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買全國、賣全國」,實作了

2024-09-30心靈
蔬菜是中國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不少北方人的記憶裏都還有「冬儲大白菜」的烙印。而如今,無論四季何時、不論南方北方,品類豐富的蔬菜都供應不斷,中國人的「菜籃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量快速提升、品種不斷創新,在越來越發達的物流體系的保障下,中國人的餐桌日益豐盛。
山東壽光的蔬菜大棚(視覺中國)
從「地產地銷」到
「買全國、賣全國」
20世紀80年代初,陳明均從四川來北京求學,回憶起當時的高校食堂,他說道,「冬天除了大白菜就是馬鈴薯,反反復復就是這幾種。」
陳明均如今擔任中國蔬菜流通協會的常務副會長,他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當時還沒有超市,副食店和菜店裏的蔬菜品種非常少,最多的是大白菜、馬鈴薯,連芹菜也不多見。」即便是這樣,蔬菜的供應也是限量的,而且需要憑副食本購買。
他告訴記者,「計劃經濟年代,中國的蔬菜供應實行‘統購統銷’,生產大隊生產蔬菜,商業單位統一收購,然後銷售給城市居民。」陳明均說,加上物流體系不發達,當時全國蔬菜供應是「地產地銷」,尤其是北方冬季,人們的「菜籃子」選擇非常少。
據陳明均介紹,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嘗試透過「南菜北運」彌補北方蔬菜的供應不足。「但當時蔬菜運輸主要依靠鐵路,速度慢、效率低。從廣州運一車菜到北京可能需要十幾天的時間,這對蔬菜而言是不可想象的。」1988年中國啟動「菜籃子」工程,時至今日已30多年時間,現在中國人菜籃子裏的蔬菜越來越豐富,餐桌也越來越豐盛。
菜籃雖小,卻關系民生。老百姓的「菜籃子」,習近平總書記一直記掛在心。「我在福州當市領導的時候,搞好‘菜籃子’是第一要務。福州人叫‘三天不見青,兩眼冒金星’,要吃鮮菜、青菜。你不能沒有菜,更不能菜價飛揚。現在的市長仍然要有這個意識。」2020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強調「菜籃子」的重要性。
現在陳明均仍然經常去買菜。他說:「如今無論是在農貿市場還是超市,北方的茄果類蔬菜、南方的葉菜甚至是一些地區偏愛的雞毛菜、魚腥草都一應俱全。不分冬夏,只要你想買,基本都有。」
國家統計局近期釋出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蔬菜播種面積還不足5000萬畝,到2023年全國蔬菜播種面積已達到3.4億畝,產量8.29億噸,在播種面積和產量上,中國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學校在姓名標示文章中提到,目前中國普遍栽培的蔬菜達到50種,主要集中在十字花科、葫蘆科、茄科、傘形科、豆科、百合科、菊科、藜科八大科。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蔬菜登記品種多達19405個。現在,市場上的蔬菜琳瑯滿目,消費者的選擇也越來越多。
鄒學校認為,中國地跨溫帶、副熱帶、熱帶氣候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打造了一座蔬菜育種的寶庫。天然稟賦加上近幾十年產量的不斷增加,為「菜籃子」工程的快速推進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在陳明均看來,20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公路建設不斷加速,運輸效率不斷提升,加上「綠色通道」的政策支持,大大推動了蔬菜的全國流通。現在,無數新鮮蔬菜透過發達的物流網路,源源不斷地供應著14億中國人的菜籃,蔬菜的「買全國、賣全國」早已成為現實。
菜籃裏主要裝中國菜
山東壽光是「中國蔬菜之鄉」,也是中國設施蔬菜的發源地。但在2010年前後菜農每年購買種苗約需6億元,其中近4億元被國外公司拿走。
「種子就是芯片,中國蔬菜種類的增加還有品質的提高,主要是依靠種子。」壽光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李光聚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小小一粒種子決定了蔬菜的品質優劣、產量多少甚至是口感。科技創新是中國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李光聚說:「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菜籃子裏也要主要裝中國菜。」 作為中國蔬菜技術創新高地,壽光將種子研發列為重點任務。據李光聚介紹,「近二三十年尤其是近10年內,壽光種子在創新方面突飛猛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蔬菜品種達到224個。」
【2023年中國蔬菜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全國蔬菜種子自給率達到88%,國內培育蔬菜品種達6000-7000個,大宗蔬菜種源實作了自主可控。
李光聚說:「像番茄,一粒外國種子能賣到5毛、6毛錢,透過國產化以後,這些種子基本上都降到了一兩毛錢以下。不但解決了種子卡脖子的問題,而且還大大降低了蔬菜種植的成本。」
1988年中國啟動「菜籃子」工程,次年,壽光三元朱村書記王樂義就試種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此後中國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鮮菜的歷史逐漸被改變。
李光聚介紹說:「10月以後,把原來夏天露天種植的蔬菜挪到大棚裏,辣椒、西紅柿等蔬菜都可以實作冬季供給。因為生長環境更好,大棚蔬菜不但產量高,而且品質也有保障。」在李光聚眼中,大棚的全面推廣「開啟了中國北方冬季種植蔬菜的一場劃時代的綠色革命」。
記者了解到,目前壽光常年有8000多名技術人員在全國各地建設大型蔬菜基地或指導蔬菜生產。大棚的推廣使各地蔬菜品類不斷增加、產量不斷躍升。
在壽光的一個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園裏,各種各樣的創新蔬菜讓人嘆為觀止:蘋果苦瓜、水果彩椒、香蕉櫛瓜,光是番茄就有紅、黃、綠、白、紫等10多個顏色。在這裏,小番茄就有200多個新品種,大多是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
李光聚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眼下,壽光蔬菜種類的創新仍在肉眼可見的增加。他說:「現在蔬菜創新一個重要方向是功能性,除了迎合居民口感,更要適應人民健康的需求。比如現在工作節奏快,三高人群在增加。我們在蔬菜的創新上就會更註重蔬菜的功能性,如降糖辣椒、減脂黃瓜等等。」
「24小時從田間地頭
到消費者手中」
中國「菜籃子」的不斷豐富,物流體系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開始嘗試‘南菜北運’時,主要依靠鐵路,但當時的運力非常緊張。」陳明均曾在當時的商業部負責農產品物流工作,他告訴記者,「車皮很難申請,通常需要提前一個月跟鐵路系統上報用車計劃。之後還要送出旬計劃、排程計劃。兩個月前蔬菜還在地裏,現在就要決定兩個月後賣到哪個地方,這個過程難以想象。」
「20世紀80年代,貨運汽車的載重最大不過8噸,而現在基本以20噸、30噸為主;路網建設方面,中國公路條件逐步改善,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速路網越來越完善,車輛技術越來越現代化,運輸速度也在不斷提升。」
陳明均認為,物流條件的改善,是中國實作蔬菜「買全國、賣全國」的決定性因素。陳明均告訴記者,現在蔬菜的全國運輸95%依靠公路實作,路網和運輸工具的極大發展,成了「菜籃子」工程重要的基礎支撐。
李光聚認為,中國物流體系不斷完善和提速,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體現。他說:「蔬菜產量上來了,路修得越來越好,汽車工業不斷發展,運輸速度和能力也大大提升。壽光蔬菜供應北京都是當日到達,從山東到上海、鄭州等中心城市也都實作了當日到達。」
數位資訊時代,互聯網的發展也為蔬菜的運輸與配送註入了科技力量。【2023年中國蔬菜產業發展報告】稱,目前蔬菜銷售渠道中85%為線下,包含農產品批發市場、商超、農貿市場、基采直供。15%為線上,包含傳統電商、團購、短視訊電商等。線下市場正被線上渠道分流。
北京居民趙曉玲在京東買菜上下單,30分鐘後,京東配送人員就將其選購的蔬菜送達。京東相關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京東買菜的業務集倉儲、分揀、配送於一體,前置倉選址離消費者的距離多在3公裏以內,目前可實作最快30分鐘送達,成為消費者「身邊的大超市」。
同時,京東買菜還采取「產地直采直發」「海捕直達」等模式,各類生鮮食材的采購區域覆蓋全國各地,透過直采加全程冷鏈運輸,實作從「產地」到「餐桌」的高效閉環,其中本地菜及周邊菜可實作24小時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手中。
來源|環球時報