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部份精分動力流派的咨詢師不願意道歉?

2020-11-04心靈

我們平時道歉要麽是真覺得自己錯了,要麽是因為自己愧疚,要麽是因為看到別人受傷了什麽的。

而在咨詢裏會有些不一樣,尤其是在以兩個人情感互動為主的咨詢裏。咨詢師 既要能堅持自己的想法,又要能回應來訪者的表達 既要看到兩個人是如何互動的,也要給後面兩個人沒表達出來的部份留出空間 。不過我覺得日常的關系如果深究起來,會比咨詢關系更難理解。

理想情況是像羅傑斯說的這樣,咨詢師 能無條件積極關註來訪者的表達和變化,能裏外一致,並不斷從來訪者的視角理解問題。如果咨詢師真的做得到,道歉是很正常的

對應的,以上每一個點都可能是出問題的地方:

咨詢師可能會像常人一樣道歉,但是並沒有和來訪者的感受在一起,這時候來訪者更多會覺得莫名其妙;

咨詢師很多時候也不一定分得清哪些是投射,哪些是現實,也不一定看得清兩個人之間發生了什麽,自己的感受又是怎麽樣的——所以我不喜歡把「反移情」解釋為咨詢師對來訪者移情的反應,說的好像咨詢師不會被別的事影響一樣。羅傑斯說的「真誠」「一致」並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尤其是在兩個人錯綜復雜的互動裏面;

然後就是關於背後的意義的問題,這是每個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詢師追求的。以前安娜佛洛伊德和梅蘭妮克雷因爭過,咨詢師到底要怎麽詮釋來訪者的潛意識。安娜覺得是在來訪者的「前意識位」詮釋,也就是在來訪者自己對這件事有感覺,卻還不一定說得出來的時候;克雷因的觀點是在「潛意識位」詮釋,就像克雷因自己的案例裏:「醫生,你是我最信任的人」—「不,那是你的死亡焦慮」(我也挺好奇的,誰能證明這詮釋是來訪者的潛意識,而不是咨詢師在念書或者算命呢。而且,如果咨詢師總是教來訪者怎麽體驗自己的感受,恐怕來訪者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在想什麽)

不過我想現代精神分析應該達成共識了,就是咨詢師要 聚焦於此時此地,從兩個人的互動關系出發,只在特定的時候,也就是來訪者能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做起源學詮釋 (「你正體驗著以前的某些感覺」),而且也最好放棄必須要有起源學解釋,或者一定要有多麽深的解釋的想法。

「道歉」在精神分析裏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這涉及到兩個關系 不斷被破壞和修復,這是很多時候建立穩定關系的必經之路

只不過有時候咨詢師不一定會 允許自己被「破壞」 ,所以會一直待在自己的框架裏面,來訪者這邊體驗到的更多也會是一種拒絕和不被理解。這樣的話,道不道歉區別不會很大。

而且來訪者這邊需要的「道歉」通常不是能提前準備好的,更多體現在兩個人 隨機的反應 裏,這才是能體驗到 兩個人真實感受 的時候(雖然能不能和咨詢師一起理解這種時候還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