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春節申遺成功,聊聊年味的濃與淡

2024-12-07心靈
12月4日,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球影響力和獨特魅力。
春節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約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歷新年。去年12月,春節還正式成為聯合國假日,受到各方歡迎和支持。春節不僅蘊含和睦、和諧等中華文化獨特內核,也承載著團圓、包容、和平等全人類共同追求。正因為兼具獨特性與共通性,才讓中華文化在全球獲得大流量、產生吸重力。
與春節在其他國家的升溫相比,不少國人近年來卻有這樣的感受,似乎我們自己的年味兒變淡了。有人甚至評價,春節是不是成了「墻裏開花墻外香」?這樣的觀感有其現實依據,包括城市化行程加快、小家庭越來越多取代原來的大家族、互聯網重構社交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春節的「體感」。但如果拉長時間線來看,恰恰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年味日常化了」。
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中國美術館舉辦「送福賀新春」活動。圖片來源:中國美術館
作為源於農業社會的節日,春節的一個重要寓意,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祈求「豐腴」。因此前輩們總是談起,「過年了吃頓肉」「終於吃頓餃子」「換了身新衣服」……而如今,小康後的中國,即便相對偏遠的農村,吃肉吃餃子也已經是再尋常不過的事。這自然使春節不再顯得那麽特殊,而與其他節日甚至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接近。在這個意義上,那種把全年的幸福與滿足都集中在春節這一天進行釋放的「年味」,確實是淡了。
當然,不可否認,春節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本身確實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曾經的習俗、儀式,或簡化或消失了。要看到,節日、習俗的外在形式,隨著時間而變遷,是正常文化現象。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是,如何讓傳統的習俗、儀式與現代生活更好融合,共同守護傳承至今的價值理念與精神內核。
從這個角度看,除了貼春聯、吃餃子、放鞭炮等雷打不動的傳統年俗,近些年也湧現了許多新年俗,讓春節更加豐富多彩。看「村晚」、網購年貨、雲拜年、發電子紅包、集五福、旅遊過年、觀影過年等成為許多人的新選擇。尤其是,隨著近年來傳統文化大熱,趕集市、逛廟會、觀燈會等較為傳統的年俗,經過全新包裝,反而在城市居民特別是年輕人中流行起來。這些新變化,不恰恰讓我們品出傳統節日的新滋味?
或許,濃與淡,還不是衡量節日的最佳指標;變與不變,才是我們理解文化變遷的一把鑰匙。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中華文化亙古亙今,中華文明日新又新。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