是直接把周勃抓了的那個,接下來,緣分妙不可言。
賈誼被推薦當了博士,當時才21歲。
而賈誼本身呢,也非常非常有才華。有才華到什麽地步呢,司馬遷把屈原和賈誼放在一起,寫了個 【屈原賈生列傳】 。
他是 張蒼 的學生。張蒼,是 荀子 的學生。沒錯就是孔子孟子的那個荀子。
荀子的徒弟還有李斯、 韓非 ,李斯是秦國丞相,韓非是法家學派的大家。
張蒼在文帝繼位的時候是禦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四年後成了丞相,安穩當了大約15年,最後因為政見不合,自己辭職了。活了很久。
因為賈誼本來就有才,所以每次漢文帝提問,他的回答是最精辟的。
一年內就被 破格提拔 為太中大夫!
真的沒有懷才不遇。
相反,漢文帝肯定是很喜歡他的。
漢文帝自己就是那種一步一個腳印的人,穩如泰山啊,現在會為了一個人破例,這真的很不容易啊。
賈誼的著作有很多, 有關於百姓,關於農業,關於諸侯,還有關於匈奴的,他的思想同時有道家、儒家、法家的影子。
他和文帝說過的事情,那肯定也很多。
有些史書記載了,比如有關農業的事情,要「重農抑商」,漢文帝聽從了。
比如用陰陽五行學說,提出要「改正朔,易服色」,把秦朝的法律全改了。這點漢文帝覺得時機不到,所以沒有實施。
還有關於諸侯王的事,他認為諸侯肯定會造反,遲早有一天會造反。
「分地」這個想法就是賈誼先提出的 ,而且他提出的很多問題,最後的解決方式都是去削弱諸侯王。
後來漢景帝時期的 晁錯 提出了「削藩」,漢武帝時期的 主父偃 提出了「推恩令」,都是在他的基礎上。
不過關於諸侯王的「分地」之說,漢文帝並沒有聽從。(一是時機不到,二,當時的諸侯還都是他的血親,他對諸侯還是比較好的。)
之前對賈誼的印象,一直覺得是一個儒雅的、溫和的學士,後來發現,他更加年輕,更加積極奮進了一點。
原來他一直在瘋狂輸出,給漢文帝提出目前國內各方面的問題,然後再說各種解決方案。具體內容太專業了,賈誼的思想還是去看專家分析吧。(有個up叫「嘮點歷史」,感覺意誌比較堅定啊,竟然全總結並且念出來了。)
漢文帝有些聽從了,有些沒聽,不過總體還是非常喜歡他,甚至想直 接提拔他為公卿。
這下就惹到了一些人,他們看文帝對賈誼實在太過寵信,酸到不行,直接聯合起來彈劾賈誼。
說這人 太過年輕 ,而且對 每個方面的事情都要指點 ,有 禍國擅權 的嫌疑。
彈劾的這些人裏就有周勃。另外兩個也是重量級的人物。(周勃不是壞人,但是確實居功自傲,太秀了。)
漢文帝這個時候也意識到不對勁了,所以他立馬做出了反應。
他開始疏遠賈誼,不再用他的學說,甚至將賈誼貶到長沙國去了。
這裏真的有點虐了。
但是漢文帝的做法對不對呢?
其實可以從後面的例子來看。
同樣是很有才華、帝師、備受寵信、提出了削藩的,晁錯怎麽樣了?
漢景帝繼位不久,晁錯提出削藩,可以說是「七國之亂」爆發的導火索。
為了平息反軍, 晁錯被腰斬於市 。
這人是漢景帝的老師,漢景帝對他寵信至極,因為重重壓力,一念之差,最後也沒能保住他。
身為內朝重臣,提出了推恩令的,主父偃呢?
漢武帝之時,經過七國之亂,諸侯王已經都不太行了,這個時候主父偃提出了一個陽謀,也是分諸侯的地。
不過這個要素有點多,因為主父偃本人也是「倒行暴施」,人緣太差。
後來也是和諸侯有關, 主父偃最終 , 被滅了族。
漢武帝有沒有真心想保他,不知道,要是跟保衛青霍去病一樣,肯定能保住他。可惜,他不是衛霍。
(說個小八卦,話說衛青早年多次推薦主父偃,漢武帝一直沒同意,也沒說原因。最後主父偃自己遞了奏折,漢武帝突然來了句「你實在是太有才了,朕要是早點看到就好了」,這,啊這,演員的誕生啊。有人說漢武帝本來就知道主父偃是什麽人,這是在保護衛青……畢竟衛青被人忽悠,送了500金給王夫人家人,漢武帝張口就是「大將軍自己肯定不會做這樣的事」,後來一問,果然是別人教的,立馬把人送到遙遠的東海去當都尉了……怎麽說呢,清清白白大將軍,除了打仗什麽都不會,真的很需要保護。也許當時的事情沒那麽簡單,但也許當時的事情就是那麽簡單。還有霍去病,射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漢武帝張口就是「他是被鹿給撞死的!」……陛下,這理由您自己相信嗎。說漢武帝是「愛則欲其生,恨則欲其死」,真的太形象了。)
這麽一看。
漢文帝把賈誼貶到長沙,是不是在保護他啊?
應該是。
因為朝廷一穩住,漢文帝就把他召回去了。
不過, 這次貶謫對賈誼來說傷害很大 。
他剛知道要被貶到長沙,認為長沙環境不好,就覺得自己命不久矣。
其實他才二十出頭啊。
年紀輕輕,就非常憂郁。
後來到了湘江,他悼念屈原,寫的賦也很憂傷。
在長沙的時候,有一只貓頭鷹飛到他的房間,這在當時是一個不詳的征兆,證明他就要離開這個地方了。
賈誼又覺得自己命不久矣,又寫了個賦,更加憂傷了。
其實是他要被召回了。
快進到三年之後。
漢文帝終於搞定了朝堂!
所以周勃為啥被嚇得那麽厲害。
賈誼的老師,張蒼,禦史大夫,監察百官;
賈誼的老鄉、推薦人,吳公,廷尉,管斷案刑罰。
緣分,妙不可言。
漢文帝把人召回去之後,這裏就到了【賈生】那首詩寫的場景。
三年之後,兩人再次促膝長談。
漢文帝聽到入迷,情不自禁前席。
最後感慨:
「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為能超過他,現在看來,還是不如他啊。」
……
有點感動。
然後漢文帝又任賈誼為懷王的太傅。
史書裏還特意寫了,這是漢文帝最寵愛的小兒子。
其實也是重用啊。
可惜啊,天不遂人願。
懷王墜馬死了。
賈誼傷心,又自責,哭了一年多,也去世了。
唉。
怎麽評價呢。
他就像一個名貴的瓷器,真的很名貴,找遍全世界,也只有這麽一個。
他大放異彩的時候真的很耀眼,令人癡迷。
但是,他無法接受磕碰,因為他太容易碎了。
而且因為他太名貴,一旦碎了,就會讓人感到格外可惜。
所以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在惋惜。
在長沙那三年,也成了「懷才不遇」的知名典故。
唉。
這一聲,是為漢文帝劉恒。
·
·
關於賈誼一直想削的諸侯王。
還有人說漢文帝是故意逼死自己弟弟的。
唉。
沒辦法,史書上只記載了表面上的事件,很多內裏的原因都要靠猜測,猜測的也不一定對,所以才會出現各種派別,大家各執一詞,找遍資料,試圖論證,都希望能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對的。
不過呢,究竟誰是誰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漢文帝繼位的時候,封王還都是他的親兄弟們,或者親兄弟的兒子,可以說,他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
劉邦的大兒子,劉肥,齊王 ,這時候已經去世了。繼承王位是是他兒子,劉襄,在平諸呂的時候還想過搶皇位,被灌嬰擋住了。只能罷兵回家,第二年去世了。
二兒子,惠帝, 被呂後帶過去,看到戚夫人的慘狀後,就不理政事了,不久之後去世了。
三兒子,劉如意 ,代王,改封趙王。被呂後毒死,去世。
五兒子,劉恢 ,梁王,改封趙王。因為呂家女毒殺了他的表妹,半年後自盡而死。呂後認為他懦弱,廢黜了他的子嗣,不讓繼承王位了。
六兒子,劉友 ,趙王。因為不喜歡呂後賜的呂家女,被呂家女告狀,被呂後召到長安,幽禁,餓死。
八兒子,劉建 ,燕王。在呂後七年就去世了,呂後又把他的後代殺了,沒有人繼承了。除國。
小兒子,劉長 。從小跟著呂後,跟劉恒關系也不錯,可能真的小兒子最受寵吧,囂張到離譜。淮南王。
上面說了七個。能感到,趙王簡直就是有什麽詛咒。
還有一個就是主人公了, 劉恒,劉邦的四兒子,代王。
其實在劉如意、劉友、劉恢,接連死去之後,呂後也想把他封為趙王。
不過劉恒毅然謝絕了。
言辭上,說自己甘願為大漢守護邊疆!
行動上,恩恩愛愛地跟呂姓的王後生了四個兒子!
求生欲爆棚。
(之前陰謀論,說四個兒子可能是被殺害的,現在更陰謀一點,可能,他根本就沒有這幾個兒子,這些都是杜撰的,劉恒把那個王後控制了而已。美人心計翻版,帝王心計。)
代地是什麽地方呢,劉邦剛開始把它封給自己的二哥,因為匈奴來攻打,二哥就棄國逃走了。雲中、雁門、代郡,這三個地方,在漢朝最西邊,直接和匈奴勢力接壤,確實很危險。劉如意也封過代王,但是他太受寵了,根本沒去過代地,就去當趙王了。緊接著就是劉恒。
當然了,現在代地就算有匈奴,劉恒也不肯走啊,寧願守國門,也不能去當趙王。
真,聰明人,有謀略還有膽魄。
在表兄輩裏,還有一個, 吳王劉濞 。是劉邦二哥的兒子,當年跟著劉邦立過功的,他被封在吳地,就是想要震懾當地。剛封完之後,劉邦就看他有反相,害怕他造反,不過也晚了。
繼續說劉恒繼位之後的事。
有人勸他該給皇子封王了。
他的做法是,憐惜趙幽王,先把趙幽王(劉友)的兒子們封了王,然後再給自己的兒子封王。
這裏不會是單純因為顏面吧……應該是有真感情的。
畢竟多封一個王,朝廷後面就多一分危險,現在都是親人,不造反,到了後代,肯定會反啊。這裏我支持賈誼。他那麽聰明一個帝王,難道會這麽本末倒置?(當然了,也有可能是真的,單純為了堵住天下悠悠眾口,或者是為了穩固劉氏的江山。)
接下來是吳王劉濞。
吳王劉濞呢,這件事情主要是怪太子劉啟。
吳王劉濞的兒子是劉賢,人家怎麽說也是藩王的兒子,是吳國的太子,就是性格出挑了點。
景帝和人玩棋,一言不合,直接操起棋盤,把人砸死了……
這,這直接,藩王和皇帝尷尬至死了吧。
而且我發現,文帝真的很溺愛。
史書裏沒有任何記載,哪怕對太子有任何懲罰的。
沒辦法,事已至此,只能把屍體送回吳國,說是送回去安葬。
劉濞也很生氣,說還有什麽必要送過來?於是又送回長安了,在長安葬的。
因為吳國這裏本來就很富裕,劉濞自己也在鑄錢,再加上兒子的事,他就很想造反。
他說自己生病了,不願意去見天子了。
朝廷也知道啊,他肯定是因為兒子被打死了,不樂意,所以才不上朝啊。
派人去檢視,發現他確實是騙人的,根本沒病。
所以當時朝廷就把吳國的使者給扣留了。
劉濞害怕極了,想抓緊謀反。
面子上的事情還是要過得去,有一次節日,劉濞又派使者到長安。
漢文帝親自問了劉濞的事。
使者說:吳王先前確實是因為兒子的事情,所以稱病不想見天子,後來裝病的事情被發現,他也是害怕陛下殺了他啊,就更不敢來了。希望陛下可以給他重新做人的機會。
然後, 漢文帝還是仁善處置了 。
也沒有責罰他,還賜了他拐杖,讓他不用上朝了。
劉濞發現文帝對他還行,也就不造反了。
不戰而屈人之兵+1
晁錯當時就勸漢文帝了,說吳王肯定越來越壯大,還是盡早削弱他們吧。
還好文帝沒有聽。
一直相安無事。
到劉啟自己當了皇帝,晁錯還是這麽說,好家夥,他聽了,然後七國之亂來了。
本來因為太子的事,跟人家關系就不好,現在還要去強硬地削弱人家。
……
其實作在已經很難說對錯了,因為七國最終失敗了,朝廷勝利了,而且很大程度地削弱了諸侯,這讓之後的諸侯都沒了什麽氣候。對於漢朝廷來說,也算是正面意義。
不過當時的劉啟肯定不想要這樣的結果,畢竟他為了讓諸侯平息,無奈之下殺了晁錯。
唉。
都說諸侯最後肯定會反,不過我之前聽過另一種說法。
就是,等。
把時間線拉長。只要好好搞發展,朝廷的發展肯定會快過地方諸侯的發展,到時候就好搞了。(好像是王立群老師說的。)
唉。
說最後一個, 淮南王,劉長。
這個人真的很受寵,也很胡鬧。
估計真的是小兒子,粘人精,呂後也寵他,劉邦也憐愛他,所以把他養得無法無天。
到了文帝繼位,他也敢直接喊文帝「大兄」,大概是比較親昵的,「大哥」「四哥」的意思。
可見他們的關系還是可以的。
劉長的身世也有一個故事。
他的母親,是當時的趙王,張傲,的姬妾。沒錯又是趙王。
張傲是張耳的兒子。張耳是信陵君的門客。
張傲也是劉邦的女婿,娶了劉邦和呂雉的獨女(魯元公主)。
劉邦當年討伐韓信,路過趙國,張傲送上一個姬妾,趙姬。這個趙姬侍奉劉邦,懷了身孕,就是劉長。
因為劉邦對自己的女婿呢,總是破口大罵,所以張傲手下的人就很生氣,想要刺殺劉邦。不過高祖是什麽人,那是「感生說」出來的人,立馬就感覺到危險了,走了。
後來事情爆發,張傲就被抓了。
趙姬也被抓進了牢裏,她跟獄吏說,自己懷了劉邦的孩子。
獄吏報上去了,不過劉邦正因為張傲要殺他的事情生氣呢,就沒管。
趙姬的弟弟去找到辟陽侯 審食其 (有說他是呂後男寵的),審食其也確實報告給呂後了,不過……自己老公在外面生的私生子,呂後當然不想管啊。
沒辦法,生下兒子後,趙姬就自殺了。應該是怨恨加產後抑郁。
劉長被抱給劉邦之後,劉邦才後悔,把劉長交給呂後去養了。
看到上面那些皇子的結局,能說,劉長肯定是靠著呂後的寵愛長大的,竟然一副無憂無慮、沒有腦子的樣子。
所以漢文帝繼位之後,他還是很無法無天,經常跟漢文帝坐一輛車,還喊漢文帝「大兄」,犯了很多錯事,漢文帝都沒有計較過。
而且他力氣還很大。
也許是有一天他突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所以直接去審食其門口,拿鐵錘去錘審食其,把審食其殺了。
殺了之後,他跟漢文帝請罪,說了審食其的罪狀:
趙姬的事情,審食其不肯力爭,是罪一;
劉如意母子沒有罪,呂後殺他們的時候,審食其不肯力爭,這是罪二;
呂後封呂氏親戚為王,審食其也不肯力爭,這是罪三。
額。
好家夥,皇帝把國家給敗光了,全怪寵妃不勸導啊。
話說你是呂後親內建大的兒子,你咋不勸呢。
另外也可以看出,他還是把皇子當成自己的兄弟的,他肯定跟劉如意的關系不錯。
(這裏也有一個小八卦。惠帝時期,審食其曾經被人告發,當時惠帝想要處置他,連呂後都沒辦法。後來是審食其的朋友,朱建,找到了惠帝很寵愛的一個男寵,宏儒。傳說這個人很好看,但是真的超級單純。朱建跟他說:天下人都知道惠帝寵愛您,如今,呂後的心腹審食其被關進了大牢,大家都說是你在惠帝跟前讒言,如果今天陛下處死審食其,明天太後就會遷怒殺了你。宏儒竟然真的相信了,就去求惠帝。惠帝還真的很寵他,真的就放了……啊這,這是什麽「男寵救了男寵」的戲碼啊。)
劉長說了這些之後。
漢文帝可憐他的身世,還是保持之前的風格,寬恕了他。
有人說漢文帝是故意養虎為患的,額,其實他一直是這樣啊。對太子也是的。
大家都知道漢武帝經常打著平陽侯的名號,出去為禍四方,然後被老百姓追著喊打。據說,漢景帝太子時期也是這樣的,結果漢文帝收到好多彈劾親家的……然後置之不理。
可能也對太子進行過「教育」吧,不過真的沒記載,不清楚。
接著說,這次赦免了劉長之後呢,史書上有句話:這個時候,薄太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害怕劉長。
好家夥,薄太後都害怕他,那真的很離譜了。
劉長自己在封地裏更離譜。
他所有的東西都模仿天子的,另外搞了一套文法。自己給人封侯,封丞相。
他召集了70個人,弄了幾十輛大貨車,溝通閩越、匈奴,要謀反……
70個人,七十個人,柒拾個人。
真的很離譜。
記得王立群老師在百家講壇裏,【王立群讀史記】這一節也感慨過,七十個人造反,太離譜了。
不知道是在過家家還是幹啥。
這麽一來,朝中大臣坐不住了。
當時丞相已經是張蒼了,張蒼帶頭,好多有分量的大臣,搜羅了許多罪名,一起彈劾劉長。
內容很多:
丞相臣張蒼、典客臣馮敬、行禦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賀、備盜賊中尉臣福冒死罪啟奏:
淮南王劉長廢棄先帝文法,不服從天子詔令,起居從事不遵法度, 自制天子所乘張黃緞傘蓋的車駕,出入模仿天子聲威 ,擅為法令,不實行漢家王法。
他擅自委任官吏,讓手下的郎中春任國相, 網羅收納各郡縣和諸侯國的人以及負罪逃亡者,把他們藏匿起來安置住處 ,安頓家人,賜給錢財、物資、爵位、俸祿和田宅,有的人爵位竟封至關內侯,享受二千石的優寵。
淮南王給予他們不應得到的這一切,是想圖謀不軌。 大夫但與有罪失官的開章等七十人,夥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謀反,意欲危害宗廟社稷。 他們讓開章去密報劉長,商議使人聯絡閩越和匈奴發兵響應。開章赴淮南見到劉長,劉長多次與他晤談宴飲,還為他成家娶妻,供給二千石的薪俸。開章叫人報告大夫但,諸事已與淮南王談妥。國相春也遣使向但通報。
朝中官吏發覺此事後,派長安縣縣尉奇等前去拘捕開章。劉長藏人不交,和原中尉*忌密議,殺死開章滅口。他們置辦棺槨、喪衣、包被,葬開章於肥陵邑,而欺騙辦案的官員說‘不知道開章在哪裏’。後來,又偽造墳冢,在墳上豎立標記,說‘開章屍首埋在這裏’。
劉長還親自殺過無罪者一人;命令官吏論罪殺死無辜者六人; 藏匿逃亡在外的死刑犯,並抓捕未逃亡的犯人為他們頂罪 ;他任意加人罪名,使受害者無處申冤,被判罪四年勞役以上,如此者十四人;又擅自赦免罪人,免除死罪者十八人。服四年勞役以下者五十八人;還賜爵關內侯以下者九十四人。
前些時劉長患重病,陛下為他憂煩,遣使臣賜贈信函、棗脯。劉長不想接受賜贈,便不肯接見使臣 。(真離譜)
住在廬江郡內的南海民造反,淮南郡的官兵奉旨征討。 陛下體恤淮南民貧苦,派使臣賜贈劉長布帛五千匹,令轉發出征官兵中的辛勞窮苦之人。劉長不想接受,謊稱‘軍中無勞苦者’。 (離譜又搞笑)
南海人王織上書向皇帝敬獻玉璧,而劉長的中尉*忌居然敢擅自中途毀了王織的奏章,不予上奏。朝中官員請求傳喚*忌論罪,劉長拒不下令,謊稱‘*忌病了’。他的國相春向他請求,說願意進京朝見,劉長大怒說‘ 你想背叛我去投靠漢廷 ’。
劉長的這些罪行理應斬首示眾,臣等請求陛下將劉長依法治罪。」
……
說完這些之後,又來了三次推攘。
第一次,漢文帝說,不忍心懲治他,讓列侯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再議吧。
官員議出來,「冒死」啟奏,還是應當按律處置。
第二次,漢文帝說,那就廢掉他的王位吧。
官員繼續「冒死」啟奏,說實在不行,就把他牽到蜀郡吧!
第三次,漢文帝同意了。同意 用囚車把劉長送到蜀郡去。
就算這樣,還是讓人每天給他五斤肉,二鬥酒,還讓他的寵妃一起去。
袁盎勸諫說:皇帝你太過嬌慣他,也沒有給他安排嚴正的太傅和丞相,所以才讓他落到這個地步的。淮南王性情剛烈,萬一死了,豈不是讓您落得殺死弟弟的罪名。
這個時候漢文帝還說了: 只是讓他嘗嘗苦頭,還會讓他回來的。
這已經,仁至義盡了吧。
結果呢,也許是怕劉長太有力氣,沒有人敢開啟他的囚車封門。
劉長覺得屈辱,還說了一番話:誰說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裏還能勇猛!我因為驕縱,聽不到自己的過失,終於陷入這種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悶!
然後絕食,餓死了。
史書記載,聽到訊息之後,漢文帝哭得很傷心。
劉長一死,至此,他的 所有兄弟就全都死了。
經袁盎禁嚴,漢文帝把一路上不肯開車門的人都給問斬了。
不知道老百姓是否清楚劉長的罪行,竟然編出一個歌謠,非常有名的那首歌謠,諷刺帝王之家兄弟相殘的:
一尺麻布,尚可縫;一鬥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漢文帝聽到之後,說了一番話:堯舜放逐自己的家人,周公殺死管叔蔡叔,天下人稱贊他們賢明。為什麽呢?因為他們能不因私情而損害王朝的利益。天下人難道認為我是貪圖淮南王的封地嗎?
然後謚封已故淮南王為厲王,並按諸侯儀制為他建造了陵園。
在這之後,又封了他的三個兒子為王。
不過,這次把淮南的地盤一分為三了。
其中一個就是未來的淮南王,劉安。
以上。
有些人認為,漢文帝是故意害死劉長的,他就是一步一步縱容,讓劉長逐步犯下大錯,到最後再陷害劉長謀反,將他連根拔起。
目的呢,一是覺得劉長對自己有威脅,二是為了削弱諸侯。
唉。也有可能。不過只是猜測哦。
因為劉長本身的問題實在太大了,也不知道是受人教唆還是怎麽了,絲毫不把文帝放在眼裏。
後期的他,直接說「背叛我去投靠漢廷」這樣的話,是因為身世問題,開始怨恨漢朝了?還是因為前期呂後殺了太多人,所以他對漢朝失望了?還是真的想自立朝廷,所以敵對漢朝?
無論從哪兒看,都挺離譜的。
而且知道他不舒服,還派人給他送棗脯,漢文帝算是事無巨細了吧。如果是演戲,那也太細致入微了。
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其實寫劉長的故事的,起點有一本【家父漢高祖】,人物性格都挺符合的。比較治愈。可以抹平一些遺憾。
……
……
好吧,太累了,漢文帝就寫到這裏了。
意思意思總結一下。
根據史書記載,劉邦剛剛稱帝的時候,皇帝出行都找不齊四匹毛色相同的馬,公卿出行只能用牛車。
「文景之治」結束之後,國庫中陳糧還未吃完,便有新的糧食蓋在上頭;串錢的繩索存放至斷裂,銀錢已經無法細數;普通老百姓住的大街小巷裏都是馬匹,田野上更是騾馬成群,誰要是騎著一匹懷孕的母馬就要受到歧視,不許參加體面人的聚會……
怎麽說呢。
一個低調恭順的庶子,一個戰戰兢兢的偏遠小王,有朝一日氣運加身,化魚成龍,也沒有任何矜驕做派,在位二十三年,減刑罰、除徭役、免農稅、安百姓,不費一兵一卒,令諸侯安定,令蠻夷臣服,一步一步,成為名垂青史的漢孝文帝。
他優秀地扮演好了每一個時期的角色。
並且留下了那篇傳世的遺詔。
天下萬物,從萌發生長,到最後就沒有不死亡的。死亡是這世間的道理,又有什麽值得過分悲傷的呢。
……
漢景帝評價他:
孝文皇帝君臨天下,疏通關隘橋梁,遠近沒有區別歧視。廢除誹謗之罪,取締割毀肢體肌膚的肉刑,賞賜年長的老人,收養撫恤孤獨,以此養育眾生,他抑制自己的嗜好和私欲,不接受臣子的供獻,不私自謀求利益。犯罪人的妻子不受牽連,不濫殺無辜。取消宮刑,放出後宮的美人,慎重地對待隔絕人情倫理及父子相繼的事。
司馬遷記載的他:
天下幹旱,發生蝗災,文帝施恩於民,詔令諸侯不要向朝廷進貢,解除民眾開發山林湖泊的禁令,減少宮中各種服飾、車駕和狗馬,裁減朝廷官吏的人數,開啟糧倉救濟貧苦百姓,允許民間買賣爵位。
孝文帝從代國來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車駕等,什麽都沒有增加。但凡有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以便利民眾。
文帝規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準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墳;要節省,不要煩擾百姓。
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文帝卻把尉佗的兄弟召來,使他們顯貴,報之以德。尉佗於是取消了帝號,向漢朝稱臣。
漢與匈奴相約和親,匈奴卻背約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邊塞戒備防守,不發兵深入匈奴境內,不樂意給百姓帶來煩擾和勞苦。
吳王劉濞謊稱有病不來朝見,文帝就趁此機會賜給他木幾和手杖,以表示關懷他年紀大,可以免去進京朝覲之禮。
群臣中如袁盎等人進言說事,雖然直率尖銳,而文帝總是寬容采納。
大臣中如張武等人接受別人賄賂的金錢,事情被發覺,文帝就從皇宮倉庫中取出金錢賜給他們,用這種辦法使他們內心羞愧,而不下交給執法官吏處理。
文帝一心致力於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禮義興盛。
司馬遷評價他:
孔子說「一定要經過三十年以後仁政才能有成效,善人治理國家經過百年,也就能夠清除殘暴,廢棄刑殺」,這話是對極了!漢朝興起,到孝文皇帝已經歷了四十多年,是德政最盛的時期。他非常謹慎地改正朔、易服色、行封禪,但是他謙讓的德政在今天還沒有最後完成。唉!這難道不正是仁嗎!
……
好。
漢文帝部份結束。
寫在最後。
前面寫的時候還一直哈哈哈,到後面就一直在嘆氣。
一個是因為身體越來越不好,心境發生了變化,二麽,歷史本來就是這樣的。
動不動就是「誅」「族」「坑」這樣的字眼,「幾萬」「幾十萬」這樣的數位。
再詼諧的文字,都掩蓋不住其中的厚重感。
而且,有時候字越少,就越是暗藏乾坤。
我不是專業人士,只是看過一些資料而已,就情不自禁想要各種表達了,肯定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哎呀剛開始那麽隨意,後來評論多了,我就越來越戰戰兢兢了。唉,淡定淡定。)
大家當故事看就好啦,如果真的是有大用的,一定要自己再去求證哦。
當然了,我可以評價人,別人也可以評價我,這些都沒關系。
評論區是開放的,大家可以隨意,但是要禮貌一點啊,真的好多被刪除的啊。
我也很好奇啊。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暴富暴富。
江湖再見。
內容有參考以下這些:
【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bilibili的up主「嘮點歷史」、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好像還有,一時想不起來了,以上的比較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